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为人民服务[快穿]在线阅读 - 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141节

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141节

    可惜的是天底下拿枪.杆子的人都是狗脸,一时好,一时恼。前面还一个锅里喝着汤呢,后面不知道说了啥,两边呛了起来,居然直接拍桌子了。

    旁人也搞不清楚这二人是怎么吵起来的,他们就听见陈立恒破口大骂:“好你个东西,想抢老子的地盘,做梦!从来只有老子吞别人的部队,胃口够大啊,连老子都想吞!”

    周围人都竖着耳朵,伸长了脖子,想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结果只瞧见那位平常挺和气的张先生气愤难耐地被撵出屋,他气得伸出手指头指着屋里大骂:“你这人简直不可理喻,完全是土匪的做派!”

    这话可捅了马蜂窝,陈司令员抓着枪就跑了出来。

    我的老天爷哎,这是要打起来了吗?这□□的,大庭广众之下,陈司令员就追着人跑。

    一开始就这两个人跑,后面变成了两支队伍在跑。

    张先生刚从外面带来的队伍,叫铁血抗日军的人撵在屁股后面追。

    老百姓们都张大了嘴巴瞪着眼,看着自己面前跟小孩子玩官兵捉强盗似的,一堆人跑得比兔子还快。

    大家伙儿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集体回头看田蓝。

    田先生倒是镇定自若,只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一句:“在搞演习呢。”

    农民其实也听不明白啥叫演习。不过铁血军训练跟旁处不一样。

    多稀奇啊,他们不仅自己种地,还帮着大家伙儿一块种地,说这也是他们的日常训练一部分。

    现在这跑来撵去的,也叫训练,那也没啥了。

    大家伙儿都盯着田蓝,集体跟着学如何插秧。

    按道理来讲,江南地区的农民应当是插秧的好手,怎么还要跟个女先生学呀?

    因为以前大家伙儿没插过秧。聚龙山区山地多,祖祖辈辈都是种玉米之类的旱作物,从来没种过水田。

    铁血军的人将荒地都改造成了水田,还在地里育秧苗,插秧种水稻,瞧的大家伙儿都跟着眼热。

    因为水稻是长大米的呀。甭管以后各路所谓的专家如何贬低大米的营养价值,反正在1938年的聚龙山老百姓眼里,大米是最有营养的好东西。

    有的老农民甚至临死之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喝回大米粥,这样才圆满。

    可本地人不种水稻,就意味着大米得花大价钱从外面换,这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而言,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现在,城里出来的女先生不仅能带着大家打仗,还教大家伙儿种水稻,当真是稀奇的很。

    田蓝一边干活,一边给大家讲解技术要点:“插秧要注意,不能单纯图快。你的秧苗必须得插进土里,否则的话,你前脚插秧,后脚秧苗就浮在水上了,自然就没办法正常生长。秧苗的行间距控制好了,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

    旁人跟着有样学样,不时问几个问题。

    有大婶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询问:“田先生,这一亩地能打多少庄稼呀?到时候够不够吃?”

    旁边人就推她,十分不满意:“都瞎说啥?山神爷爷让种的,能长不好吗?”

    田蓝听得满脸大写的囧字。

    啥叫落毛凤凰不如鸡呀,她就是典型。想她在上个世界好歹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上哪儿都有一堆人请教农业问题,并且积极实践她的指点。

    到了1938年好了,她想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还得靠封建迷信。

    因为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搞军垦农场模式,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弱,正常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愿意随便改变种植品种。万一种不好呢?到时候岂不是要绝收。

    尤其是佃农,本来就是租地主的田。你庄稼就是颗粒无收,你该给地主的租子也一分不能少。这种情况下,谁会随便改种其他东西。

    也就是生逢战乱年代,好些人被杀了,没主的田地多。加上被抗日铁血军镇压掉的汉jian名下的土地,凑在一起,才组成了数量不小的实验田,可以让田蓝种植她的优先高产非杂交水稻。

    其他农民原本也应该是围观态度,种的好与不好,起码得有一季稻子的产量拿出来给大家伙儿瞧瞧。

    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开始传播的,根据地到处都流传着一个消息,说陈立恒是山神爷爷派出的白袍小将,专门打日本鬼子的。田蓝是山神爷爷名下的星宿,负责种田的。她给的种子,那都是王母娘娘精挑细选出来的。

