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力能扛鼎在线阅读 - 我力能扛鼎 第228节

我力能扛鼎 第228节

    营里的将官少了一半,剩下的,晏少昰都记了个名字,留意里头有没有堪用的。

    不论什么年节,尽忠职守的总是踏实人,只要不过分愚笨,提拔起来必有大用。

    元历跟中原授时历不同,但他们一年也有十二个月,蒙古的年节叫“白月节”,他们也是要过年的。

    “白月”不是白色的月亮,而是因元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圣洁,所以这个月也叫圣月。

    一望无际的原上草也有枯荣季节,圣月里头,草是最枯瘠的,要是大雪连降三日,雪就会冻死牛羊。游牧民族最忌讳这个,所以这一个月里,北元人要穿白袍吉服,载歌载舞,和平地祭祀牧神,祈祷牧神让风雪远离牧群。

    而今年的白月节只比中原的大年初一迟两天。

    军营里渐渐有了风声,都说元军这一个月里不会开大战。

    晏少昰性多疑,孙知坚是老将,一听着这风向,立马紧了紧全军的战意,防着元军反其道行之。

    腊月二十五,拜马神,祭英烈。

    边城苦寒,百姓多信教,有点信仰顶在头上,吃糠嚼咸菜才有劲。佛道与各部落教义混杂,千百年下来,已经溯不着出处了。

    此地也会信仰鬼神,百姓都说尸身缺损的人是上不了往生路的。

    埋尸焚尸的地方在城外的西头,这些年大战没有,小冲突却不断,渐渐的,此地变成一片百姓避而远之的坟场。

    正红的旌旗枯槁成灰红色,残鸦低低盘旋着。

    “祭——”

    礼官高唱。

    军祭礼不撒纸钱,也不哭灵,一来不吉利,也是怕扰乱军心。生人顶多往手臂上捆一条白绳,以纪念兄弟。

    烈酒扬手泼洒,一杯祭天,二杯祭地,三杯祭英灵。

    庄严肃穆的军乐响彻大地。

    第206章

    从祭马庙出来,传令官早早在营帐前候着了,信筒里的卷轴是黄封。孙知坚看见这色,立刻挥退众人,让传令兵上前。

    “殿下,宫里来的密诏。”

    皇上一天一百句话,起码一半都是圣旨,不欲叫人听的、只传给一人的私话就是密诏了。

    信上写:

    【吾儿亲启。

    今冬的十万套棉被棉服已备妥,本欲近日送往边关,京城与通州大雪却连日不断,钦天监观天象,雪停得是腊月廿八了。

    百官亦牵系边关战事如何,吾儿不若回京一叙,年后带着新粮与棉衣再上路,到时另备三军仪仗,一路缓行,挥扬国威,抚恤边军。】

    扬皇家威风,安抚人心的事儿,交给他一个主帅干。

    晏少昰胸口窒闷,懒得重读,把这密诏递给孙知坚,说:“父皇既有此意,孙伯代我回京一趟吧,上马关有我守着。”

    孙知坚面有难色,摆摆手:“殿下快别难为我了,我这两膝的寒疾,风雪里跑一趟,半道儿就得跪着走了。”

    老将军窥窥他面容神色,又笑问:“殿下为何不想回去?回宫吃顿年夜饭,好好歇上两天,快马跑个来回也就是七八天的事儿。”

    晏少昰双唇紧抿成一条线,唇锋上的干皮分了瓣。

    这地方背靠中原,吃喝都能供给得上,饭食不算糟,但男儿没那些润泽口唇、护养皮肤的脂膏,就算有,他也不耐烦费那工夫。

    俩月的大风捱下来,任他是皇子,脸上也皲得涩手了。

    晏少昰猜得到,父皇说什么“扬国威”是假,其实是想扬纪贵妃的“贤名”。

    给边关将士添寒衣一事是纪氏挑的头,让一个嫡皇子回京去接,走时还要备好三军仪仗?

