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89节
朱元璋是伟大的君主,虽然他没多少文化,性格里还有缺陷,但他的伟大无人可以否定。但是,再伟大的人,终归还是只有两只眼,他不会是杨戬,凭空多一只眼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总无法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加上某些原因,地方上的一些事很可能就在半路上就被人给压了下来,并没有送到朱元璋的桌案上。 尤其是洪武后期,锦衣卫被废除,朱元璋监控天下的最大工具就此消失,加上身体原因,他已不能再控制好整个帝国,一些事被忽视了,一些事被隐藏了,还有一些事被拖延了。 比如周登,原本就该早点被砍头的,结果一关三年,还被安全局给弄了出去。 朱允炆经过思索之后,决定见一见周登。 在安全局的一处隐秘宅院中,朱允炆看到了骨瘦如柴的周登,周登并不知道朱允炆的身份,只以为是安全局的重要官员。 “徽州歙县的事,详细说说吧。” 朱允炆坐了下来。 周登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告诉你,你就能将消息告知朝廷?” 郑治见周登如此态度,不由愤怒,道:“问你什么就回答什么!” 朱允炆抬手止住郑治,看向周登,道:“我可以将事情告知朝廷,说吧。” 周登看着朱允炆,沉默了会方开口:“你可知乙巳改科?” “乙巳改科?” 朱允炆微微一愣,仔细想了想,摇头坦然:“不清楚。” 周登悲戚满面,叹息连连:“早在至正二十四年,太祖尚是吴王时,就在徽州革制,下令官员修改元税。后经年底核查,行中书省发现账册数目存在问题,于至正二十五年调整了许多税目,即乙巳改科。” 朱允炆看着周登,老朱打下地盘,改改元税,这是好事啊,有什么问题? 周登满怀悲愤地说道:“乙巳改科时,行中书省认为徽州府田赋增减额有问题,与账目不符,后将徽州府、县官员羁押,最终更定徽州府田赋数额,指出歙县亏欠原额夏麦九千七百石。” 朱允炆皱眉,原来所谓的九千余石出在这里。 不过这是至正二十五年的事了,距建文二年已经有三十六年了,就算是歙县欠了九千余石的债,三十六年,一年还二百七十石也该还清了,这有什么值得吵吵嚷嚷的? 周登的情绪有些波动,咬牙道:“当时行中书省为了让歙县弥补夏税缺额,对歙县三千六百四十六亩田产,每一亩各加征夏税生丝四钱!” 朱允炆没有说话。 周登继续说道:“但是在徽州府每年向京师承运库缴纳的税粮中,并没有夏税生丝这一项!” “什么?” 朱允炆站了起来。 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类似于地方财政欠了中央九千七百石的粮食,中央都写好了文件,写明了税目,结果徽州府给吞掉了? 赖账也得看对象不是,别以为欠债的都是爷,这年头欠债不还,打死都是轻的,何况是欠中央的钱。 周登被朱允炆的气势吓了一跳,连忙说道:“虽然没有夏税生丝,但在正税之外,却有一笔税目名为人丁丝绢,要求歙县百姓每年缴纳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绢。” 朱允炆怒斥道:“夏税生丝是夏税生丝,人丁丝绢是人丁丝绢,朝廷钦定的事,缘何到了徽州府便改了?夏税生丝征收的是粮食,人丁丝绢征收的是绢布,岂能一样?” 周登见朱允炆动了怒,为了让眼前的人将消息传递给京师,准备煽一把风,带一把大火,说道:“徽州府虽山多地少,但毕竟挨着浙江,距离杭州也不太远,又有河道之便,其粮价一石仅为三钱,但生绢一匹就要七钱。” “九千七百石粮食,折合银两尚不到三千两。可若是将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绢折合银两,则高达六千余两。这不是凭空倍增了歙县百姓税赋?” “真是胆大妄为!” 朱允炆气愤不已,这些地方官员还真的是能捞钱,朝廷要的钱是有定额的,他们倒好,只动动笔杆子,修改几个字,钱粮凭空就增加了一倍! 周登继续拱火:“这位大人还不知道吧,徽州府虽将夏税生丝的名义改为了是人丁丝绢,但徽州人是不养蚕的啊。” “什么?” 朱允炆吃惊地看着周登。 周登严肃地点头道:“徽州土地贫瘠,不适养蚕。想要缴纳生绢,歙县百姓必须先将粮食卖出,有了银子之后,拿着银子去买生丝,之后才是缴纳给官府。” 朱允炆彻底愤怒了,这群地方官这是没事找抽啊,为了自己一点利益,耍得一县百姓团团转,而且还转了几十年! “我问你,歙县可足额缴纳了亏欠夏粮?” 朱允炆问道。 周登重重点头,喊道:“官爷,这都三十六年了,多少亏欠的夏粮缴纳不了?只不过缴纳着,缴纳着,都成了习惯了。” 习惯! 朱允炆有些痛苦。 这里的习惯,可不是百姓的习惯,而是官员的习惯。每年有这么一笔钱“孝敬”,谁愿意放手? 如果要结束,那当初为什么要开始? 既然要开始,那就不要结束嘛。 基于这样的逻辑,徽州府一心一意,每年都不忘记征收所谓的人丁丝绢! 老百姓能如何? 除了被人鱼rou,被人宰割又能如何? 他们就算是站在土坡上,将喉咙喊破了,也没人会理睬他们,该收“人丁丝绢”的时候,那还是要给。 不给? 没关系,家里什么东西值钱,拿走抵账。 没东西? 你老婆还很漂亮,也是值钱的嘛。老婆舍不得,还有儿子、女儿。不把你全家榨干,衙役是不会收手的。 