    什么?你说王母娘娘不管种田的事?你开什么玩笑噢?那个蟠桃园,齐天大圣都要跑进去偷吃,可见有多好吃。蟠桃园都归王母娘娘管,那田地肯定也在王母娘娘名下呀。

    这会儿,大家伙倒不讲究男耕女织了。

    因为本地女人同样下地种田。除非起码是地主家的小姐,否则谁会缠小脚呀,女人照样得挑箩筐哩。

    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田蓝就稀里糊涂被强行摁上了近乎于上帝使者的身份,司职种田。

    最要命的是她还不能辩解,因为这是最迅速的旱改水种稻子的推广方式。

    没法子,这时代的老百姓文盲率极高,他们普遍的状态就是听天由命。

    别说是现在了,就是田蓝穿越的上个世界,60年代的好些人都信誓旦旦地跟她强调,国家领导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这才拯救了中国。

    算了,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把她说成山神的打工妹,也不是不行。毕竟假如世界上真有神仙的话,那神仙也是创造财富的人民自己。

    为山神打工,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

    蛮好,挺不错。

    田蓝做完心理建设,就能若无其事地直接跳过山神的话题,主动询问那位大婶:“你们现在种玉米一亩地能收多少?”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200斤,有的说300斤。这要看年景好不好。

    田蓝想了想,相当肯定地告诉大家:“除非后面碰上大灾,否则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这一亩水田起码能打600斤稻子。”

    她给的数据已经相当保守。

    按照上个世界他跟小伙伴们实验的结果,这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水稻品种的产量只要好好种,达到800斤的产量不成问题。

    没有化肥,可以使用土著菌肥。山上腐植土多,刚好可以堆肥。

    周围的百姓听了都咋舌,600斤稻子呀,那岂不是起码500斤大米?哎呦哟,大米饭可比玉米碜好吃多了。这是在说,以后他们都能吃上大米饭了?

    那可真是天天过大年。

    众人都高兴得厉害,集体夸赞:“到底是山神爷爷,对咱们可真好。”

    田蓝的脸又要变成囧字。算了,她能说啥呢?本来就是不知道的神秘力量,近乎于神仙的存在在帮她。不然她从哪儿搞到这些优质的稻种?要是现在的水稻品种,就是旱地改成了水田,她也说不清楚究竟能打多少水稻。

    指导完了种水稻,田蓝还得去教人种山芋。

    本地山芋原先是春种秋收。

    铁血抗日军打下兵工厂后回来,田蓝考虑到根据地人口增多,必须得种植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粮食,便要求在开垦的山地上大面积种植山芋。

    这玩意儿当主粮肯定比不上大米好吃,但是它产量高,好管理,60年代好多人是靠着它才活了下来。

    结果农民们就很纠结,倒不是他们反对吃山芋,而是过了季节,山芋已经种下去长出叶子了,哪里还有种粮?

    田蓝就教大家伙儿利用山芋藤扦插种植,迅速扩大了足有两倍的种植面积。

    农民们看着绿油油的山地,一个个都咋嘴巴,还有人啧啧赞叹:“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了,还是头回见到能这样长山芋的。这真能长出根来吗?”

    田蓝笑着解释:“能长根,扦插种植很常见。像洋柿子,南瓜,茄子这些,不一定非得要种子,都可以扦插种植。有的长得比种子种起来的还好。不是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吗?这插的柳条都能变成树的。”

    她指着一株山芋藤道,“像这个,就已经生了根定植下来了。”

    众人不敢相信,有这么快?这才种下去多久呀?就是直接埋山芋,根也没长出来呢。这才是根山芋藤而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立刻就有人扒拉开泥土,看着山芋藤埋在地底下的部分变成了什么样。

    大家伙儿凑上去一看,集体发出赞叹,哎呀呀,真的长出根了。这可比种山芋快多了!