    三军仪仗那是何等场面?前军骑兵,中军车兵,后军步兵,一路缓行,让沿途的百姓都看着,竟是要风风光光地把这十万床被子送到边关去。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孙老将军儒将出身,不似别的武将那么粗枝大叶,这老将生了一颗七窍玲珑心,他见二殿下眉头深锁,稍微转转脑子,就知殿下所想了。

    老将军颜容温蔼,竟似笑他孩子气。

    “殿下年富力强,哪里懂父辈的心思?皇上他啊,是惦记您呐——殿下这是头回在外边过年吧,这边关寒酸,连过年的馒头花糕都蒸不出花样来,家里头哪里舍得?”

    孙知坚回身向南望,唏嘘一声:“皇上他虽是天下之主,却也是个日渐年迈的父亲啊。”

    晏少昰僵怔着,半天没续上话。

    ——父皇,竟会惦记他?

    自小,他与皇兄一起跟着太傅念书,每隔几日,父皇就要过来看看,抓着他们兄弟俩口问策论。

    其实也没抓他,父皇是抓着皇兄问的,不大理会他。

    是他自个儿少时就好强,看见皇兄答得好,讨父皇高兴了,自己忙跟着作答。分明连问的是什么都听不懂,还要装腔作势乱答一气,得了父皇一个“小黠大痴”的四字评语。

    这词高深,他那时还不懂,翻着说文解字才翻出来,骂他是个“借着小聪明卖弄口舌的蠢货”。

    后来,纪贵妃生了小五,那孩子更是父皇抱在膝头上长大的,他疼爱五弟,更甚疼爱皇兄。

    逢年过节,都没短过宫里头的赏赐,晏少昰扫一眼就知道是内务府准备的,那全是皇子份例,是从各国贡品中挑出来的一堆昂贵的珍玩,还没父皇那一副亲笔所书的对联、一袋福橘来得稀罕。

    可对联与福橘是满朝老臣与功臣们都有的,人人有份,这叫天恩浩荡,与父子情谊也没什么关系。

    父皇,竟也会惦记他……怕他在这边过不好年……

    孙知坚还在絮叨着什么,晏少昰一句也没听进去了。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几辆马车从军营离开,后头几百快马随行,静悄悄地出了南城门。

    云中府外的十二连城,兴许是盛朝国土上最没年味的地方。连着几日大雪,此地驻扎的边军连早晚巡防也省了,缩在营房里喝酒取暖。

    没人给这边贴对联,窗花剪纸花灯也通通没有。

    野村里的原住民就剩几户了,虽是汉民,却多年远离故土,早忘了对子怎么写,连“福”字怎么写都没人记得了,便拿张红宣纸裁剪成条,往树上贴条红。

    风吹雪淋,一夜过去湿烂成泥,要染红一小片雪。

    一群西辽兵夜里翻着衣兜、翻着马袋、翻着鞋后跟,一颗一颗找银锭、数金豆子,白天进县城里买些年货。

    这些年劫掠得多了,金银是他们从没缺过的。

    他们白天去县城里看人家的社火,到了黄昏时分,赶紧出城。年关四处挂花灯,怕走水,也怕盗窃,城里的缉捕巡防队多了许多,对异族面孔查得严,不敢留在城里。

    城门口最有意思,不知哪个小都头闲得没事,让护卫在城门外拉了个黄河阵,有九转十八个弯,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一个阵得走一刻钟。

    用烂麻绳拉出来的小孩玩意儿,别的百姓谁稀罕这个,全绕路走。西辽兵没见过这东西,不论男女老少都在里头撒欢玩。

    耶律烈的亲卫队怕他们这没出息的样子惹得大汗恼火,因为大汗最忌讳的就是治下子民贪慕盛朝的繁华,连忙呐喊了几声。

    “胡闹什么!回来列队!”

