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大约只有少时流落到慈孤院、吃过大苦的丞相勉强能追上颜楚音的思路。 再有,老翰林几个作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将读书一事看得十分神圣。 但颜楚音不一样。 他生来显贵,没有经过科举这个受无数人仰望的独木桥。在他看来,读书无非就是实现某个目的一种手段。手段嘛,只要好用就行,有什么高低之分? 颜楚音想起沈昱这些日子对他的教导。沈昱也不是一上来就让他往死里背四书五经的啊,但能说沈昱教得不好吗?能说他们没从沈昱那里学到什么吗? 大家的目的不一样,学习方法自然就不一样。有人的目的是科举,那自然是要从识字开始,如此才能打好基础。但有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开阔眼界、明白规矩礼仪和道理,真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啊。颜楚音只觉得这一刻有如沈昱附体,在我看来,直接用白话文编写一本小册子,内容就是怎么辨别神婆骗人、怎么举报贪官污吏、怎么防治疫病再找专人把册子上的内容去各个村子、各个乡镇念诵出来,每周都去念上几遍,这样的效果比什么都好! 本来嘛,在每个村落开设蒙学,这才是启发民智应该要走的正经之路。 但现在不是国库支撑不起吗? 那就只能取巧了。 颜楚音也觉得自己想的办法是巧道,但正如老翰林说的那样,做了总比不做好。印刷一些小册子去乡间念诵,这其中的耗费比开设蒙学要小了很多! 大不了我捐私库时直接指定了,这些钱全都用于印小册子!不可挪作他用。颜楚音在心里暗自琢磨,这样就无需国库出钱了,好叫皇舅舅轻松些。 颜楚音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册子一定要用白话文来编写,语句要尽可能地风趣幽默。千万不要觉得用白话文来写书就是不雅,我们要清楚写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本册子既然是启发民智用的,那自然要让老百姓听得懂。 民间不是有各个村落一起凑钱看大戏的传统吗? 说明百姓们都是爱看热闹的,是有精神娱乐方面的追求的! 只要册子写得够风趣,哪怕是冲着能免费听人讲故事,老百姓们也会自发凑过来听。听得多了,他们慢慢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此,民智也就渐渐开了。 大理寺卿是一个相对务实的人,立刻明白了颜楚音这一套方法的适用性!从短期利益来看,这确实比开设蒙学更能见到效果,其中的花费却少了很多! 尚书和老翰林的想法也慢慢回转过来。其实颜楚音的想法和老翰林的想法是类似的,只是颜楚音提出的小册子比老翰林口中的科举旧卷更加合适而已。 尚书大人感慨道:此法确实高明! 他看着颜楚音的眼神满是赞赏。 颜楚音却没什么骄傲的神色。若是一个熟悉他的人待在这里,看到他这副谦虚的样子,只怕要大吃一惊了。但颜楚音这次还真没觉得骄傲。在他看来,这个方法其实是沈昱想出来的。沈昱是如何教导他和曹录几个的,他只是稍微化用了一下,提出了用类似的办法去教化百姓。要骄傲,也该是沈昱骄傲啊! 就算他现在待在沈昱的身体里,也不能帮沈昱骄傲! 这种事情得自己来才爽嘛! 而颜楚音这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反倒是更叫老大人们高看一眼了。 老大人们纷纷看向老丞相。太叫人嫉妒了,这样好的孩子,怎么就落你家了!老丞相面上好一副淡定模样,很是平静地说:此法确实可行,不过炎盛到底年岁不大,想得也简单,不如我们几个一起合计合计,上进一封奏本? 需要合计的地方还有很多。 其一,小册子应怎么写,由谁来编写;其二,任何一项政策提出都会有反对者,他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必须推行这个册子的理由,面对反对者的所有质疑(光用白话文写作这点就会招来诸多质疑了,往大了说简直是叛经离道),这个理由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三,小册子写成以后,后续工作如何展开 对于第三点,颜楚音脱口而出:这容易!各地不是都有县学么?能进入县学的,至少都是秀才了,叫他们去乡间宣讲一下小册子,肯定手到擒来! 这也是个办法,可以给他们少许报酬,对于县学生员来说也是个进项。老翰林点了点头。这报酬不用给得太多,毕竟宣讲小册子的工作并没有很难。 颜楚音却瞪大眼睛反问道:还要给报酬?! 老大人们显然被颜楚音这个反应惊到了,难不成他想白白使唤那些秀才? 颜楚音心道,国库那么穷!老百姓们那么苦!能省一点是一点! 为什么要给报酬?! 县学的秀才是我朝官员预备役。颜楚音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秀才中的佼佼者,只要往上考,至少有小一半能中进士。剩下考不中的,也能以秀才的身份去地方上给县丞当个小主簿、小师爷。这些未来的官员,原本就应该多去乡间走走,知晓一下民间疾苦。唯有这样,日后才能做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所以?老丞相问。 所以,他们应该主动去乡间宣讲!就当是为日后当官做准备了。颜楚音越发理直气壮,如果一个秀才只知道读书,却连稻谷和小麦都分不清楚,不知道农家努力攒一篮子鸡子可以换几个铜钱、几粒盐,不知道米价上涨一文钱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如何敢信,这个秀才日后能够做到为民请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