朱允炆将手指向薛夏,厉声说道:“即刻命令徽州府安全局分部调查此事,将三十六年来徽州府收上来多少粮食、多少生绢,送到京师多少,留用多少,给我查清楚了,一个小数字都不准错漏!一旦查明,加急奏报!” 薛夏可以感觉到朱允炆的滔天怒火,这也难怪,胡忻案已经让朱允炆动了怒气,这个周登又火上浇油,捅出来这么一档子大事,能不发火? 周登看着离去的薛夏,不由着急起来,道:“这位官爷,此事还需上奏朝廷,只有朝廷才能治罪那些贪官,才能给歙县百姓一个交代啊!” 安全局,那是什么鬼? 周登不是第一次听说安全局了,虽然知道这个组织很有实力,能将自己从地牢里直接提出来,但这些人不就是类似于洪武时期的锦衣卫吗? 锦衣卫可以抓人,可以审人,也可以杀人,但问题是,总还是需要走走法律程序的啊,至少也得让皇帝知道,要不然这事还是没办法办成。 朱允炆对郑治吩咐道:“让他写一份详情文书,送到杭州去。” “杭州?我要送的是南京,是金陵,京师!” 周登开始着急起来,眼看着事情有了转机,没成想竟然遇到一个脑袋拎不清楚的家伙,文书怎么能送到杭州去,这又不是南宋朝廷。 朱允炆停下脚步,道:“你所说的事,朝廷已经知晓。你的身份安全局会核实,吴县推官的死,安全局也会重新调查,待水落石出之后,你再离开苏州吧。” 周登连喊几声,都没有喊住朱允炆。 郑治陪着朱允炆走出宅院,朱允炆停下脚步,严峻地说道:“坐在奉天殿里,看到衣冠禽兽满堂,自以为天下太平,百姓无忧。可这才出来几日,就遭遇胡忻贪腐,勾结地方一案,这又牵出徽州府乙巳改科旧事。郑治,你告诉我,为何百官都是瞎子!” 郑治低着头,小声说道:“爷,京官在京师,地方官在地方,隔着远了总容易出问题。” 朱允炆侧过头,冷冷地看着郑治,道:“那安全局分部也都在京师吗?” 郑治浑身一冷,顿时哆嗦起来,噗通一声跪了下去,喊道:“爷,我错了,我错了。” 朱允炆没有看郑治,而是对一旁的孙栋说道:“百官是瞎子,朕容忍了,可安全局是朕的耳目,若有人想要让朕当瞎子,让朕当聋子,那就该好好整顿整顿了!” 郑治瘫坐在地上,看着离开的朱允炆与孙栋,痛哭不已。 是夜。 郑治自缢死,年四十五岁。 苏州安全局分部由副千户樊文接任,年三十九岁,杖刑安全局八人,死三人。 朱允炆传口谕:厚葬不究。 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上那简单的批条 烛火晃动着,摇曳着窗边不定的思绪。 宁妃醒来,摸了摸一旁有些凉意的床榻,起身下床,从屏风上取出一件青衫,缓步走了过去,将青衫披在朱允炆身上,道:“还在想郑治的事?” 朱允炆伸手揽过宁妃,透过窗户看向夜空,道:“有人说过,人死了会化作流星,可我看了一晚上也没有看到流星。” 宁妃感知着朱允炆有些微凉的皮肤,低声道:“星象之学太过玄奥,臣妾可不懂,不过若皇上想要继续等,那就让我陪在身边吧。” 朱允炆看了一眼宁妃,手臂更用力了。 屋外不远处的一棵树上,薛夏审视着四周,并没有任何异常,眼看着四更天到了,孙栋走来接替。 看着一跃而下的薛夏,孙栋低声问道:“爷的屋子里怎么还亮着灯?” 薛夏红着眼说道:“爷一夜没就寝,怕是还在想郑治的事。” 孙栋握了握拳头,咬牙道:“这个家伙死了也就死了,竟然还害得爷休息不好!” “别装了,这里没其他人。” 薛夏坐在石凳上,随手倒了一杯冷茶,道:“郑治是我们的生死兄弟,你和他都是我亲手提拔起来的,他有错,我也有过。只是我想不到,温柔乡就真的那么厉害,可以将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给吞噬了?” 孙栋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薛夏,有些痛苦地说道:“胡忻知道自己无药可救,咬出了很多人,也交代了很多事。但郑治之所以被拖下水,不是因为他被金钱与美色所迷惑,而是被他的两个儿子所连累!” 薛夏接过之后,借着星光眯了几行,又合拢起来,道:“还是你说吧!” 孙栋解释道:“胡忻能在苏州府掌控地方十多年,靠的不止是利益纽带,还有结党。在安全局进驻苏州之后,胡忻几次想要拉拢郑治,都被郑治断然拒绝。” “后来胡忻采取了迂回路线,拉郑治的两个儿子下水,上过战场的一代与享受和平的一代,在信念、意志上自不能相比。在名妓与赌场中,郑治的两个儿子输掉了一切,还欠了三千余两白银。”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事说到京师去也是人家有理。 薛夏总算是明白了,不是郑治本人堕落了,而是自己的孩子被人拿捏了把柄。 “所以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安全局的人被收买了他也不知情,不管事?让我说,他就是个蠢货,有人敢对安全局下套,为何不直接带人端了他!” 薛夏一脸愤怒,拍着石桌。 孙栋叹了口气,安全局看似待遇很好,权力很大,但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很严格,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允许安全局之人及其家属与官员存在关系。 郑治的儿子破坏了规矩,这件事一旦被安全局总部或朱允炆知晓,定会连累郑治。即便是那样,郑治也完全可以脱身安全局,至少不会丢了性命。 可惜,他选择了隐瞒与妥协,选择了官位与权势,选择了默许与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