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玄幻小说 - 煌羽帝国在线阅读 - 第五十六章:五次南巡

第五十六章:五次南巡

    煌羽四十六年

    元月一日,在解决「戊申乡试舞弊案」后,煌再次觉得有点心力憔悴,于是利用由美美侍寝的时机时与她商议是否再次南巡,美美告诉煌,国家大事应由皇帝乾刚圣裁,后宫女子不容置喙,煌听了之后于是决定展开第五次的下江南行程,朝臣请示目的地是何处,煌于是决定再次前往黄河河口,这次是以视导河务为主轴,视察民情为辅,途中将经过苏州、杭州、绍兴、湖州、常州、南京、徽州等地,并諭令时任两江总督的阿拉阿一切造常办公,不许滋事扰民。

    元月二十二日,行李都打点好了之后,煌正式的展开下江南行程,而这次是轻车简从,除了祖制中的皇帝出巡需要后妃与皇子与适当的侍卫护驾随行陪同外,这次煌不带大批官员,只带了几个心腹,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垣日宫,这次南巡的随行成员有皇后美美、皇贵妃赵灵铃,皇太子奕?,十三子奕祥,亲信大臣范文轩、于世龙、包芳、韩可宜与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京中则是安排索图与议政王爷们来主持朝政,并且下旨,军机奏章必须随传随到,不得延误,本来应该前往苏州地界的,但是皇驾却在进入苏州之前临时改道,前往第一站黄河中段河口。

    河务,主要是治理黄河,也是自开国后煌南巡的主要视察项目之一,颂末曌初,战乱不断,黄河自清朝以来多年失修,淤泥堵塞,经常决堤,造成水患,从神武到煌羽初年,黄河大决口竟然高达到了八十多次,给黄河下游的苏皖一带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而这次,煌一反常态,不游山玩水,而是再度视察黄河河口,由于自建国以来,黄河依旧一直不稳,煌羽三十三年的大决堤更是让煌寝食难安,于是才临时改变行程,拟订了此次的视察,更为可怕的是,黄河决口严重威胁淮河和大运河漕运。可以说,无河务则无漕运,而用于漕运的大运河则是王朝「南北之咽喉,军民之命脉」,因为水灾,导致江南每年四百万石的粮食北运时常受阻。

    quot;治国如治水,善治国者必先治水quot;,中国歷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对治水极为重视,煌也不例外,煌在宫中经常阅读前代有关河务之书,夙夜廑怀,未尝少释,为了更加确时实地考察河务,歷次南巡,他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河务,命令当地河务官员加固运河堤坝,用以抵抗黄河的衝击和侵蚀,保证漕运。

    二月,经过多年的治理河务,黄河水患已经大为减少,有效的保障了大运河漕运,王朝的国势也如大运河上的漕运船队一样,平稳向前,蒸蒸日上,三月,更不顾危险,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

    通过实地考察,煌对河务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检查了河务官员的治河成果,提拔了许多治河有功的大臣,如江靳辅等,而这期间两江总督阿拉阿是全程陪同,其次,是笼络江南士人,自颂廷灭亡之后,长江以南地区相继出现了福王、鲁王、唐王等南颂小朝廷,虽然这些小朝廷被日朝迅速消灭,但原南颂大臣及其门生故旧等不肯出仕,心理上敌视日朝,在江南民间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自从南宋以来,江南就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每年都为朝廷贡献大量的粮食和赋税,元明清三朝对江南都极为重视,煌自然的也不例外,将其视为国家的根基和命脉。

    江南是否稳定,不仅直接关係到曌朝的赋税,还关係到江南半壁江山的稳定,在太昌时期,因为日金刚入关不久,战事未平,所以日金对刚征服的江南实行高压政策,相继爆发了「银场案」、「反书案」,屠杀了许多江南士人,煌登基后,随着汉王之乱的平定,社会日益安定,曌朝对江南的政策也开始由高压转向安抚和笼络。

    四月,巡视黄河后,一路南巡,謁孔庙,拜禹陵,祭明孝陵,这一番举动,迎合了江南士人的心理,使他们对煌和日朝產生了亲近感,与此同时,煌扩大了江南士子的仕途,增加学额,甚至亲自接见其中的名士,以示恩宠和重视,比如接见了名士胡景涛,赐扇,赏匾额「耆年篤学」,此举极大的消除了江南士人对曌朝的敌意,他们转而依附曌朝,使得曌朝在江南的统治基础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这次南巡,并没有大肆铺张,而是简约仪式卫,卤薄不设,扈从者仅三百馀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这样的出巡相当节俭了,这让江南名士与读书人都对其產生了极大的好感,巡视其间,他曾经多次告诫沿途官吏:「自己南巡是为百姓阅视河道,咨访閭阎风俗,非为游观也」,并多次下令,严禁各地官吏设置供帐,科派扰民,违者斩。

