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99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99节

    衙役刚想动作,便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啪!

    紧接着又是两声。

    孙栋转身看去,只见薛夏正抓着王昌的衣襟,左右开弓,直打得王昌嘴角冒血才罢手。王昌眼冒金星,耳边嗡嗡作响,脸上火辣辣的痛,呜呜地说不出话来。

    周围等待交税的百姓都惊呆了,从未见过如此生猛之人,竟然敢公然打朝廷官吏。

    杨十八连忙收走自己的钱钞,后退到一旁,不安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

    朱允炆对薛夏低语了两句,薛夏转身对议论纷纷的百姓喊道:“大明安全局办事,盘察jian佞,护佑百姓,今有钱塘农税县司官吏违背朝廷规定,私自加收火耗,当严惩不贷,诸位纳税可稍后一二,至院外等候。”

    “安全局?”

    百姓们听闻之后释然了。

    怪不得这群人如此厉害,连朝廷官吏都不放在眼里,原来是安全局,这个神秘机构虽然不如锦衣卫“神通广大”、“抓人无数、杀人无数”,但毕竟他们是近亲,说是堂兄堂弟也不为过。

    安全局收拾几个贪官污吏,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孙栋看着面前打哆嗦的衙役,嘿嘿一笑,转身走向人群,将扁担交给了一位老农,然后劝说百姓暂时到门外等候。

    待农税县司的门关上之后,朱允炆看向另一外胥吏,道:“我不想重复问第三遍,要么回答我的问题,要么和他一样。”

    另一胥吏名为赵海,见王昌惨状,又听对方是安全局的人,连忙说道:“这火耗是去年就出现的,可不是钱塘一地,各地皆是如此……”

    “各地?!”

    朱允炆脸色很是难看。

    感情大明到处都兴起了火耗,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赵海连连点头,道:“杭州、苏州、南直隶到处都是……”

    赵海的想法是:天塌了,有个高的人顶着。

    钱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地方,苏州府的一个县罢了,安全局要抓人,那也得抓知府,抓布政使,抓户部郎中、尚书去,我们只是最底层的办事员,抓我们没价值啊……

    朱允炆回头看了一眼薛夏,道:“如此大事,安全局竟都没有一封奏报,是你给压下了,还是都没有奏报?”

    薛夏脸色苍白,连忙喊道:“爷,我真的不知道,各地安全局分部都没有过此事汇报。”

    作为安全局的高级人员,薛夏越来越感觉有压力。分散在各地的安全局分部问题有些大,苏州分部有问题,难道这杭州分部也有问题?

    火耗!

    这是什么鬼,一条鞭法不就是要收钱钞,你们收上来不就好了,干嘛非要自己强行加戏?

    赵海吞咽了下口水,紧张地说道:“可能是因为这种事没有上报的必要……”

    朱允炆目光冷厉,赵海吓得一哆嗦。

    “为何如此说?”

    朱允炆问道。

    赵海不安地解释道:“这位大人,现在朝廷两税改征钱钞,可是熔锻碎银时,确实是存在损耗的。在民间征收一千两银子,熔锻成银锭后可能只有九百五十两,这缺额的五十两,朝廷是需要地方补全的,那地方衙门也没钱,只好将这份火耗钱摊到百姓身上。”

    “这类火耗虽然没有被纳入正税,但实际上也是补充正税的一种办法。即便是安全局知晓,知县、知府、布政使,户部尚书知晓,他们也不会认为征收火耗有错。既然没错,为何还要上报……”

    朱允炆冷冷看着赵海没有说一句话。

    薛夏与孙栋松了一口气,如此说来,这征收火耗是情理之中的事,不是杭州府安全局分部出了问题,只要不是安全局有过错,那事情就好办。

    朱允炆虽然是文科生,但好歹也是被化学老师、物理老师敲过板擦的人,知道熔化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损耗,虽然能量守恒,但也不能抓着空气说守恒吧。

