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都市小说 - 春天见在线阅读 - 第115页

第115页

    于燕笑:“我哪敢呀。”

    李望荣也笑,等了半晌没等到回答,也不勉强:“我每次去北京开会,都有种感觉,我们这边和总部、以及华东是割裂的。你们喜欢深挖,喜欢追究,喜欢把人和事描写得淋漓尽致,以此来彰显你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其实,生活不需要这么多深刻。”

    于燕没有做声,他顿了顿:“你知道风相的主要营收来自哪里吗?”

    “广告和发行收入。”

    “那你觉得是靠主刊?”

    “应该不是。”虽然主刊广告商定位高端奢侈,但广告页固定,一年费用加起来有限,加上这几年发行量变少,风相的议价权也在降低。

    李望荣点了点头,眼前这位从菜鸟做到资深记者,能力是不需要质疑的,但是——

    “你的工作局限在对外,对内可能关注不多。”他说得慢,又字字清晰,“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你以为风相靠的是差异化战略,占据的是细分市场,其实不然。从它裁剪掉其他分部,缩减开支起,它就知道自己陷入了困境,也就不得已开辟新的盈利模式。”

    他打开自己那听啤酒:“如果说主刊是风相的门面和先锋队,那么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就是收割流量的主力军。从前年开始,风相最主要的收入就是流量变现……你还记得今年年会提出的‘新相’短视频计划吗?”

    “记得,我当时还觉得这很无聊,市场的蛋糕都已经分得差不多了,我们再进入只有烧钱和捡蛋糕屑的份。”

    “但这个提议最终实行了,而且任务落在了华中。”

    “所以这里有新媒体部,而华东只是网编部,你们的员工是那边的两倍多。”

    “对。”李望荣以为她并不关心这边,看来并不是。他觉得有和她好好探讨的必要,“在很早之前,就有专家提出过,读图时代的来临会让读字时代一去不复返,而现在,视频时代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也加速了阅读习惯的更迭。关于这点,我不做社会文化层面的探讨,单就商业角度而言,碎片化的推送考验信息提取的能力,也在促进读者的认知和二次传播。好比你写一篇两万字的封面长文,激起的是部分人的‘哇哦’,而我取一个标题,概括事件加一句迎合大众心理的评论,得到的是数以万计的转发和赞同,而由此衍生的连锁反应,都会回馈得更加及时,这种好处是看得见的。”

    于燕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但她并不认可:“碎片化的爆款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要保证一定的概率,就要求稳定数量,这样一来,单篇耗费的时间短,总的工作时间却并没有减少。”

    “但这样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对人员的要求就低。我请一个资深的老牌记者,月薪可能要两万以上,请两个本科毕业生乃至实习生,每人五千就够了。”

    “……”

    “而且你没发现吗?就拿你自己通过网编部发表的文章,点击量多的都是以普通人为主角的几千字的报道。所谓曲高和寡,专业性太强的文章和大众读者是有壁垒的,从长远来看,风相需要一小撮能力出众的记者撑场面,也需要一群更现实、嗅觉更灵敏、更懂得怎么赚钱的人帮它活下去。”

    “所以我可以认为,这就是分部之间工作气氛不同的原因?”

    “如果你觉得你们那边都是精英,而我们都是俗人的话。”

    “我没有这样觉得。”于燕说,“我只是找不到可以融入的点。如果这里并不需要我,我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您没有把我派去新媒体部,也没有让我学其他技能,光是压缩我的发挥空间,我就已经很难受了。”

    李望荣哈哈大笑:“那你为什么不停一停,摸摸鱼,我们基本上都是边摸鱼边工作。”

    “这样才知道网络上流行什么,读者爱看什么,以及学习其他媒体的运营经验是吧。”

    “是啊,道理你都懂,为什么还要纠结那些选题呢?”

    于燕想,她明明比他年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却比他弱多了。

    李望荣打量她皱眉思考的表情:“看样子,我还是没有说服你。”

    “您的目的是说服我吗?”

    “起初是这样,不过,我现在更想知道你为什么没有被我说服。”

    于燕想了想,把那听可乐握在手里:“我的理由很长。”

    “你尽管说。”

    于燕便真的慢慢说:“我大学毕业前在电视台实习,有次去采访城中村改造的钉子户,碰到一群人在吓唬两个老人,摄像师没进屋,掉头走了。后来我报了警,结果话筒被人砸了,再出去,同事已经离开,我打车回到台里,摄影师安慰我话筒不用赔,又说这新闻拍了也播不了。

    实习结束时,我的老师给我的评分很低,我也不想待在那里,就找报社、杂志社,在面试时他们都会提到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只有风相的面试官问我:‘你相信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吗?’我说,我不相信。

    “能被人看见的新闻是新闻,被人看见的证据和细节是事实,那不被人看见的呢?难道大多数人觉得真实,就一定是真相吗?”

    “你在钻牛角尖。”

    “面试官也这样说我,但他最终给了我机会,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报道,尽量谨慎,客观,不让自己犯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