    声音被掩在远方的烟花声下。

    耶律烈驻足,直盯着东南面的天,棕褐的瞳仁被漫天烟花染得忽明忽灭。

    又是一个年了。

    他们造不出纸,造不出笔,也就丢了历法,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生活。

    看见盛朝的边民播种,就知道这是二月二了;看见边民丰收,把果子摆成锥堆,燃香供奉月亮,就知道是中秋。

    连着几日看见昼夜不歇的焰火,就知道盛朝是要过年了。

    说不上苦,耶律烈大口喝酒、大块吃rou的,也不当自己可怜。

    只是终归心里边发堵。流离的日子久一日,雄心与壮志便消褪一日,看不见血、刀不出鞘的日子过久了,豺狼的牙也要钝,他都快要忘了自己是西辽最后一个汗王了。

    不远处的篱笆墙内,哄然爆发一片大笑。

    一群小兵围着乌都和山翰林,还有那一群盛朝的探子,也围坐成几圈,挨个讲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

    “我们那儿大年三十,要去坟上接祖宗,把已故的爹妈爷奶都请出来。出了坟头直接回家,路上提一盏防风灯,灯里的烛是引路的,千万不敢灭了,不然爹妈全丢路上了,就要变成孤魂野鬼了。”

    “哈哈哈,我们那儿没什么讲究,就拜拜神龛,守个岁,守岁是给家里老人守的,熬过了寅时才能回屋去睡。”

    “夜里饿得慌,还得开火煮一锅饺子,这锅饺子、还有年夜饭上剩下的半条鱼,要从旧年吃到新年,年年有余。”

    “小孩儿坐不住啊,烧一把苞米杆子,噼里啪啦满地爆花,特喜庆。”

    不论他们说什么,乌都都嘿嘿地乐,但凡是个说汉语的他就高兴,管他们说的是什么。

    “山翰林呢?您家乡有哪些趣事?”

    山鲁拙眸光微微一闪。这相貌很是秀气的文人眼睑低垂,露出一个很淡的笑来。

    他们叁字辈的影卫也是分组的,像叁鹰,谐音三一,就是一组近侍组的小头儿,专门近身伺候殿下的,脑子活,也有统筹总领各组的能耐。

    殿下身边不缺武艺高强的护卫,一组影卫的武功不算特别打眼,把为人处事修炼到家就够了。

    二组主杀,三组主罚……五组是女影卫,跟上姑娘的芙兰就是五组的。

    六组是各地的桩点探子,能在各种艰苦环境下快速扎根,伪装成一个不起眼的本地人。

    这些混子出身、三岁就会骗人的影卫,一辈子也没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混进公府能取得主家信任,混进贼窝能争得贼老大宠信,哪怕被抓进敌营、敲断双腿,也能靠三寸不烂之舌活生生地策反敌将。

    换言之,最好的探子肚子里未必有多少墨水,却都长了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

    山翰林温温吞吞,给他们描绘了一幅画,用契丹语说的。

    “京城有四万异族人,有跨海来的西洋人,大食人,天竺人,在瓦子里做生意。大伙儿都喜欢交异族朋友,看看对方的新奇东西。”

    “京城百姓富庶,过年时候可不止是吃喝讲究,瓦子里灯红柳绿,过年生意最红火,连附近乡镇的百姓都要带上全家老小一起进城,买张票进瓦子里瞧稀罕。”

    “唱戏的,敲大鼓的,变戏法的,露着光溜溜的腰跳舞的,只有你想不着,没有见不着的。”

    这个民族的语言不似汉语有那么多词,他们没有诗歌,没有成语,没有“草长莺飞二月天”,也没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缺了风流蕴藉的意趣。

    可契丹人的母语,温柔轻声吐出的母语,对失去了家国的野狗太有蛊惑力了,一字字都像母亲,直头直脑地撞进心里去。

    每个西辽兵眼里都露了憧憬。

    山鲁拙微微一笑:“除夕夜最热闹,一座座的灯楼拔地起,每条街都要评出个灯王来,赏大笔银子。”

    “匠人要掏空心思,往灯上雕各种花式,画各种图样——会冒烟的、能自己转圈的,什么样的灯都有,最大的花灯足有三个人高,一般雕的是瑞兽,孔雀、麒麟、老乌龟,雕什么是什么,眨眨眼睛就活了。”

    “花灯会可不管什么元不元宵,东西南市上的灯从腊月二十八一直亮到正月二十去,花灯结成大片的网,挑得高高的,一条街挨着一条街,亮得人抬头都睁不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