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50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50节

    朱允炆问道。

    常百业知道朱允炆心动了,连忙解释:“此事对朝廷而言好处有三,其一,安南战利品价值几何,军士多是不知,有时候一根木头远比一个银器更为值钱,可军士不知,商人参与其中,可以帮助军士更好了解哪些战利品价值更高,彻底搜刮安南财富。”

    一旁的夏元吉暗暗吸了一口气,这群商人还真是敲骨食髓啊,不打算给安南留下一点宝贝了……

    “其二,商人收取战利品,大军轻装前进,如此一来,军士得了财,将军得了功,商人得了物,皆大欢喜。”

    “其三,晋商也好,徽商也好,都无法短时间内拿出如此庞大的一笔银两,却可以拿店铺作为抵押,自中央钱庄借出银两,约定一年后,连本带利一起归还……”

    朱允炆嘴角有些不自然,这群家伙还想用自己钱庄里的钱去套钱,空手套白狼啊,这群混蛋……

    “你说的这些,朝廷可没多少利。”

    夏元吉不满。

    现在的黄家中央钱庄还不是户部的,是朱允炆自己的,钱赚得再多,也进不了户部,入不了账。

    常百业知道夏元吉是户部尚书,他的意见与态度很是重要,于是加大了砝码:“只要朝廷点头,给我们商人一个发财机会,那日后朝廷扩大宝钞流通,晋商商会上下定全力以赴,配合朝廷。”

    夏元吉眼眸一亮。

    常百业的话看似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毕竟朝廷法令颁布,商人就应该执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件事极为重要,事关人命。

    确切地说,事关大明的命。

    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夏元吉心动了。

    朱允炆也清楚,常百业开出了一个户部与朝廷难以拒绝的条件。

    眼下大明货币政策是银钞共存,即铜钱、白银与宝钞一起流通,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宝钞虽然推行于市,一些商人与百姓也认可宝钞,但在众多的交易中,宝钞的占比并不高。

    户部曾做过调查与统算,京师百姓与商人交易中,宝钞流转较快,占比较高,也才达到四成,尚未达到一半、而越是偏离京师,这个比例就越低,苏杭一带尚好,可以达三成,但像徽州府、凤阳府、福建、广东等地,宝钞力行,然其占比始终偏低,多低于两成,在一些乡野之地,甚至都看不到宝钞的影子。

    哪怕朝廷与县府不断推动,有些百姓依旧信奉的是铜钱与白银,对于新式宝钞的认识依旧有些薄弱,加上洪武宝钞大幅贬值、昏钞不用等问题带来的阴影,整个民间依旧倾向于使用铜钱、白银进行交易。

    虽然朱允炆知道许多铜矿与银矿分布,开挖出了大量铜与白银,但因为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加之一条鞭法以白银、宝钞为主的政策,导致白银一度紧俏,出现了市面上白银不足的问题,白银、铜钱与宝钞的兑换比例再度波动,白银走高。

    尤其是旱灾、涝灾,更需要大量的钱财去购置货物,支持重建,朝廷拿着宝钞,灾民不接受,地方商人也不接受,强迫也不合适,只能先用银铜,这些都加剧了户部银铜锐减。

    洪武年间,禁铜银流通,但在宝钞出现问题之后就失去了作用。这也表明,朝廷政令是干不过经济规律的,想要长期保持白银、铜钱与宝钞兑换比例相对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白银与铜钱在市场上的流通占比,并逐渐实现宝钞为主的局面。

    朱允炆记得,很多史学家在评论明朝灭亡时,总会涉及其中一个因素:

    朝廷没钱了。

    财政赤字过大,入不敷出,拿不出来钱发工资,只能横征暴敛,最终如何如何……

    可问题是,很多人将朝廷没钱了,直接等同于大明没钱了,认为明末穷得叮当响,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朝廷没钱,民间有的是钱,朝廷拿不出白银,民间有的是白银,哎,就是不给你朝廷用……

    甚至有人直言:明亡,亡在白银不足。

    这其中有很深的经济规律问题,粗浅地来说:

    白银紧俏,价值升高,形成银贵物贱的格局。

    商业活动与一条鞭法都需要大量白银,征收赋税也折算为白银,现在银贵物贱,原本你家那点地的产出可以兑换一两银子,现在只能兑换二百文,但朝廷还是要一两,所以,你得多卖粮食。

    没粮食了?

