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穿成短命皇帝后在线阅读 - 第89页

第89页

    乌图尔不甘心,但还是退后。

    萧钰上前朗声道,“这便是大周的待客之道。”

    第52章 台谏

    大周边境不宁,戎狄使馆关闭,幽禁使臣。

    萧钰质问的“待客之道”,叶敛不以为意。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叶敛玩味地说道,“诸位大人有时间劝朕宽以待人,不妨劝劝戎狄,少在边地兴风作浪。”

    要不是北燕先撩者贱,西秦诡计多端,叶敛才懒得搭理他们。

    为首的御史中丞徐尚,俯首跪地,“此多事之秋,恶邻国是祸非福。”

    “臣闻陛下有发兵之意,府库空虚,穷兵黩武,战则两败,何不稍加忍耐,谋求后事。”

    徐尚前段时间刚刚提拔上来,坐上御史中丞的位置。

    此次与诸位大人一同上谏,已经做好了罢官归乡的准备。

    朝堂之上,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跪了个七七八八。

    “臣请陛下三思。”

    “陛下三思。”

    徐尚等人初入中央,和钟相最初的想法相同。

    一国之君,如先帝般懦弱可欺不是好事,但动辄大兴战事,穷兵黩武,同样劳民伤财。

    将先帝的那群混子剔除,现在朝堂上的官员都是承蒙圣恩。

    一腔热血,誓要才干报国家。

    正因如此,纵使不合自己心意,叶敛也没训斥。

    偌大的朝堂,总要允许相反的声音。

    上下一致,有陷入自满的危险。

    但北地一事,叶敛已经与陈国公和怀安侯商讨完毕,他不会改变。

    退了一步,就会有下一步。

    叶敛挥手道,“大周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怀安侯巡视边关,战争非本愿,但戎狄要开战,朕奉陪到底。”

    徐尚闻言抬头,圣上铿锵有力的话,有一瞬间让他怀疑自己是错的。

    “诸位大人放心,边军不会主动挑衅。”叶敛缓了口气,“不到最后一线,大周不会开战。”

    最后退朝前,叶敛叹息地说道,“三国的和平来之不易,却不是朕一人退却能够保全,以暴制暴非君子所为,但以战争取和平也未尝不可。”

    徐尚将这话品了再品,朝龙椅拱手鞠了一躬。

    吕博见此欣慰地抚了抚胡子。

    “徐大人犯颜直谏,胆量惊人。”吕博笑呵呵地说道。

    徐尚受宠若惊,“见过太傅。”

    吕博辞去首辅之位后,虽接手了科院,但已经算是半退休状态。

    叶敛对jian佞之臣不留情面,对真正的肱骨之臣还是很大方的。

    吕博在先帝时功劳苦劳都有,退去首辅之职后,官加正一品太子太傅,恩荫子孙。

    徐尚继任御史中丞后,还没和上任首辅,如今的太傅说过话。

    毕竟吕博年事已高,早朝都时常不来。

    御史台和科院八竿子打不着,交集自然是少之又少。

    吕博为人谨慎,不好结交官员,此次也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位新上任的御史中丞。

    今日还是钟相离开,他担心圣上应付不过来,这才罕见的出现在朝堂上。

    一来就看了一场好戏。

    徐尚蓄着些短须,目光沉稳,但单凭光滑的面容能察觉出年纪不大。

    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与谏院一同上劝谏皇帝,下监察百官,由圣上亲自任命,宰相府尚不得插手。

    徐尚能坐上这个位置,圣上该是满意的。

    “徐大人不必烦恼,圣上宽宏,不会在意今日之事。”吕博提点道。

    徐尚的确有些苦恼,苦笑道,“是微臣想当然。”

    先帝时,岁币年年不落,总不能说亏待两国,但戎狄还时常侵扰边城。

    或许圣上是对的,一味的让步只能让敌人更加肆无忌惮。

    “徐大人自谦,大周现今的状况容不得轻疏,开战属实是困难,徐大人考量的不错。”

    “但何时进何时退是门大学问,”吕博话音一转,“圣上包围使馆,看似急躁,未尝不是再给戎狄两国看。”

    圣上就是想告诉戎狄,他豁得出去。

    俗话说,欺软怕硬。

    北燕摆着开战的模样,何尝不是试探大周的态度。

    要知道,大周和西秦幽州榷场开放后,北燕可是损失了不少银子。

    距北燕上次战争节节败退还不到一年,北燕内部又何尝想开战。

    吕博点到为止,见徐尚明白过来,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

    回府,小厮见老爷嘴角挂笑,很是稀奇。

    黄河水患爆发以来,老爷已经几日不见欢颜。

    “老爷今日遇上什么好事?”小厮讨巧道。

    吕博难得逗趣道,“就你小子眼尖。”

    “老夫高兴朝堂后继有人。”

    先帝好名,亲佞臣远贤臣,台谏大臣皆为趋炎附势的小人。

    表面花团锦簇,实则败絮其内。

    大周建朝以来,台谏官员纠弹直谏,锐气不减,尽心履职。

    先帝初年,尚且听得进台谏和宰执的话。

    晚年因为子嗣问题,频频与宰执和台谏不和,心生嫌隙。

    先帝频繁罢斥首辅,又将台谏换成了自己的近臣。

    临终之前,先帝要撤去当今的皇子身份,他和钟次辅据理力争,才勉强保住当时的三皇子。

    但两人都清楚,先帝不会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