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国师金安[穿书]在线阅读 - 第113页

第113页

    啊,软的?

    她立即跑了回去重新确认,确实是软的,当即叫道:“竹子蒸好啦!”

    小道长们此起彼伏的回应:“啊,竹子蒸好了?”

    “那我们可以做竹纸了啊!”

    作者有话说:

    何七郎:就稀里糊涂被绑上了“贼船”,还挺甘愿。

    辛离离:实不相瞒,你们什么时候搞搞厕纸,就急!

    ————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牙疼不是病啊(╥﹏╥) 10瓶;纸 9瓶;

    么么么

    第五十二章 抱朴真竹纸(二)

    抄纸槽溅起朵朵水花, 竹浆被悉数倒入其中,在里面散成软白的绒,一捧捧地滑上竹帘, 由小女冠们捞出, 最后被放进了一个空房间内。

    这个房间是无虚道长专门找来贴纸和晒纸用的,也不能每次造纸都去司马佑安的房间,贴上一层纸。

    小道长们一个个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晒干的竹纸,为了这个竹纸,他们最近可是累坏了, 小心地将每一张揭下放好,众人这才观察起它和构树树皮造出纸的区别。

    它不似构树树皮造出的纸云朵般柔软,质地要更为柔韧, 仔细看去,能看出竹子特有的纤维来平整地铺织在其上,笔墨游走间,浓墨淡之, 淡墨不灰, 字有棱角, 当为龙虎姿。

    而构树树皮造出的纸则洁白稠密, 渗墨能力强之,且最重要的一点, 它可随意折叠, 真正做到了搓折无损。

    辛离离满意的看着两种纸, 赞叹:“竹纸就同竹子的品性一般, 坚韧高洁;宣纸则渲云九天, 宛如仙子的披帛。”

    众人纷纷称赞辛离离的比喻, 谁也没发觉她话里的漏洞,司马佑安看了她一眼,叹道原来那种纸叫宣纸。

    无甲嚷道:“我们给纸起个名字吧?”

    无辛疑惑:“离离姊不是说了,竹纸、宣纸?”

    “咳咳咳!”辛离离被自己的口水呛道了,爆发出震天的咳嗽声,连连摆手,说道,“咳,我随便说的,咳,你们起名。”

    她心虚地瞄向其他地方,没看见司马佑安打起手势:“竹纸与宣纸倒是十分贴切。”

    “正是,”陈柏卓哈哈一笑道,“离离起的竹纸和宣纸,让人一听就明白各自的特点,我觉得不错,倒是还差点名头。”

    何七郎从方便售卖的角度出发道:“我看不如在前面加上道观的名字,抱朴真竹纸与宣纸,这纸不是由道长们一起制造出来的?”

    小道长们一个个红着脸,无甲连连摆手道:“那可不行,我们就是跑跑腿,真正出主意的可是……”

    “什么跑腿,竹纸不是你们自己摸索造出来的么!”辛离离大声说话,打断了无甲差点把她供出来的话,她可以放心在司马佑安和袁依婉面前展露自己的异常之处,可不代表就相信何七郎了。

    说完这话,她小手一拍又道:“抱朴真道观的小道长们造出了抱朴真竹纸,多好呀!你们小师叔从旁指点引导,你们动手磨纸、抄纸,我看就叫抱朴真宣纸、竹纸!”

    别人说的话远不如辛离离的话有力度,因为提出造纸的人是辛离离,从原材料到最后抄纸都依靠了她。

    小道长们一个个又期盼又不好意思的,无甲挠挠头,“叫抱朴真行吗?”

    众人异口同声道:“行!”

    辛离离小嘴叭叭道:“必须行啊,有什么不行的,山下那么多挂着抱朴真道观名字的商品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这回自己造出来的纸,还不让用了?”

    还真是,山下抱朴真木雕、抱朴真布料、甚至抱朴真脆皮豆腐都仗着蹭着抱朴真道观的光,生意红红火火。

    何七郎脸上的酒窝更深了,人都跟着不好意思起来,他可不就仗着抱朴真的名,卖了许多的豆腐。

    至今,纸张名字正式定了下来,就叫抱朴真宣纸与竹纸。

    一旁陈柏卓问向何七郎:“怎么样?合作吗?卖不卖?”

    “卖!”

    抱朴真道观给了他这个机会,必须要抓住。

    陈柏卓完全是无私帮助道观同何七郎搭上线,他又怕道观会吃亏,是以全程都跟着司马佑安和空空子与何七郎交谈。

    按理以空空子的性格,他是不参与这些俗事的,但是由小道长们折腾出的纸张,若是面向世人会造成的影响太大了,他不能罔顾民生,必须从旁盯着。

    比如这纸张定价的问题就十分重要。

    何七郎一力主张要卖高价:“宣纸与竹纸可是京口县,乃至整个大立朝独一份的东西,它能改变千年的书写习惯,人们定会趋之若鹜,此时售卖高价,更会获取更多的利润。”

    空空子原本风轻云淡的脸上,露出不赞同之色。

    司马佑安了解师父的意思,看向陈柏卓,让他给翻译,自己比划道:“我们道家人不重视金银,纸张问世这对大立朝底层百姓亦十分重要,如今是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张,待将来再继续研究,未免不能研制出可供人人使用的纸张。

    一纸千金固然好,但非我们造纸本意,我们更愿让更多人享受到纸张的便利,因此价格越低越好。”

    陈柏卓懂司马佑安和空空子意思了,跟着劝道:“七郎,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想,大立朝有多少百姓?只说近的,光京口县及周边就有万人,假设每人只出一个铜板,也是不可小觑的数目,积少成多,亦会薄利多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