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在线阅读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1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1节

    “这山泉水……有什么好看的?”江五哥暗自嘀咕。

    明远却有他自己的道理。

    此前他看过阿关姐为自家记的账目,当然,目的是为了找出有哪里过分节省的地方。阿关姐识字不多,因此有些账目是用“简笔画”来记录的。

    明远在账目上曾经看到过一个类似水桶的记号,百思不得其解,问了阿关姐才晓得这竟是“水”。

    原来,明家日常用水,都在附近一座公共水井取用。但那眼井的水质略苦,平日里都用来洗漱洗衣,却是不入口的。

    饮用水本可以从坊中唯一一座甜水井那里打来,但是阿关姐在明远的授意之下,每天都花上几个钱,从专门帮人打甜井水的小贩那里买上两桶,储在缸中供明家人烧水饮用——这就和后世人买纯净水矿泉水囤在家里是一样的。

    至于明远招待薛绍彭,两人斗茶分茶时用的,就都是专程买来的山泉水。如非山泉水,分茶时就绝对无法达到“咬盏”的效果,估计与山泉水富含矿物质有关。

    因此在明远看来,长安市民对优质饮用水的需求其实相当大。

    不如借此机会,搞点基础设施建设。

    毕竟,还有什么比大搞基建开发更烧钱的呢?

    到了龙首原,江五哥指点方位,带明远去看了那眼山泉。泉水从山石间汩汩涌出,并在山中形成一道小涧。

    明远站在泉眼旁观望了一会儿,突然伸手比划:“这里,这里……刚好可以修一座这么大的蓄水池。然后……”

    明远一转身,面朝长安城的方向。

    “……再修一条管道,把这山泉水直接输送到城里去。”

    江五哥完全听傻了:这小郎君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修一条管道,把山泉水直接送到城里去……那“管道”又是什么?

    偏偏江五又很怕明远说的会成真:“明小郎君,那我岂不是没活儿干了?”

    “我每天往城里送两桶山泉水,来回少说也有50文那!”

    每天50文铜钱,对住在城外的村户人家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明远嘻嘻一笑,开口安慰江五哥:“这有什么?到时我就请你做水源地管理员,每天来这里检查一次,工钱就有100文。还不用你大老远赶车去城里,更加不会有车散了驴跑了这种事。你说怎么样?”

    江五哥听说有100文,顿时又傻在当场。

    不用接水送水,不用每天赶驴车进城……只要当个什么“管理员”,就能每天拿100文?

    听得他连找驴的事儿都给忘了。

    明远望着江五哥张大嘴发呆的样子只管微笑。他倒是相中了这个外表实诚,却责任心极强的乡民,如果输水管道真的能搞成,将这山泉源头交由江五哥来管理,倒是真的令人放心。

    *

    明远一回到城里,就立即去东市瓦作找姚小乙。

    “小乙哥,我想你请教一件事。”

    姚小乙停下手上的活计,双眼亮亮地望着明远。

    “明小郎君又有什么新奇又有趣的活计要交给我琢磨的?”

    上回在明家院子里安装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装置”,可是让姚小乙开了一回眼界。之后他就再没遇上那么有趣又有那么多主意的主顾了。

    明远伸手比划:“我想要做大概这么粗的管道,用来运水。有什么好材料吗?”

    姚小乙的思路瞬间跟上,他一边思索一面挠头,问:“瓦片,一片片地叠起来,成吗?”

    明远也想得很快,瞬间摇摇头:“不行,这距离至少有十几里远,用瓦片的话,水不到几步怕就都漏光了。”

    “十几里?”

    姚小乙非但没有露出吃惊或者畏难的表情,反而眼里放光,望着明远。

    很明显,他是一个遇到挑战就越发兴奋的年轻人。

    “十几里……”

    姚小乙随即皱起眉头,开始思考。

    橡胶?金属?……还是陶瓷?

    与此同时,明远也飞快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他所熟悉的那些材料,在想有哪些是已经存在,他能够用上的。

    “对了?毛竹行不行?”

    明远正想着,姚小乙突然发问,同时伸手指着西面。

    “渭水上游有一大片竹林,叫人伐了顺着河道就能运下来。”

    竹子?看形状不就是天然管道吗?

    明远顿时觉得有门儿。

    “我在老家时,山上寺庙,和山边的大宅,会将毛竹一枚一枚地凿出榫头接起来,然后用细麻油灰缠上接口,就能从山里引山泉入宅院。”

    “老家人管这个叫‘竹笕’。”

    第11章 十万贯

    明远和姚小乙当真找了几枚毛竹,接在一起,试验一回。

    试验结果一出来——

    姚小乙:“妥妥的!”

    明远:“没毛病!”

    两人当即拍板了决定动手。

    这边姚小乙开始着手准备各种材料,筛土、石灰、瓦片……还有最重要的,毛竹,全都要采办起来。

    而明远则又去官牙,他需要雇人——雇短工。

    程朗听说了他要雇的人数也惊呆了,然后建议明远,这工程最好抢在五月麦收之前动手。

    明远同意了,雇了三十多名短工,工期为一个月,还专门雇了个厨子负责后勤,雇了个账房负责记录各种开支。

    姚小乙挠挠后脑:“您还真是有闲钱啊!”

