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73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73节

    朱允炆没了下棋的心思,对杨荣说:“张辅的奏报你看了吧?”

    杨荣微微点头,跟在朱允炆身后一侧,严肃地回道:“广西镇安府土司之所以对抗朝廷,并非出于本心,而是为御史煎迫所致。御史程衡发现土司在账册上造假,以此胁迫土司奉送妻子陪坐左右,其妻甚是刚烈,不堪其辱自杀。御史非但没有收敛,还将手伸向了土官之女……”

    朱允炆面色冷峻:“一个小小御史,也敢欺辱地方,可真是大胆包天!”

    杨荣继续说:“据张辅送来的文书来看,这御史程衡与广西布政使储颙有姻亲关系,这应该是其敢于放肆,欺压地方的底气。”

    朱允炆背着双手,沉声:“储颙在广西主政多年,其官声还是不错,吏部、都察院对其考核数次,都给出了优良的评价,张辅也说他是干臣。谁能想到,他的女婿竟干出这等事来!”

    杨荣跟上一步,进言:“皇上,储颙是储颙,程衡是程衡。虽说程衡倚仗储颙身份作恶,然并非是储颙作恶。臣以为,只处理程衡一人便可。”

    朱允炆停下脚步,看着为储颙开脱的杨荣,冷冷地问:“怎么,你收了他的好处?”

    杨荣打了个哆嗦,连忙说:“臣岂敢!”

    朱允炆冷着脸:“程衡只是御史,却能瞒天过海,朝廷几次调查都被引入歧途,始终没有揭露问题!你该不会认为,一个御史就能有如此大的能量,让广西地方官吏都为他掩护?依朕看,储颙罪责大得很!”

    杨荣见朱允炆这样说,也不敢继续为储颙求情。

    确实,无论储颙有没有安排人打招呼,地方官吏都因为储颙的布政使身份而不敢得罪程衡,这是事实。

    包庇不包庇已经不重要了,储颙将会因为他女婿的错而离开广西。

    朱允炆思量再三,最终下了决断。

    将程衡押赴镇安府土司妻子之墓前,斩首以慰人心,派遣官员进驻镇安府,协助土司维持地方稳定,消除对抗朝廷心理。

    至于广西布政使储颙,则贬为知县,发至交趾继续为官。

    张拱辰成为新的广西布政使。

    在处理广西事宜的同时,朱允炆还给兵部发了一条旨意:命俞通渊接任广西都指挥史,张辅奉调回京。

    铁铉不明白朱允炆这样安排的含义,但张辅回京,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上次他回来,还是给张玉守孝,只不过只守孝了三个月,就回到了广西。

    中军都督府。

    徐辉祖最近有些忙,想找朱棣帮忙吧,他正在拉着骑炮兵营打野战,非要跑山里测试机动,这几天京城之外的山里面动不动就打雷,也不见下雨,吓坏了不少百姓,还以为雷神在加班,龙王在睡觉。

    原本骑炮兵营是针对草原作战的,可考虑到东北也有不少山地,还有东面的岛国到处都是山,骑炮兵营只能跟上需要,研究丢弃小型神机炮之后的战术。

    无奈之下,徐辉祖只好将赋闲在家的梅殷给找了过来,一起商谈后勤革制问题。

    建文皇帝希望军队后勤可以脱离兵部,设置一个独立的衙署班底来全权负责,确保后勤满足二十万兵力作战的响应能力从三个月时间缩短至一个月,并提出构建专用的军需品仓库。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变革,涉及一批机构、权限、物资调拨流程、军队对接、民力征调、运输方式与工具等等。

    按照朱允炆的要求,后勤必须具备五万军队当日出征,后勤保障二十日行军的能力,这又涉及军粮配给的问题。

    随着军队火器化程度越来越高,火器不断迭代,炼钢锻钢能力的提升,减少武器、盔甲重量,增加后勤配重,又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确保军队可以最快速度机动,最远距离行军。

    改后勤对徐辉祖来说还算是小事,毕竟五军都督府提出的方略只是其中一份,兵部也在研究方略,真正麻烦的是户籍制改革。

    军籍一改,卫所制的基础就会动摇,卫所制动摇了,军屯就容易动摇,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去解决。

    徐辉祖看向梅殷,正抱怨着军籍问题,行人司严许伯走了进来,托着一份圣旨,不等徐辉祖、梅殷等人行礼,就迎上前:“皇上说了,这份旨意你们自己看就好。”

    接过圣旨,徐辉祖命人送一送许行人,然后打开圣旨,眉头一皱。

    梅殷感觉有些不安,连忙问:“何事?”

