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96节
急报! 安庆府爆发瘟疫,天花夺命。 急报! 淮安卫军士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不知踪迹,卫营一切如故,粥米尚在,衣物尚存,已如鬼域。 一封封文书递送京师。 解缙、杨士奇头疼不已,六部尚书更是忧愁,五军都督府梅殷、水师都督府李坚也不知所措,许多事能办,但没有旨意,没有皇上许可,办不了。 比如地方叛乱,地方都司可以平叛,可问题是这些叛军游走在边界之上,需要另一都司配合,若没有皇帝旨意,都司军队不可以随意越界。 还有水师调动,大臣外派,瘟疫应对,人手物资调度等,需要有人发话才能办事。规矩与章程很重要,谁破坏规矩,谁坏了章法,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内阁大臣谁都不敢代行皇权,这东西摸着爽,用着爽,可摸完了、用完了,可是要全家爽歪歪的。 可如今紧急情况太多,始终没一个人站出来主持大局,这朝廷还要不要运转了? 那些藩王,一个个都没个担当,亏了是太祖的种! 一群大臣围在内阁之中,便在此时,众人分开一条路来,一个满头白发、苍苍老矣的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过来,工部侍郎黄福在一旁搀扶。 “老尚书。” 解缙、杨士奇等人一看,竟是久不出家门的工部老尚书郑赐。 郑赐看着行礼的众人,顿了顿拐杖,呵呵冷笑两声:“怎么,我听说有人要另选摄政王,取建文皇帝而代之?解缙,是你出的主意,杨士奇,你也有份?” 解缙、杨士奇愣了下,面露难色。 杨士奇解释道:“老尚书,朝廷内忧外患,总需要一人站出来主持局势,我等只是为朝廷,为大明着想……” 郑赐走向杨士奇,伸出苍老的手,猛地打了过去。 啪! 郑赐气喘吁吁,看着不躲不避的杨士奇,沉声喊道:“皇上对你等是何等器重,何等信任,你们竟敢擅行谋逆之事!我看你杨士奇当真是糊涂!” 杨士奇悲伤地看着郑赐:“老尚书,我杨士奇做事问心无愧啊,你看看桌案之上积累如山的文书,这里既有地方急报,也有前线八百里加急,地方不稳,前线将士在拼命,万千事都决于皇上,可眼下皇上不在,太子不在,这江山谁来做主?” 解缙上前抓着郑赐的手,目光深邃地看着郑赐:“代王之乱事未平,四方战事未休,朝廷不可缺主事之人!” 郑赐拿起拐杖就要打解缙。 解缙不敢还手也不敢跑路,郑赐年纪太大了,折腾不了。 郑赐气喘吁吁:“杨溥、金幼孜等人是怎么回事?他们可是东宫重臣,是皇帝亲自提拔出来的得力干臣,你们竟也敢撤了他们的官职?” 杨士奇、解缙无奈地对视一眼,杨士奇硬着头皮:“多事之秋,必有摄政。为江山社稷,我等死而无悔!” 郑赐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两人,落寞地转身:“我要去武英殿,守着陛下。” 解缙摇了摇头:“彦嘉(郑赐的字),陛下那里有太医看料,没有皇后、太后恩准,谁都不能进入。郑尚书还是回家好好候着吧,来人,送老尚书走!” 郑赐被强行带出皇宫,杨溥、金幼孜迎上来问话。 沉默。 直至郑赐回到府中,才对杨溥、金幼孜说道:“宫内将有变。” 选谁做摄政,成为了朝臣讨论的唯一问题。 兵部郎中方宾慷慨陈词:“眼下诸藩王已无可主政之人,为今之计,只能自建文一脉之中选出一人以稳大局。适合之人有三,建文次子朱文垣,建文胞弟朱允熞,建文异母弟朱允熥!当三选其一!” 方宾的话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既然二代藩王都不中用了,那就只能在建文皇帝这里找了。 