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61节
陈校长和几位老师看着她都心生感慨,谁能想到当初班上一个因为家境贫寒快要辍学的孩子今天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因为苏葵的关系,整个贺县高中在全国范围内都扬名了,更不用说后续教育部还打算推出“贺县模式”,更是让它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印记。 陈校长鼓励她:“苏葵同学,到了大学好好学习,老师们都相信,你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林老师笑道:“依我看,咱们贺县还是太小了,不够苏葵同学发挥的。” 一想起她之前待在这个小县城就能做出那么多轰动的事情,以后去了京城,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几位老师都善意地笑了,说他们都等着看她继续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苏葵想起刚来时几位老师愁眉不展,问起发生了什么事。 陈校长叹了口气:“班上有几位同学家境比较困难,竟然想要放弃学业,我们几个打算给他们凑一点钱。” 尤其是班上的贺正南,他收到了清大的录取通知书,竟然因为家庭困难想要放弃。 “大学都有补贴,还有助学金,家庭困难的同学都可以申请,他为什么要放弃?” “我们也是这么说的。”陈校长等人得知此事,立马找到贺正南家。 贺正南家比苏葵她家之前还要穷,他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meimei,他父母都是农村的,爸爸还摔断了腿,之前读书的钱是全家拼死凑出来的。陈校长等人也给了他家不少帮助。 这次就是因为他爸腿伤又发作,家里已经完全不能负担。知道可以申请助学金后,贺正南虽然想要去读大学,可路上的路费他家是一分钱也没有了。 陈校长几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管,除了贺正南,班上还有好几个同学连车票钱都拿不出,所以他们预备给几个学生凑一笔路费,让他们能顺利到大学报到。 苏葵说:“校长,这件事也算我一份吧。” “苏葵同学,老师们知道你的好意,但路费的事情我们可以解决,你还是学生,哪能让你花钱。” 苏葵摇摇头:“陈校长,这笔路费加起来,对你们也是不小的负担。我是班长,同学们有困难,我又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件事我就不能坐视不管。” 这时候,大家的工资水平都不高,自52年工资改革后,一个京城地区大学教授的工资也不过两三百元,普通中学的教师每个月只有四五十元,还是多年的老教师才有这个工资水准,大部分教师一个月只有二三十元。 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要养一家人,还要经常资助这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说根本不富裕。几个学生的路费加起来,也是不小的负担,也难怪要用“凑”了,因为一个人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陈校长是知道苏葵因为写文章挣了不少钱的,但从没有想过要跟她开口。 “苏葵同学,那些钱也是你自己辛辛苦苦挣的……” 苏葵知道他的意思,说道,“这样吧,校长,我向咱们学校捐一笔钱,成立一个助学基金。让那几个家庭困难的同学可以来学校领取这笔钱。这钱也不用他们还,以后等他们工作挣钱了,就请他们继续为这个助学基金里面捐款,惠及后面的学生。” 几位老师都因为她的话而震惊,随之而来的就是感动。 这孩子的心地也太好了,都已经毕业了,却仍然不忘惦记着同学们,怕他们心里有负担,还想出了助学基金的想法,甚至还考虑到了以后的孩子们。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好孩子…… 陈校长甚至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苏葵同学,你是个好同学,也是个好班长,老师在这里,要替各位同学谢谢你。” 苏葵道:“校长,您不用这样,其实这个想法我早就有了,不过是如今才实行。” 当初原主不就是因为家庭困难才辍学不读了?在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多少人因为家庭困难而中断学业? 以前她是没有办法,现在却可以做到。甚至想到将来要发生的一切,她心里还有了些更深的想法。 达则兼济天下。陈校长几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这样的风度。此时此刻,他们无比清晰地感受到,眼前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 最后,苏葵向学校捐款五百元,除了那几位同学外,学校里但凡有家庭困难的学生,经过核实后,都可以来此申请助学补助。 她这是把大学的助学金提前到高中来了。 说到助学基金的名字,几位老师都说要使用她的名字命名,苏葵却拒绝了,将这个仅仅只有雏形的基金会命名为“希望”。 * 自从苏葵考上了京大,又受到报纸的表彰,她几乎是成了整个贺县人民津津乐道的谈资。 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领着全班同学考上大学,那报纸上还说,她竟然还是那个写《小草青青》的作者! 京大的学生!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关键的是,他们贺县什么时候出过这么厉害的人物? 现在贺县几乎已经没有人不认识苏葵了,就是不认识,别人也会赶紧告诉他,这就是京大学生,是大作家!大家都在看的《小草青青》就是她写的! 去百货商店一趟,那里的售货员都会来围观她,激动地告诉她说她们非常喜欢《小草青青》,喜欢她正在写的《清河乡之变》。 