    徐辉祖将圣旨递给梅殷,严肃地说:“你自己看吧。”

    梅殷展开圣旨,扫了一眼,顿时起身:“这,这是何意,为何京军也要学游泳?”

    徐辉祖沉默不言,建文皇帝的想法令人无法琢磨。

    京军主要打的是陆地战,战场在平原、草原与山地,哪怕是戈壁滩、沙漠也行,可不在水里、水上啊,干嘛要学游泳,这不是折腾人,挤占军士的训练时间,打乱正常的军士训练计划吗?

    什么兵种干什么事,水上的事有水师来负责,没必要全军都有水上功夫。

    梅殷将圣旨放在徐辉祖身旁的桌案上,低声问:“此事该不会与东征日本国有关系吧?”

    徐辉祖端起茶碗,发现茶已冷,又放了下去:“荣国公,你认为东海水师、东南水师联手,不能灭绝日本国吗?”

    梅殷坐了下来,一脸疑惑。

    东南水师将士三万九千余,宝船十五,大中福船三百。

    东海水师在划分的时候,宝船有十,大中福船一百七十二,但随着郑和水师归来,其修缮的船只,主要军士都划归给了东海水师,军士数量突破三万!

    两部水师加起来已有七万规模,船队规模极是庞大,如此浩荡的船队,收拾日本国的小渔船自然不再话下,打下日本国似乎也并不难。

    怎么看,打日本国都不需要动用京军,在这个时候建文皇帝提出让京军也学游泳,上船适应航行,图什么?

    徐辉祖提起笔,写了一份文书,喊来徐膺绪:“你将这份文书送至兵部,给铁尚书说,京军将轮番外调,适应航海,学习游泳等,让兵部与水师都督府对接调令,每次调动为一卫之兵。”

    徐膺绪领命离去。

    徐辉祖看向梅殷:“皇上的安排自有考量,我们配合去做就好,眼下最棘手的还是户籍制,我担心卫所制瓦解太快,导致兵源跟不上。”

    梅殷笑着说:“依我看,募兵制是完全可行的,魏国公,你可莫要低估了新军之策的吸引力,何况各地都在大造英烈碑,尊崇英烈,杀敌报国,留名不朽,已成为无数人的信念,只要朝廷一句话,莫要说十万兵,怕是百万兵也能顷刻之间拉起!”

    “若真如此,军籍可破。”

    徐辉祖肃然道。

    梅殷从桌案上抽出了一份名单,看了看递给徐辉祖:“今年武举考试人数有些多啊,竟超出了六百,远超往年。”

    徐辉祖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要知道科举考试,动辄就是两千、三千,甚至更多,武举这点人还是太少了。

    不过武举人数量的增加,也说明了朝廷这些年来尚武教育并没有因为大兴文教而落下,加上武举人出路增多,从上至下都推崇英烈,习武的基数也开始扩大。

    现在武举一旦中式,往往需要前往边疆历练。

    路远一点,没什么可畏惧的。

    大明强大,何处不可为家?

