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言情小说 - 我要做首辅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20

分卷阅读1220

    齐,太祖也和成祖爷英明神武不用说,宣宗,孝宗皇帝也是励精图治,这辆“大明号”在他们的手里,平稳运行,可是赶上了英宗,武宗这样的荒唐天子,车子就出问题了。落到了嘉靖手里,干脆直接抛锚了。

    “要想打破太祖留下的格局,就要把分散到各部的权力真正集中起来,建立起一块一块的新体系,增加阁老,起用德高望重的老臣,就是第一步,首先让文官集团强大起来,能够真正拿出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祈求皇帝裁决!”

    也唯有和几位心腹谋士,唐毅才敢袒露心声,把自己的谋算全盘讲出来。

    茅坤和王寅都赞成唐毅的看法,不过也同样忧心忡忡。

    “大人,这些老臣都是资历惊人,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承了您的情,却未必是您的人,日后朝堂上少不了争论,如何驾驭,可要看您的功夫了。”茅坤提醒道。

    王寅长出口气,“海纳百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戒骄戒躁,虚怀若谷。徐华亭所谓的三还纲领,其实是个不错的东西,只是以威福还主上就不必了,威福自然要cao控在首辅的掌握之中!华亭没有心胸成事,就看大人您的手段了。”

    ……

    阳春三月,唐毅和赵贞吉入阁已经两个月有余,他们已经完全熟悉了政务,唐毅和赵贞吉都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强大的执行能力,随着他们入阁,原本缓慢低效的内阁开始高速运转起来,各种政务快速落实,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变化却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

    威望一点点建立起来,进入三月份,两场盛典格外引人瞩目,首先是三年一度的科举,作为隆庆改元之后,第一次会试,朝廷上下都格外在乎。

    陈以勤主持会试,他特意在开始科举之前十天,才从锦衣卫调来三百人马,又从戚家军借来五百兵丁,其余科场上下,所有人员,都是临时指派,从外地调入,甚至直到进了京城,才知道自己要负责会试工作。

    完全是一群陌生的人员,他们严格执行考场纪律,从检查搜身开始,一丝不苟,严格程度比起以往厉害了不止十倍。

    经过选拔,史无前例,一共有五百八十多人通过会试。

    有同考官担心人数过多,陈以勤琢磨了半天,苦笑着摇头。

    “近些年教化大兴,读书人比以往多了数倍,都是精妙文章,当世大才,老夫实在是不认黜落,罢了,我亲自请旨。”

    陈以勤主动找到了隆庆,正赶上唐毅也在请旨处理人事,一听说人数太多了,唐毅当然是支持,没几句话,就把隆庆给忽悠上道了。

    天下英才众多,入我瓮中。隆庆也是欣喜不已,不但同意了,还亲自苦心思索,拟定了殿试的题目:“朕惟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故多端,然务本重商,治兵修备,乃其大者……”

    隆庆这一道策论,实在是有些玄机,最重要的就是“务本重商”四个字,自从苦心研读之后,隆庆对农业根本,商为末业的看法非常不以为然。

    把他农商并列,提出农商并重的观点,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

    本来隆庆还担心,会不会引起考生的反弹。

    哪里知晓,能通过会试的这些人,有七八成都来自南方,至于北方的学子,还多数就读晋商支持的书院。他们都受到了浓重的商业熏陶,甚至东南的学子,多数家中都经营作坊工场,或者从事长途贩运。

    商业的利润他们有目共睹,加之心学广为传播,大家也不在排斥商贾。

    隆庆的考题竟然受到了热捧,不少报纸登载出来,天下的商人感激涕零,筹钱请人写文章,赞颂隆庆,把皇帝夸得和一朵花似的。

    从此之后,隆庆多了一项爱好,就是每天让太监搜集报纸,看看上面怎么说的,竟然比看大臣的奏疏,还要有趣。

    隆庆戊辰科,一共录取五百八十五名进士,为历年之最。

    就在正式公布皇榜的那一天,一架马车风尘仆仆,赶到了京城,从车上跳下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老者六十出头,腰背笔直,目光锐利,浑身上下,透着十足的威风。

    抬头看了看高大的城门,伸着懒腰笑道:“没想到我胡宗宪今生还能回到京城,真是不容易啊!”

    几乎和他同时,原户部尚书葛守礼,原大理寺卿毛恺,原南京礼部尚书高仪,原浙江巡抚李天宠,还有南京户部尚书张守直,南京兵部右侍郎方逢时……

    一共十余位部堂高官先后入京,一时间朝廷之上群贤毕至,热闹无比。

    谁都知道这伙人进京,肯定是要冲击现有的朝局的,昔日徐党的众人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没有办法,谁让唐毅打着徐阶所拟嘉靖遗诏的名义,他们连反对都说不出口,貌似,徐阶还是做了一点好事的。

    第907章 大明雄风

    “一忙忙,开开窗门月光光。二忙忙,梳头缠脚落厨房。三忙忙,年老公婆送茶汤。四忙忙,打扮儿子进书房。五忙忙,装扮女儿进绣房。六忙忙,打扮儿子做新郎。七忙忙,装扮女儿嫁夫郎……”

    民谣声声,悠悠荡荡,从一个老妇人的嘴里唱出来,她对着月下,面前放着火炉,上面摆着砂锅,原来正在熬醒酒汤。

    “娘!”

    一声低呼,老妇人还没回头,就喜笑颜开。

    “咱家的文曲星可算是醒了,都说官身不自由,娘算是领教了,怎么喝那么多酒啊!”老妇人又是担心,又是埋怨。

    新科的状元罗万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道:“和同年们去拜会师父,盛情难却啊!”

    老妇人满脸慈祥,扇着炉火,笑道:“唐大人那么好的一个人,就没帮着你?”

    “唐大人?他不在,是,是陈大人,陈以勤陈大人。”罗万化突然发现老娘的脸色变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出于童年的本能,惴惴不安。

    老妇人抬头迟疑地盯着儿子,询问道:“你不是去拜会师父吗?怎么是陈大人?”

    “啊,娘,今科的会试主考是礼部尚书陈以勤老大人,他选中的孩儿,不只是孩儿,还有其他几百人,都是陈大人的学生……”

    “荒唐!”

    老妇人突然站起,脸一下子就沉下来。

    “娘问你,当初你离家到杭州求学,谁是你的老师?”

    “自然是当时的知府唐毅唐大人。”

    “知道就好,五年之前,你从国子监去小站,又是谁悉心指点你的学问?”

    “还是唐大人,可是……”

    “没有可是!”

    老妇人突然伸出手,点指着儿子,气哼哼道:“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唐大人屈身下士,不以我儿卑贱,亲自教导。我儿能有今天,离得开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