    有损耗,地方衙门又不愿意当冤大头,京师户部又是按照账册厘算的,到时候对不上账,这就要找人补窟窿。

    很明显地方衙门没有当女娲的觉悟,手里也没五彩石,于是就拉百姓当垫背,推出一个所谓的火耗,即能解决熔锻碎银的损耗问题,还能趁机多征收一些银两,这多出来的部分,自然是不需要给户部,而是拿着孝敬孝敬上级,顺便留用一笔,改善改善生活。

    至于百姓……

    谁管他们。

    朱允炆拉过椅子坐了下来,对赵海问道:“你解释了火耗出现的缘由,但你没有解释清楚,为何一两银子就收二钱火耗,这碎银子熔成银锭,就这的损耗如此巨大?”

    一两损失二钱,二百文啊,直接砍掉了五分之一,朱允炆再文科,也知道这个数字不符合科学,真损失这么大,谁傻乎乎地会去熔炼成银锭,非要整整齐齐一箱子一箱子的运到京师?改成麻袋一袋子一袋子的拉过去它不香吗?

    赵海苦着脸,眼前的这位官爷根本就不好糊弄,遵循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简易逻辑,赵海直接出卖了上级:“这是县太爷规定的,我们只是奉命行事啊……”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对薛夏道:“火耗虽有,但绝不会多。一千两损耗二十至五十两或许可能,绝不可能损耗二百两,具体损耗多少,安全局盯着点吧,每个地方都作一个统计,看看一千两损耗多少,折算清楚,损耗部分日后由朝廷来补,不让百姓出。”

    赵海吃惊地看着朱允炆,连忙说道:“这位官爷,这可是大事,户部未必能做得了主,而且安全局可不管税赋问题,万一没有人出这部分损耗,那小人可担待不起啊。”

    朱允炆起身,冷声说道:“你确实担待不起,孙栋,你去告诉知县,若日后再敢征收正税以外的税目,那就自戴枷锁入京请罪吧!”

    孙栋答应一声便转身而去。

    朱允炆看向赵海,问道:“火耗始于一条鞭法,是吧?”

    赵海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在洪武朝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实物税,征收银两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你一点银两也轮不到火耗。

    “那没有火耗的时候,地方衙门是如何多收取税银的?”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赵海。

    赵海张了张嘴,有些无奈地说道:“淋尖踢斛。”

    “呵呵,看吧,地方上弄点钱还是容易,无论是革制也好,不革制也好,总有漏洞可以钻!”

    朱允炆有些痛心。

    所谓淋尖踢斛,就是实物税时期,百姓缴纳粮食时,官府是用一类名为斛的容器装粮食的,装好粮食之后再称重,然后计算上缴的粮食份额。

    通常情况下,粮食装入斛中时,都要装满,满满的,冒个尖出来。

    就在百姓以为这一斛足够缴纳清税了,一位官吏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助跑,加速度,冲锋,抬脚,踢,斛一歪,粮食撒了……

    撒出来的部分,那就是官府的收益。

    对了,这位小伙子,你家的粮食不够份额,回家再一袋子粮食过来,让我们踹踹,不,让我们称称……

    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对新政的认可

    地方官吏贪污,是一个历史性顽疾。

    不客气地说,只要当官的是人,那贪污就永远无法杜绝。

    人有七情六欲,万一动了情,有了欲,随便跑出来一个,都可能会引发贪污。像买两斤猪rou都可以引起轰动的大清官海瑞,在这个时期还是少之又少。

    这些官员,还没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绝境界,他们大多数都处在“物少己悲,物多己喜”的水平。

    所以,当朱元璋发很少工资的时候,这些官吏都在下面锻炼身体,为的就是收粮食的时候,能够有一次“潇洒而丰收”的一踹。

    这一踹事关大家的福利,你总不能有问题吧。

    踹多了,官吏自然是哈哈大笑,舒坦至极。

    踹少了,官吏会怀疑你小子是不是身体虚,连这个都踹不好,要你做啥用,下次分粮食的时候你就饿肚子吧。

    无论踹多了还是踹少了,百姓缴纳的粮食份额都是用斛里剩下的来算,斛里不够,你就得补。

    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不收实物税,转收钱钞了,这踢斛的特级运动员突然之间失业了,人家不带粮食来,你总不能冲着钱钞或人踢吧?