    梅殷与徐辉祖又开始商议武举事宜,礼部则忙碌着会试事宜。

    与往年不同的是,建文十一年的会试题不再是礼部出,而是国子监博士各出部分题,组合成的考题。

    考试的时间也作了改变,不再是九天时间,而是改为四天。

    第一日,主考儒学经义,历史典籍。

    第二日,主考数学计算,实用计算。

    第三日,主考杂学一科与策论。

    第四日,主考杂学一科与策论。

    杂学科目由举人自选两科。

    随着科考的简化,举人再也不需要带蜡烛进入贡院,也不需要在里面过夜,日出进考场,日落出考场,带两个窝窝就能熬过去。

    新改制的科举得到了众多举人的欢迎,尤其是老举人,进贡院就感觉自己跟进囚牢一样,晚上还得听人磨牙打呼噜,休息都休息不好,第二天还得继续煎熬。

    现在多好,考完回去还能好好吃顿,调整好状态明日再战,哪怕是没考上,至少没受罪。

    在科举、武举有条不紊的筹备过程中,前往朝鲜市舶司的安全局薛夏终返回京师,带来了震惊朝野的消息……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铁铉与杨荣之争

    武英殿。

    薛夏、顾云行礼。

    朱允炆合起奏折,抬起头看着两人:“起来说话吧。”

    薛夏将文书递给内侍,肃然道:“皇上,日本使臣凭借朝鲜商人凭证,畅通无阻抵达扬州一案现已查明,批准给日本使臣商人凭证之人,是朝鲜国王李芳远。”

    朱允炆有些意外。

    李芳远?

    这个家伙自己见过,他不傻也不笨啊,听说李芳远正号召朝鲜国民全面学习大明,这是一个聪明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混账事?

    接过文书,朱允炆仔细看过,脸色阴沉起来:“如此说来,果真是李芳远授意?”

    薛夏重重点头:“据李一府等人提供消息,绝对无误。”

    啪!

    朱允炆一拍桌案,站起身来:“李芳远好胆!朱棣在哪里?”

    “皇上,燕王在何处,我等刚回京,尚不清楚。只不过,此时还不宜动用大军吧……”

    薛夏打了个哆嗦,皇上,我冲动点没关系,打不死几个人,可你不能这么冲动啊。

    朱允炆白了一眼薛夏,看向内侍:“去给五军都督府传话,让朱棣回京整顿军队,随时准备出征!”

    内侍听着模棱两可的命令,无奈的只好转身。

    这命令不好传啊。

    整顿军队,整顿多少军队?

    随时出征,出征打谁?

    召集那些将领也不说,这算什么命令……

    薛夏看着发怒的朱允炆,连忙说:“皇上,李芳远此举恐怕也是一时糊涂。朝鲜毕竟是大明藩属国,多年来没出过纷争与矛盾……”

    朱允炆挥了挥手:“退下吧,传徐辉祖、铁铉、杨荣、解缙与杨士奇。”

    薛夏、顾云有些无奈,这还很多事没汇报清楚,比如封锁了朝鲜市舶司,抓了李从茂的侄子李一府,回来路上见到了日本使臣,邀请日本使臣与李一府等人见了个面,不知道李一府、张英等人在哪里找到了兵器,竟杀了二十几个日本随从。

    僧人阿祖一不小心掉到大海里念经去了,日野美子吃饭肚子疼,估计是想治病,拿着刀子就把肚子给划开了。

    日本国医术还是比较奇特,只不过效果不咋滴,终究还是没治好。

    只有肥富五个人被送往朝鲜市舶司,都怪安全局,没看管好兵器,怪我薛夏,皇上我想请罪……

    “滚!”

    朱允炆看过文书,自然知道安全局怎么运作的。没错,杀人的真不是大明人,是朝鲜人,和大明没关系,但朝鲜李一府、张英等人只是刀,握着刀的人才是真凶。

    算了,这群人死了也好。

    朱允炆气愤的是,你丫的薛夏会不会办事,既然要干,就干得彻底点,留五个人算什么事,传话只需要一张嘴,不需要五张嘴!

    李芳远“出卖”大明的事让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气愤不已。

    徐辉祖义愤填膺:“皇上对李芳远不薄,大阅兵之前召他谈话的次数最多,甚是器重,可他偏偏背叛大明,私底下批准、掩护日本人进入我朝,已构成对大明的威胁。臣请旨,降罪李芳远,若他不能解释清楚,臣愿意领兵去松京问问他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