按照礼制,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太子朱文奎虽然失踪没了消息,可朱允炆毕竟还是有儿子的,朱文垣还好好地活着,而且就在皇宫之中。 选择朱文垣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可问题是,此时的朱文垣年纪还小,建文三年出生,满打满算还不到十岁,在这个风雨飘摇、诸多紧要国事积压的时刻让他摄政,那简直就是抓瞎了。 至于建文的亲弟弟朱允熞,他虽然成年了,可问题是此人并无半点上进心,最近三年一直都在沉湎酒色,过得是纨绔子弟的日子。 想想也是,作为皇帝的亲弟弟,若是表现得太过优秀,势必会引起皇帝的不安,他选择不作为,肆意享受是他的生存之道。 一个没有经验,没有能力的酒鬼和色鬼,是不可能摄政的。至于朱允炆的另一个亲弟弟,也尚未成年,不需要考虑。 唯一一个既成熟,又有能力,还能独当一面,拥有政务处理能力的,也就只有朱允熥了。 朱允熥身份很不寻常,他最初是嫡子,身份尊贵不是庶子出身的朱允炆可比。 可朱允熥运气不好,老娘死得早。 大明不能没有太子妃,于是朱标将朱允炆的母亲扶正,吕氏成为了太子妃,而庶子出身的朱允炆就此获得了嫡子的身份,而原本嫡子出身的朱允熥,虽然依旧算嫡子,可已经沦为了庶子的地位。 不管朱允熥的嫡子、庶子身份如何转变,亦或是从没有转变过,朱允熥是朱标的亲儿子,这一点没错。 最主要的是,朱允熥和朱允炆年纪只差一岁,年三十二。在此时,算得上人入中年,正是做事稳重,行事有为的时候。 何况朱允熥还在国子监,与朱济熺、朱高炽等人一起进修多年,后在建文皇帝的许可之下,朱允熥进入户部,充任户部主事,负责商律方面的事务,多年以来与地方官员、徽商、晋商、浙商等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为政经验。 眼下的问题,是选朱文垣,还是选朱允熥!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二次宫廷乱,古今将现 朱文垣、朱允熥二选一。 朝臣顿时分成两派,礼部支持朱文垣者众,兵部支持朱允熥者众,吏部、刑部比较分裂,既有支持朱文垣,也有支持朱允熥之人。 礼部董伦很是坚定:“顺位而传,依礼定制,唯二皇子为尊,当以其为摄政。” 刑部侍郎刘季箎站出来反对:“眼下朝堂所选是摄政之人,而非继承大统之人。当以能者居,二皇子身份尊贵,然年纪过小,无能力控大局,诸多国事若交一娃娃之手,若误了国,害了民,伤了军士,谁来担责?” 兵部右侍郎卢渊附议刘季箎:“国事为重,当以能者居上。朱允熥能力卓越,处事泰然,了解朝局与大局,以其为摄政是利国家之事。” 兵部左侍郎古朴反对:“摄政统揽大权,若选朱允熥为摄政,他日朱文垣成年又该如何?摄政之权威,何其重?不可授外人,当以二皇子朱文垣为尊。其虽年幼,然有内阁辅佐,定是无忧。” 杨士奇赞同:“二皇子聪慧,虽年幼却依旧明事礼。” 刘季箎看向杨士奇,喊道:“若是以二皇子为摄政,那到底是皇室掌控大权,还是内阁?让我说,干脆让内阁摄政算了!” “你这是何意?” 杨士奇拍桌子。 刘季箎哼了一声:“诸位都看得清楚,内阁定会拥二皇子为摄政,不过是狼子野心,想要掌控大权罢了!你们想要立下一个傀儡,左右摆布,到那时,这大明江山岂不是你们说了算?权臣老道,你们可算是打了一手好算盘!” 杨士奇脸色难看,解缙起身道:“刘侍郎,你如此说就是不对了。一旦选朱允熥摄政,日后恐怕会后患无穷。眼下皇上、太子生死不明,朝廷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拥二皇子为摄政,若天有不测,其承继大统,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刘季箎冷笑不已:“解阁,杨阁,你们还真是想扶持一个傀儡,成为摆布文武官员的权臣不成?