    于是开动脑筋,深挖漏洞,找出来了,朝廷碎银子是不好交差的,毕竟一大堆碎银子、铜钱之类,朝廷也不好数啊,弄成银锭上交,一目了然,也好清账。

    只是这其中的损耗,便成了绝佳的敛财手段。

    可惜,这出生才一年多的火耗,直接被朱允炆一脚给踩死了,算清楚一千两里面有多少损耗,然后朝廷来补这个窟窿,地方上想要再借此捞钱,那就不可能了。

    朱允炆有些动怒,朝廷为了解决洪武时期俸禄过低的问题,已经给他们提高了俸禄,而且还将吏员纳入俸禄名单,朝廷一年要多花费数以百万贯的钱粮,就是为了他们能知足,不要再想那么多花花肠子,从百姓手里抠钱!

    可是他们倒好,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就敢凿出隧道出来!

    “日后安全局负责两税监管,若有超出正税外多收取的,在县衙就逮捕知县、主簿,是州就逮捕知府、同知,哪里出了问题,就问责哪里主官。谁想要伸手,最好是做好脱掉官服的准备!”

    朱允炆起身,肃然下令。

    薛夏连忙点头答应,刚想让孙栋即刻传报,就听朱允炆说道:“若安全局知而不报,或参与其中,千户、副千户一律革职查问,绝不宽恕!”

    薛夏心头有些沉重,若安全局真有人勾结地方,借此牟利,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朱允炆起身,命人打开农税县司的门,引百姓继续纳税,这一次,井然有序,再无火耗,那杨十八更是惊喜不已,感谢连连。

    别看只是几钱银子的事,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些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鬼知道老天爷什么时候不给面子,一旦田地歉收,手里又没点钱,那就会卖地,地卖完了就会卖儿卖女。

    朱允炆与杨十八等人闲聊着,询问着钱塘的县治问题,那个半路上怼过朱允炆的农夫也凑了过来,当即表示自己的孩子晚几年成婚,希望安全局不要抓了自己。

    “孩子太小,还不是成婚的时候。再说了,女儿也是自家的娃,作长辈的谁不希望孩子多留身边几年?何况老丈身体结实的很,长寿可期,还怕抱不了孙子?”

    朱允炆的解释,惹得宁妃、丛佩儿等人抿嘴而笑,农夫也放下心来。

    “你们说说,朝廷推行的一条鞭法如何,是好还是坏?”

    朱允炆询问道。

    此番出京私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状况,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为百姓所接受。

    杨十八拍腿笑道:“一条鞭法当然好啊。洪武朝时,虽然农税是三十税一,但官府加税的名头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纳﹑支移﹑折变﹑脚钱﹑加耗﹑预借、斛面……”

    农夫在一旁配合道:“对,还有重催税、呈样税。”

    朱允炆皱眉,问道:“何为重催、呈样税?”

    农夫叹道:“重催自然是没有及时缴税,或没有缴足额税,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税,呈样税就是官员检查纳税之物,也需要给官老爷交一部分税,毕竟人家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看了几眼……”

    朱允炆有些心惊,在看不到的底层,竟一直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洪武朝官场治理的如此严格,还有这么多的花样,那在明后期,官场腐败不堪的时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税收,国之根本事,若这里出了问题,就如树木烂了根!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了一条鞭法,这些官吏收敛多了,也没了额外收税的由头。加上可以缴纳钱钞,也方便了许多。”

    杨十八一脸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问道:“可是一条鞭法毕竟施行的是十五税一,超洪武朝一倍,你们不觉得有些过重?”

    杨十八、农夫等人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