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红楼]红楼之晚韶华在线阅读 - 第38页

第38页

    李纨看了一眼天色,笑道:“用不着担心,那乌云已经已经开始散了,想来不会下雨。”

    果然不过片刻,太阳便从云中重新露了出来。

    牟尼院离长安城路程极近,不过半个时辰便到了。

    到了山门口,众车夫小厮等都远远退下,周瑞家的亦带着丫鬟婆子下了车,上前撩起车帘,道:“大奶奶,已经到了。”

    李纨踩着矮凳,扶着茯苓的手下了马车,抬头望去,见这牟尼院处于山坳之中,四面皆是竹林,极为清幽。

    山门气象庄严,隐隐可以闻见幽远的檀香香气。

    牟尼院的住持慧明师太已得了消息,带着一众女尼迎将出来。

    李纨连忙欠身告罪,道:“信女无端打搅,怎敢劳烦师父亲迎。”

    慧明师太不过四十来岁年纪,中等身材,相貌虽平凡,却甚是白净,眉眼间透着一团和气,闻言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号:“不敢当,檀越里面请。”

    李纨亦回了一礼,“多谢师父。”

    慧明师太请了李纨入内,一面走,一面道:“院落已经收拾出来了,今日天色已晚,檀越不妨先梳洗歇息,超度之事明日再议

    。”

    牟尼院时常接待达官显贵之家的香客,自有专门给女眷预备的几处院落,因贾府已先打发人前来下了帖子,慧明师太早已命人收拾了一处干净宽敞的院落出来。

    李纨先随慧明师太入了大殿参拜,殿内观音神像手持净瓶,宝相庄严,眉目慈悲。

    李纨虔诚下拜,祈祷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身体安康,以前她不信鬼神,但如今经历了穿越一事,对这些却不得不信。

    其余各殿亦一一拜过,送上香火钱,便回了安排好的客院歇息。

    虽然牟尼院中有诸多女尼,但庙里庙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脂粉气息,唯有檀香袅袅。

    这所院落位于正殿西面,小小巧巧,约有十来间,前厅后舍俱全,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还有厨房,茶水房,屋内陈设皆一应俱全。

    院中还种着岁寒三友,松柏、修竹、红梅,点着几块嶙峋山石,清幽雅致。

    慧明师太早已打发人将房间早已打扫的十分干净,倒不必她们再收拾。

    茯苓便带着淡菊修竹安插用具,整理铺盖妆奁等。

    周瑞家的命人将带来的米面柴炭并蔬菜瓜果等物都搬进了小厨房里,对李纨道:“这里头一共是一口袋碧粳米,三十斤常米,五十斤木炭,瓜果菜蔬放久了不新鲜,故而每样只一斤,日后每天早上打发人采买了新鲜的再送来。”

    李纨此次来乃是斋戒,需得茹素,因此没有预备鸡鸭鱼rou等荤腥。

    李纨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对周瑞家的道:“依我的主意倒不用每日送菜蔬来,太麻烦了些,横竖这附近有许多庄户人家,我们想吃什么就打发人去他们那里买现成的,岂不便宜。”

    能省事当然更好,周瑞家的忙笑道:“奶奶说的是,奶奶既如此说,那我们便偷个儿懒了。”

    李纨笑道:“哪里的话,今日才是劳烦周jiejie了,回去替我问老太太太□□,茯苓——”

    茯苓会意,取了个荷包装了个小银锞子,出来递给周瑞家的,笑道:“mama拿去打酒吃,驱驱寒气。”

    周瑞家的脸上笑容更深,她是王夫人的陪房,男人又管着府里春秋两季租子,油水丰足,自然不在意这点银子,让她高兴的是李纨的这份心意,道谢后接了荷包,小道:“谢谢奶奶破费赏酒吃。”

    又说了几句闲话,周瑞家的与淡菊一一交割清楚,又留下几个仆妇听候使唤,便带人回去了。

    劳累了一天,李纨只觉浑身酸疼,便命人烧了热水,预备梳洗更衣,忽见夏竹进来回话,“奶奶,寿山伯家的三奶奶来庵里进香,听说奶奶也在,打发了人来请安。”

    第24章 第二十四回

    李纨闻言一怔,回忆了一下脑海中京城世家的谱系,寿山伯府江家虽不在四王八公之列,但也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上等人家。

    江家人口简单,一共只两房,长房只有一子一女,二房倒是生了两个儿子,这位三奶奶便是二房次子媳妇。

    不同于贾家,寿山伯府的几位爷们都在朝中任职,长房长子为户部侍郎,长女今年四月嫁于七皇子为妃,二房两子职位虽算不高,但也都是实打实的实权。

    记忆中这寿山伯家与贾家并不亲近,不过面上交情罢了,两家平日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外并不怎么来往,怎的今日忽然打发人来请安?

    李纨一时也想不明白,只得暂且搁下,命人将来人请进来。

    不多时便见夏竹领了两个婆子进来,年纪在四十上下,穿戴打扮十分不俗。

    两个婆子请了安,李纨忙叫起,又命人端了凳子来,淡菊又捧了两盖碗茶上来。

    两人谢过后斜签着身子坐了,吃了口茶,方笑道:“我们奶奶今日带了大姑娘来进香,不妨听闻表姑奶奶也在这里做好事,亲戚们多年不见,原说要亲自来问好的,只是天色晚了,不好贸然打搅,便先打发奴才们来请安问好,并送几样鲜果点心给表姑奶奶尝尝。”

    李纨越听心下越疑惑,听对方的语气竟是原主的亲戚,脑中快速回忆了一番,终于想起一事来,原主曾听母亲说过娘家有一堂姐,对方虽比李母大了五六岁,但自幼一起长大,在闺阁中时情分却极好,只是后来各自出阁,对方嫁去山东,李母亦嫁去了金陵,路途遥远,不通音信,才渐渐疏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