朱允熥一样是皇室之人,是皇帝的弟弟,他控大局,日后二皇子长大,自会放权,怎么可能会夺侄儿的天下?荒谬!” 吏部尚书蹇义站了出来:“唐太宗还夺了父亲的天下!夺侄儿的天下又有什么不可?出于稳定与大局着想,出于人心考虑,当以二皇子为尊!” 卢渊看着众人,咬牙说:“诸位,二皇子一旦成摄政,内阁便是摄政大臣,我等臣服的是皇族,而不是某一二大臣!大明无权臣,谁若是想做权臣,独揽朝政,我不答应!” “不答应!” 数十位官员喊道。 杨士奇、解缙脸色变得极是难看。 朱文垣是名正言顺,可他年纪太小,这种小在很多人看到就是傀儡,辅佐之人很容易被人视为权臣。 大明开国以来,没出过几个权臣,唯一一个算得上的,还是胡惟庸,不过这个家伙已经喝了孟婆汤。 百官议论纷纷,形成了分裂。 一日讨论没有结果,二日讨论没结果。 各官员在抓紧活动,时不时有人夜访府邸,商讨局势。 甚至连解缙、杨士奇的府上也出现了拜访之人,游说两人放弃支持朱文垣,莫要背负权jian之名,以国事为重。 等到袁岳屠杀兀良哈十万族人的消息传至金陵,奏请封赏,请示是否调兵西进支援燕王时,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军情紧急,军心稳定更重要。 这一日,内阁召聚文武百官商议,决出摄政人选。 以刑部侍郎刘季箎、兵部右侍郎卢渊为首,以兵部郎中方宾、吏科给事中王佐等为主干,以“国事为重”、“非立傀儡、出权臣”、“江山社稷稳定”等为由,竭力说服众官员,拉拢了一批给事中、御史、主事、郎中等。 虽说这些官员中绝大部分品阶不高,却很能说,很能给人扣帽子,导致一些尚书也不敢直接反对。 唇枪舌剑,势如水火的局面之后,便是拍板时刻。 内阁大臣解缙、杨士奇在此时保持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沉默。 在众人的目光之中,杨士奇打破了沉默:“唯二皇子可摄政。若诸位认为我等弄权,想要做权臣独揽朝政,那就由二皇子摄政之后,我与解阁共同退出内阁,另选他人如何?” 内阁不答应支持朱允熥。 事实上,解缙、杨士奇都很清楚,支持朱允熥的提议无法通过,因为马皇后绝对不会答应,而吕太后那里,呵呵,也不会同意。 虽说朱允熥也是朱标的儿子,可不是吕太后的儿子,相对于朱允熥而言,孙子朱文垣明显是最合适的人选。 六部尚书见解缙、杨士奇表态,纷纷站出来支持朱文垣。蹇义、暴昭、夏元吉等人是忠实的建文一派,受建文皇帝器重,自然不会出卖建文皇帝。 到了这里,内阁在六部尚书等人的支持下,拟写诏书,确定以朱文垣为摄政,内阁与六部尚书共同辅政。 诏书拟写完毕,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人持诏书,前往华盖殿奏请吕太后用印,并拥朱文垣出来主持大局。 华盖殿。 吕太后看着一旁不到十岁的朱文垣,这个孩子的肩膀瘦弱,不知能不能扛起重任。 解缙、杨士奇奉上诏书。 吕太后哀叹一声,打开玉玺的檀木盒子:“二皇子为摄政,是人心所向。这诏书,就通过了吧。” 玉玺拿起。 “且慢!” 便在此时,殿外传来声音。 吕太后、解缙、杨士奇等人看去,只见刚刚被提拔至皇宫守备指挥使的狄屠身披铠甲,手握钢刀而至,身后跟着一队军士,军士手持长枪,涌入殿内。 狄屠看着吕太后、解缙、杨士奇等人,呵呵一笑:“我看这诏书,还是重新写为好。二皇子年幼,不堪大任。为江山社稷着想,还请太后、诸位大臣用心思量,到底以谁为摄政为上!” 解缙怒视狄屠:“这里是华盖殿,哪有你的位置,滚出去!” 苍琅! 刀出鞘,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