    明远则板着脸:“我阿爹说过,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工程,样样都要照规矩来。”

    事实上,他已经咨询过系统1127了,在这个时空里无论主持基建工程,还是投资实体生意,都和“消费”一样,从他那“一千亿”的资金池里扣除。

    那他自然乐意多雇几个人,也可以多发点儿工钱。

    在此期间,明家三叔和五叔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消息,就找到明远,要明远挑一个堂兄弟去管采买去。

    明远笑了:这哪里是采买,而是摆明了要揩油。

    他只提了一点要求:可以管采买,还可以光明正大地从账上给自己支钱。但万一账目错了要自己贴钱进去,愿意的来。

    三叔家的小子们吓得全跑光了。

    五叔家的小子们也吓得不轻,但好歹有一个站了出来——那是明远的堂兄明巡,在族里排行十一,明远喊他十一哥。这明十一鼓足勇气找上了明远,说是不敢管着采买这么重要的事,只求跟着明远,帮忙跑跑腿,长些见识,学点东西。

    明远便点了头,将明十一带在身边。

    开工最初几天,明远将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去将采买来的各种材料运送至龙首原,另一些人则在龙首原的泉眼附近修了三个由上至下的蓄水池,每一层蓄水池都有一个水眼,水眼上加装滤网以过滤落叶杂物。

    最下一层蓄水池直接连通“竹笕”。这个池最小最深,上方安了一个“防尘罩”,以减小露天面积,尽可能保持洁净。

    这龙首原的山泉原本附近乡民也会过来打水,见到施工队这阵仗都有点儿抗拒。

    好在明远有江五哥这个“卧底”,帮忙出面解说,这里的蓄水池建成以后,大家照样可以来取水,与以前无异,甚至可以取滤过的水,因此更方便更清洁。

    再加上明远的“施工队”又常常在当地村中吃饭,鸡鸭菜蔬,都由账房先生拿了铜钱直接向村民采买。多了这样一笔外快,当地人很快接纳了施工队,时不时还会来施工现场,看个热闹帮个忙。

    等到被明远戏称为“三叠泉”的蓄水池建成,通往长安城的管道已经铺设了一段。

    由姚小乙最终决定的施工方案是,在路边掘一道浅槽,将水泥铺于槽底,上面放置竹笕,管道上方再铺设一层瓦片遮盖并保护竹笕,瓦片上堆土为管道保温。如果遇到路口,管道要从道路下下方经过,那么瓦片上方就会再夯一层坚硬的实土,以免竹笕被往来车辆压断。

    竹笕上方的瓦片不会被完全固定,依旧能够掀开,以便日后检修或者更换。

    在施工过程中,姚小乙成了个天然的技术指导,出了什么问题他都能想办法解决。而堂兄明十一在长达十余里的工地上跑前跑后,每天被明远各种提问刁难,管理才能也渐渐被发掘出来了,能管着各处的工程进度,也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到了工程的后半段,明远基本上都可以每天坐在家中乘凉,与薛绍祖一起喝喝茶,品评一下薛绍祖写出的新帖。

    从龙首原引水到长安城的消息不胫而走,整座长安城的人都没想到,山中泉水能被引到城中来,不是靠的水渠,也不是靠的水车水桶,是一根一根接起来的毛竹。

    “这能行吗?”

    长安城里人都在凭空想象山泉水从竹笕中一路稀里哗啦漏掉的情形。

    “你们看,城门口的这一段竹笕,竟是扬起来的。”

    为了打水方便,明远让姚小乙在长安城门外设计了一小段带坡度的水泥槽,将最后一段竹笕一节一节托起垫高,最后一节的笕口悬空,成为一个扬在空中的“水龙头”。

    就因为这个,长安市民都不敢相信这竹笕真的能把山泉水从龙首原送过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竹龙都向高处扬起来了,水怎么还运得过来?”

    明远完全无意给人讲解水压的原理,而是干脆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启用仪式,在竹笕投入使用的那天,当众展示,同时也邀约对山泉水有需求的商户和主家亲眼见证。

    因为有熟悉的牙人在长安城里为他四处宣传,仪式那天有不少长安市民专程赶来城门外,围观这神奇的“竹笕水龙”启用。

    到场捧场的,自然有所有参与工程的雇工们,五叔明高信一家子,豆腐坊张嫂,罗寿等几个官牙,以及近来总和明远焦不离孟的薛绍彭。

    竹笕最末端的龙头上扎着一枚彩绸。龙头上还插着一枚钥匙形状的手柄。

    明远见到眼前的竹笕表面沁出一点一点的水珠,便知山泉水已是送到了。他当即装模作样地祈愿了一番,然后将一只崭新的木桶置于龙头下,然后伸手将龙头上那枚钥匙形状的手柄一扭——

    “滴答,滴答——”

    刚开始时只是晶莹的水滴,随后一道清澈的水柱从水龙中跃出,落入木桶中。

    明远将手柄一扭,那道水柱便轻轻巧巧地收住,只余几枚水滴,犹在滴答。

    这般演示,让围观的人群传来一阵惊讶的赞叹声——

    “这真神了!”

    “真是没想到啊!”

    “……”

    “这,这真的是山泉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