卖给她几大件的几位售货员更是激动地跟人讲,苏葵的东西是在她们这儿买的,她们老早就看出来这人不简单了! 一时间,好多人竟然蠢蠢欲动想要买一个苏葵买过的大件同款回去。 虽然激动,但没有一个人靠近她三步以内,都觉得这样厉害的大人物他们站着远远看就行了。 至于当初把家具借给贺县高中的张厂长?他正抱着苏葵的旧桌子笑得合不拢嘴,不仅苏葵考上了京大,而且他们全班都是大学生啊!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这是震动整个贺县的大事! 他聪明得很,并没有把那些桌椅真的拿来卖二手,而是在全县宣传说他把这些桌椅全部捐给贺县高中,留给下一届的学生使用。 一时间,大家不仅知道了这次考上大学的学生用的都是他们家具厂的桌子,还因为这个行为收获了一大批好评。 许多人要么想法子把学生送到贺县高中上学,要么想法子从家具厂买一套张厂长推出的“大学生专用桌椅”,誓要让自家孩子向贺县高中考上的大学生看齐! 秦大军在一边看着张厂长笑得见牙不见眼,还念叨着得把苏葵之前用过的桌子搬回家去,京大学生用过的桌子,大作家用过的桌子!让他儿子以后就在这上面学习,多沾点儿才气! 厂里的工人都说张厂长有先见之明,只有秦大军听到消息后冷着个脸,张厂长一看又是他,心里就不乐意了,这么高兴的事情,他摆着个脸给谁看呢! “秦大军同志,你这是怎么回事?”张厂长教育他,“咱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怎么能把平时的情绪带到厂子里来?” 秦大军动了动嘴唇:“苏葵……” “苏葵怎么了?” “苏葵她是我……” 秦大军差点就说出来,最后还是忍住了,直让张厂长等人觉得莫名其妙。 是啊,他是一点也说不出口,那个全县知名人物,现在他们厂子里正在夸的苏葵,就是他的外甥女。 外甥女取得这样的成就,他这个当舅舅的本来应该是与有荣焉的。没看那卖给苏葵大件的售货员,苏葵经常见的邮局工作人员,还有他们厂里这个借家具的厂长,全都因为苏葵成了县城里的知名人物。 一天到晚都有人跟他们打听苏葵,谁要是跟苏葵说过话,迅速就能成为吹牛的资本,让一群人围着让他讲讲。 就连他儿子秦文回家也说,他们学校里到处都在传苏葵的名字,好多人都在看苏葵写的小说,甚至还几个人约着想偷偷去见见她们喜欢的作者。 而本来也应该因为苏葵而知名的他,却因为何春红的事情跟苏家彻底闹翻, 现在站出来说他是苏葵的亲舅舅?恐怕说出来都不会有人信吧。 不过幸好他们还不知道何春红进去了,要知道何春红是因为想骗外甥女的钱才进去,估计全县人都得把他们骂死。 * 苏葵第二天就要出发,秦晓兰为她收拾了一个大箱子的东西,里面装着她所有的生活用品,还有刚刚给苏葵做的新衣服。 就是收拾完她也不放心,一脸忧心:“我听人说京城特别冷,要不要再给你带床被子?” “妈,这还是夏天。”苏葵安慰她,“而且学校里这些学校里都会发的,我已经去过京城咯,不用担心我。” 秦晓兰哪能不知道,她就是觉得孩子离开了,这心里空落落的。 苏葵当然是安慰她,又告诉一边的苏爱国和李桂珍,让他们在家里好好照顾妈。 那两个如今跟着苏葵住上了瓦房,虽然不是免费,让他们劳动抵债,但给自己家干活儿那能叫抵债吗?他们乐意! 现在走出去,那是腰板都挺得直直的,就是外边的人,一听说他们是苏葵的家人,那瞬间眼神就能变成羡慕。 这都是因为小妹的功劳啊! 一听苏葵有吩咐,李桂珍立刻发挥马屁精的精神,拍着胸脯保证道:“小葵你放心去,家里有我,啥我都干!” 苏爱国也保证:“我也能干!家里事儿我都包了,不让妈干一点活儿!” 跟着小妹能过上好日子,她说啥他们就干啥! 不仅是苏家人,一听说苏葵明天要走了,清河大队的人都到她家来给她送别。 还各自带了些好东西来,自从这食堂解散以后,他们各家各户自己分粮做饭,种上菜养上鸡鸭,就是地里收成不好,那日子过得也不差。 这全都是葵花提的好建议啊,他们怎么能不感激? 苏葵当然是不收,大家也没办法,想着平时再多帮衬着老苏家一点。 说起苏葵要到京城去上大学,男女老少都好奇起来。 “京城远吗?” “京城长什么样子?” “听说那里有□□,还有什么长城……” 也有人激动地问:“葵花,你去京城是不是能见到首长?” 这一代的人,对首长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连苏全福也一脸向往:“要是这辈子能去一趟京城,看一看他老人家,我这辈子就值了。” 苏葵笑道:“会有那么一天的。” 苏全福看着她。 “有机会的,二叔。”苏葵笑道,“咱们清河大队现在是全国重点试点地区,那是受到上面领导关注的。” 苏全福瞬间坐直了身子。 苏葵又说:“这建国十周年不是快要到了吗?您争取把咱们清河大队发展起来,给上级领导交一份满意的成绩,说不定到时候能作为群众代表去京城,看首长!” 一段话把苏全福说得激动起来:“小葵,我、我也能去、去京城?” “这个我可说不准。”苏葵笑着摇头,“就是这次去不了,以后您做出了成绩,还怕没有机会吗?” 即便如此,苏全福依旧像得了哮喘一样,,激动得呼吸急促,当场就站起来发誓,说一定要带领清河大队好好发展,让大家全都过上好日子,一定不会让领导失望! 就是其余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同样是激动得面红耳赤,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好好干,首长也会知道他们? 一时间,大家都激动地和苏全福一样站起来表决心,他们一定努力劳动,一定要让首长看到成绩! * 那天苏葵把钱捐给学校后,陈校长几人几乎是连夜赶往各家,将这份代表着希望的助学金交到了每个家境困难的同学手里。 拿着手里这份沉甸甸的路费,说起是班长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助学基金,还不让他们还,只想要他们继续惠及后来人。 拿到钱的几个人全都红了眼眶,贺正南的眼泪是止都止不住地往下流。 于是,第二天苏葵在贺县去往杨市的车站那里,看到了一群曾经的同学。 全班加上她,四十个人,一个不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她今天走,也不知道那些离得远的同学是怎么赶到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