    那是你的事,说好的钱,不能少。卖儿卖女卖自己,看你。

    于是,流民成批出现,各地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朝廷库银锐减,逐渐就没钱了……

    没钱,那就加税。

    越加税,越没钱,流民越多……

    像是一个无法破除的魔咒,形成了一个死结,勒紧了大明国运的的咽喉。

    现在,随着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商业解禁,这个问题开始初漏端倪,有些地方出现了白银慌的问题,毕竟在建文朝,可没有西方大量白银输入。

    若不是朱允炆开挖了若干大型银矿与铜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大明银矿就这么多,随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多少银矿都未必能跟得上市场需要,现在朱允炆没办法去日本、南美洲挖银矿,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扩大宝钞的影响,让百姓转认宝钞,削减白银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地位与比例。

    但宝钞推行是一码事,流通比例提升又是另一回事,强硬的法令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让商人在朝廷与民间充当中介作用,发挥商人在扩大宝钞中的作用。

    如果商人下乡收粮食,与朝廷站在一个位置上,统一使用宝钞,贩卖货物中,全部推行宝钞,当这种现象维持一两年,百姓看清楚了宝钞的稳定与价值后,白银流通自然减少,宝钞占据主流。

    只有宝钞占据主导地位,维持与保证宝钞的价值、购买力,大明才可能破除白银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无论通胀还是通缩,朝廷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

    朱允炆放任英烈商会壮大,眼看着晋商商会成长,一个个大商业集体的出现,看中的就是商人集体的力量,孤立而分散的商人,很难配合朝廷做这些事,但集体却容易多了。

    虽然坐视商人团体壮大,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但相对于白银短缺的危险,事关一条鞭法执行的成败,关系国计民生,朱允炆不得不承受这种风险。

    现在商人开始与朝廷讨价还价了,他们看出了自己的力量,这一次张嘴是为了钱,那下一次张嘴,可未必就是纯碎的钱,而是更大的利益。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夏元吉盘算一番,道:“臣认为可行,但需要加一些约束。”

    “夏尚书请讲。”

    常百业心头一热,只要朝廷答应,那事就好办。

    夏元吉严肃地说:“商人买走军士抢来的战利品,必须依实报价,不可欺负军士,故意压低价格。”

    “这是自然。”

    常百业没意见,商人虽然图利,但毕竟那是带刀子的军士,真搞砸了说不定就回来了。

    夏元吉微微点头:“多邦城,升龙城,清化城,里面的战利品都可以发卖给你们商人,但必须与张辅等人议定好价,且王宫内战利品不归属你们。”

    常百业点头。

    王宫里的东西拿过来也未必敢用,万一违制,说不定被人告发全家就去菜市口摆摊了。

    夏元吉提醒了句:“安全问题需要你们自己负责,且必须听从张辅安排,若脱离指挥,擅自行动,杀头掉脑袋,可不要怪朝廷。”

    常百业与周大匠连连答应。

    朱允炆见夏元吉说完,起身看向文楼方向,平和地说:“朕也给你们提两点。其一,你们想要自钱庄中借出钱财,没问题,但前提是必须先在钱庄中存入二分之一的钱钞,即每借用一百万两钱钞,就需存入五十万两。准你们自京师存入,于广西、广州、云南、江西等地提取,免去途中运输之困。”

    常百业骤然凝眸,朱允炆的话,意味着朝廷在广西、广州等地钱庄存有大量的钱钞与银铜,朝廷果然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切吗?

    可是,他怎么能预知商人会参与征南之事?