    田蓝笑着解释:“这山芋原先的产地也不是咱们国家。是咱们的老祖宗去外面做生意时看到山芋产量高,才想办法带回来的。当时人家也不愿意让好东西流过来,老祖宗聪明啊,就用山芋藤编成筐,装着其他货物,这才把山芋带回来了。”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后人众说纷纭。不过倒是完美的说明了山芋的另一个繁殖方式——扦插繁殖。

    春天种下山芋之后,等到山芋藤长起来,刚好可以夏天扦插繁殖。这样早秋和晚秋各收一季山芋,可以大大增加粮食的产量。

    田蓝笑着鼓励大家:“晚上农民夜校会上课,专门教大家怎么种庄稼。以后我们都学会了,粮食产量起码能翻一倍,就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众人面面相觑,好些人开始打哈哈。让他们送孩子去上学,他们乐意,先生又不收束脩。可让他们自己上课?开玩笑哦,这都多大年纪了,难不成还指望考个秀才?

    陶八姑强调:“厂里招工人可是要识字的。工人的工钱是现大洋,每个月按时发到手上。想要到厂里做工的,必须得认识字。”

    她又拿自己举例子,“识字不难的,不用害怕。我以前也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我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咱们先生教的方法跟以前的先生都不一样,大家学字都特别快。”

    大家伙儿叫她说的意动,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年轻媳妇主动询问:“那咱们进厂做工,一个月能发多少工钱呀?”

    “三块大洋。”陶八姑十分笃定,“纺织厂的女工每个月是三块大洋,而且还管饭吃。”

    这个时代本地一块大洋差不多能换8斤米,一个月24斤米的工钱真的不算高。

    但是工厂管饭呀,这就相当于一个女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以外,还能再养活一个成年人或者半大的孩子。

    这对于村里的农妇而言,已经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了。

    况且,江南地区工业发展较早。即便是长期困在地里的农民,也以能当工人挣钱为荣。

    年轻媳妇和大姑娘们都兴奋不已,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原先不想去上夜校的人,现在也来了兴趣,决定晚上去夜校看看。

    他们的公婆父母原先不以为然,嫌弃他们耽误了做家务的时间,结果听到进工厂就有现大洋拿,老辈人立刻闭上了嘴。

    地里的确能长庄稼,可以让人填饱肚子。但你不吃盐吗?你平常不需要穿衣服穿鞋子吗?自家田里长不出来的东西,那都得用鸡蛋换,都得用钱买。

    能去做工挣现大洋,也不错。

    众人忙罢了田里的活,三三两两回家去。现在村里还没搞集体食堂,他们不能跟铁血军一样集体吃饭,而是各自回家用餐。

    卢老太爷年纪大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自然不能下地干活。不过他有学问,会写字,领了一个记工分的差事。

    田蓝过去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就感叹了一句:“还是得搞个食堂,大家一块用饭,能省好多柴火。”

    跟着田蓝一块儿过来的陶八姑眼睛都要瞪出来了,这居然是卢老太爷说出来的话?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以前可是考过功名的,还担心起柴火多与少了。

    田蓝笑道:“这事只能慢慢来。”

    卢老太爷也点头:“事情实在多,只能一桩桩的来了。”

    农场工作要筹措,作为地方士绅代表,他经常去开会,也吃过好多次部队的食堂。他感觉还不错。

    虽然把地放在一起种损害了卢家的利益,但为了抗日事业,本来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况且人家也不抢,还按照田亩的数量给他家补偿粮食,那也说得过去了。

    从前清到现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战乱的卢老太爷想不豁达都难。

    老太爷拄着拐杖回家吃饭了。

    陶八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间跟田蓝感慨:“要是所有的地主老爷都跟卢老太爷似的,咱们也不至于被日本鬼子欺负成这样。”

    就是因为官狠地主更狠,所以老百姓才叫逼的没活路,才觉得坐龙庭的是洋鬼子都没关系。

    假如不是洋鬼子实在太狠,一句话不说就杀人烧房子,其实换成谁真的无所谓。

    田蓝叹了口气,认真地强调:“所有人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程度的多与少而已。你有空的时候多向周老师请教,肯定能够有所收获。”

    之前周老师主动站出来帮延安来的人说话,田蓝就大喜过望。说了嘛,只要真正了解了□□的执政纲领,就天下谁人不通共。

    《□□宣言》还是□□人早期的思想纲领,限于篇幅,很多内容说的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