    六月,南巡到南京,当地官吏为了讨好煌「装饰舟船以待」,煌知道后,大怒,廷杖八十,勒令回家,并下达明令:「将造饰物料俱行拆毁,于应用处用之,尔后再有此等行事者,斩」,由于此令,煌的「崇俭黜浮」初见成效,所以沿途的官吏再也不敢铺张浪费,煌南巡所过之处,对百姓的惊扰也很小,甚至御舟已入邑境,县令犹坐堂决事,然后皇帝进堂突击观审,着实吓坏一眾人。

    七月,煌才开始放下身段游山玩水,但是没有多久,西北战报又起,所以只好在南京行宫驻扎,审视军情,但因两地相隔遥远,所以月底才决定亲自起程前往西北寧夏,亲自督军。

    此行耗时二个多月,先后路经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等原明朝与颂朝的「九边」地区,是大曌朝皇帝唯一一次沿长城以南行走的路线,对彼时的时局產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这次,却是煌最为独特的一次视察,此次寧夏之行是皇帝为以亲征名义出发,但实际上更像巡狩和巡幸的出行。

    且此次西巡寧夏时史官用词也颇有特色,「上巡幸寧夏,出师征准噶尔」,但实际上煌并未出师边关指挥军队作战,甚至西巡的去程基本都在长城以南,行程缓慢,丝毫是看不出亲征的意味和紧张感。

    彼时,如按煌羽帝往年亲征的风格,在调兵遣将之后当领兵出关北上围剿,但这次他始终没有想过领兵出边作战,仅在回京时经过了漠南蒙古,同时,相比前几次亲征,北方准嘎丹残部已完全无力同日军作战,仅有苟延残喘之力,故此次煌羽帝亲至寧夏,主要目的不是指挥调度军队,而是正如事后煌的自述所言:「朕欲往寧夏亲视军备、粮餉、地方情形」,并未打算亲领士兵出边作战。

    九月,在寧夏期间,安排了很多活动,体现了他的亲民作风,煌阅视八阳旗兵cao演并亲射,向八阳旗兵展示了自己的「健勇尚武」的风格,随军文官记载:「上出寧夏北门,阅阳旗马、步兵cao演毕,上率诸皇子及善射侍卫等射,上亲射二次,发矢皆中」,而「尚武」之言行,易获士兵的拥戴和认可。

    展示射术后,煌赐八阳旗官兵食物,传总兵官山间化行、白中斌,煌亲赐御酒,其馀官员等亦命按品进阶赐酒,眾兵就其各排队伍之处赐食,煌又遣近侍人等将御用之物均赐眾兵,亲视其饮食,兵丁欢声震地,山间化行等及眾兵丁皆顿首奏曰:「臣等边境官兵,受皇上养之恩,并无效力之处,去年出兵已蒙重赏,今皇上恭临寧夏,亲赐官兵饮食,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果然,十月,山间化行领兵作战,将准嘎丹馀部全部打退回河套以北边荒之地,煌龙顏大悦,传旨刻石纪念,并升其为镇北大元帅,领镇国公奉,至于白中斌,因无向导,又贪功躁进,导致官兵伤亡甚巨,本应处死,但因山间化行求情,煌最后只处罚他查封家產,降为大同将军。

    十一月底,即将回鑾时,寧夏兵民听闻,集聚在煌羽帝行在周围,恳求他再待一段时间,煌答道:「朕欲扫荡寇氛以安黎庶,特幸寧夏经理军务,驻蹕十有馀日,曩者南巡,凡其所巡狩之处,未有驻蹕至三日者」,以此坚决不肯多留以防扰民。

    但是在在寧夏兵民的再三请求下,煌最终虽未留下,但同意赐寧夏兵民圣諭:「勿以地处边陲而不治以经术,勿以习尚气力而不泽于诗书」,在这上諭中,煌首先强调了西巡寧夏的军事目的,其次表示了对寧夏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印象深刻,再次强调陕西三边八阳旗驍勇善战,希望地方官遵从圣意,安民安兵,大兴文教,之后便整装回到了垣日宫结束南巡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