    朱允炆没想到常百业等商人会参与到其中,之所以转移了无数钱财到广西、云南等地,最初的打算是军士带战利品返回时,会将这些东西存入钱庄,兑换为票据,返回京师或卫所后再提取出钱钞。现在商人想要插一脚,倒省了不少事。

    “其二,宝钞必须占据主导,待你们归来之后,需动用一切力量,扩大宝钞使用,能不用白银就不用白银,能不用铜钱就不用铜钱,宝钞占比在你们商会货物交易中,占比不得低于八成。”

    常百业与周大匠对视了一眼,答应下来有着一定的商业风险,可相对即将所得的利益,这点风险算不得什么。

    更重要的是,常百业相信朱允炆能稳住宝钞的价值与购买力,也清楚宝钞大行的好处,从大商业来看,宝钞代替白银铜钱利大于弊。

    退一万步,如果执行过程中没有办法达到八成占比,着急的也是朝廷,他们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难题,风险不是由商会全部承担。

    常百业答应了,代表晋商商会。

    周大匠也答应了,代表他个人。徽商尚没有自己的商会,他背后的徽商虽多,但周大匠说了不算,回头还得去商量……

    夏元吉在常百业与周大匠走后,有些担忧:“安南战争让商人看到了利益存在,他们一旦摒弃立场,成为若干商团,对朝廷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没错,所以朝廷需要早作准备。”

    夏元吉抬脚跟上前:“浮动税率的问题,户部已调查清楚,也拟定了方略,只等皇上批示,便可颁行天下。”

    浮动税率,将会成为朝廷切割大商业团体的一把利刃,户部不止关注了奢侈品等问题分档,还以营收分档,若商人旗下店铺年营收超出五千两,则会在税率上略作提升,超出一万两时,则会加重税,超出十万两时,税会更重。

    商人想要利益,朝廷也想要。越是大商巨贾,越需要挨刀,除非他们早点分家,将店铺转移到几个儿子的名下……

    “浮动税率的事延迟吧,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

    朱允炆认为浮动税率的杀伤力有些大,若过早扼杀商人的积极性,朝廷商税很可能会锐减,不妨给他们一些喘息时间。

    猪,养养才有膘。

    英烈商会。

    原本显得宽敞的大厅此时却十分拥挤,甚至都没了坐着的位置,许多商人只能站着。

    常百业看着焦急等待的众人,严肃地说:“朝廷已经答应了!”

    “好!”

    一众商人顿时激动起来,满堂欢呼。

    常百业让众人安静下来,讲明白了各种条件之后,道:“诸位想要求财,想要入局,就必须答应朝廷的要求,否则不准进入安南。”

    “我们答应了!”

    商人中有人高喊。

    打灭国之战,战利品怎么可能少?

    别看安南升龙城以前被占城攻破过几次,但安南的宝贝多着呢,只要给他们三五年时间,就能积累出大量的宝物。何况积累了二十多年,宝物少才怪。

    从安南弄来财宝,拿到京师贩卖,获利至少要翻个八九个跟头,朝廷给了发财的机会,到时候帮帮朝廷也是应该的事。

    众人一致同意,并在英烈商会,于户部、工部官员的见证下,签写了约定文书。

    各商会、商户都在筹聚人手,一些有眼光、有见识的掌柜被选拔出来。对于商人来说,掌柜是最宝贵的,若把货看走眼了,没捞到多少好处,岂不是白忙一场?

    一批批精干的伙计随着商人离开了京师,奔赴广西而去。与此同时,一群人入京了,合计七十二人。

    第六百五十一章 灭国,必先以文化(二更)

    皇宫,大善殿。

    内阁大臣陈迪,礼部尚书黄观,翰林学士方孝孺、国子监祭酒杨士奇,充当迎宾,恭恭敬敬,肃然地站在门外等候。

    内侍撑着罗伞、侍女持着仪扇,列于道路两旁,如此高规格的礼遇,着实是建文朝罕有。

    然而,来的人值得!

    来了,七十二人,皆是玄青色长袍,头戴纶巾,手持书卷,有胖有瘦,高矮不一,唯神情肃穆,步步相同,秩序井然。

    方孝孺带人迎了上前,深施一礼:“方希直见过诸位先生。”

    陈迪、黄观、杨士奇纷纷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