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20节
于爱华摇头:“回来就在房间里坐着,也不说话。” “不行,我得去看看。” 两人敲开她的门,发现她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连忙走过去喊,赵慧娟抬起头来已是满脸的泪痕。 “我的慧娟啊,你这是怎么了?”于爱华心疼坏了,连忙将人搂住。 赵东方也安慰道:“是考试不理想吗,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就是。” “爸,妈,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不适合学习?我根本就不是天才对吗?” 赵慧娟是家里的独生女,两人爱得跟什么似的,哪里见过女儿用这种惊惶茫然的的语气说话。 于爱华第一个不同意:“谁说的!我女儿就是天才,不是天才的话你能次次考第一?” 这是她最骄傲的事,丈夫是县长,女儿从来都是班上的第一名,没有儿子又怎么样,她依旧笑傲所有人! “我已经不是第一了……”赵慧娟喃喃,“我以前考第一,是因为我花的时间多,并不是因为我聪明对不对?” “慧娟,到底咋了?这次谁考了第一?”女儿为学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们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这段时间,早上起得特别早,晚上很晚才睡。以前也不是没考过试,谁知道这次就变成这样了。 赵东方正要安慰两句,就听外面有人找赵县长。 “我出去一下,你跟娟子好好说说。” “慧娟,妈没骗你,全县就一所高中,你还能次次考第一,你当然是最聪明的姑娘。”她又道,“你想想,咱们家来往那么多叔叔阿姨,还有我们的亲戚朋友,哪个不说你是天才?” “不,不。”她含着泪摇头,“他们是因为爸爸的身份而恭维我,我根本就不是天才,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我不是普通人,其实我是差生对不对……” 她终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靠天分,而是比常人付出了十二万分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个成绩,怎么就在别人的恭维中认不清自己了呢? 如果她也和其他人一样学习,她会不会连中等都不是?赵慧娟心态大崩,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慧娟!”于爱华见不得女儿这幅模样,“这次你不是说考试改了很难吗?大家肯定都没有适应过来。你放心,别人就算考第一那只是暂时的,只有你才是长久的。下次、以后,咱慧娟都是第一!” 她还以为是班上的二三名借着这次考试改革走运考了第一。 “没有下次,也没有以后……” 赵慧娟心里忽然有了这样清晰的念头,这次只是个开始。 分数越往上越难提升,而她们整整相差一百分!这分数仿佛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因为差得太远,甚至让她连追赶的念头都生不出来。 * 苏葵当然不知道这晚上会有多少人因为她睡不着觉。她只觉得后桌人很奇怪,一直心虚躲着她的眼神。 当然同桌更奇怪,今天一大早她按照平时的时间来学校背书,却发现同桌赵慧娟早就来了。这时候天还很冷,她在窗边站着,一边看书一边搓着手,看样子来了很久了。 课堂上,老师把卷子讲了之后,她竟然拿出笔,把卷子抄了好几遍。苏葵学习的时候她在抄,苏葵休息的时候她也在抄。 看她眼下青黑,不时垂下头犯困,又拿笔尖把自己戳醒,苏葵关心了一句:“你还好吗?” “嗯,我很好。”说完她又继续抄卷子,看样子甚至在小声背,她要把试卷背下来? 苏葵想说什么,又不好打扰她。 下午放学后,苏葵以学生的身份留在了会议室内,当然说是会议室,其实也就一个大桌自,几位老师围着坐。 “苏葵同学,来坐这里。”陈校长让苏葵坐他旁边,苏葵看了看,几位老师都和蔼地看着她,这才道谢坐下。 “不用紧张……”陈校长想起之前,赶紧闭了嘴,苏葵根本不知道紧张怎么写。 陈校长省了所有的开场白,直接让各位老师说说对这次高考模拟的得失分析。 几位老师说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这次考试是成功的,有代表性的,提前发现了学生们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接下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陈校长不住点头,模拟考简直处处都是优点,听得出老师们也十分满意。 等各位老师说完,他看向苏葵,笑道:“下面,我们请苏葵同学来发言,毕竟她可是这次模拟考最大的‘功臣’!” 其余老师也看着她笑,鼓励她发言。 苏葵首先站起来:“谢谢各位老师的肯定,然而我只是提出建议,所有事情都是老师们费心做成的,我实在不敢居功。” “不过我对高考模拟确实有一点想法。”她拿出一个笔记本来,“我对如何应对高考有以下三点看法,如果有说得不对的,请各位老师指正。” 其实陈校长只是想请她简单说两句,大家再一起夸夸她,问问她是怎么学习的,没想到她真的准备了,还拿出了充足的架势。 看她这样郑重,陈校长和几位老师都不由得坐正了,听她到底要说什么。 “第一点,是关于模拟考的问题。”苏葵侃侃而谈,仿佛成竹在胸。 “诚如各位老师所说,这里模拟考很成功,但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几人没有打断她,苏葵继续道,“既然叫做高考模拟,就要和高考程序完全相同,但大家也知道,我们还没有做到和高考一样。” “哪里不一样?”陈校长问,他们这次已经十分严格,参照高考的标准来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首先是时间,高考第一科七点二十开考,要求七点钟必须到达考场。那二十分钟的时间要宣读考场纪律。” 陈校长老脸一红,这事儿是他取消了这个项目,让学生来了直接考试。 “其次是考场的纪律,监考老师应该前后一个,外面有两个巡考,考试期间,老师应该仔细监考,不和学生交流。” 小王老师脸红了,他忍不住看苏葵做题去了,几个巡考的老师也忍不住进去看他们过。 苏葵当然不是为了揭他们的短,她话音一转:“当然我知道,各位老师都是尽心负责的,毕竟这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发现问题,我们才好下次改正。” “还有下次?”陈校长问。 “当然有。”苏葵道,“一模只是开始,下面我们还有二模三模,一直要持续到高考之前。在此期间,绝对不能有任何松懈。我下面谈的第二点就是关于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二模。” 几个老师都愣住了,他们还在讨论这一次,苏葵就已经把下一次都考虑好了? 苏葵向来是谋定而后动,如果说别人是走一步看一步,苏葵就是还没走,后面的路都已经计划好了。 “你说。”陈校长打起了精神。 苏葵微微颔首:“下一次的二模,我有个打算,能不能和周围几个县城的高中来一次联考。” “联考?”又是一个陈校长不明白的东西,这时候除了考大学,大家都是各学各的,各排各的。 “我想过了,闭门造车是不可以的,县城里就只有我们一所高中,除了班上的同学,大家都没有其他的参照。而高考我们却要与其他地方的同学一起竞争考大学。所以举行联考,提前适应这种竞争是很有必要的。” 陈校长陷入了思索。 “校长,我觉得苏葵说得很有道理。”第一个附和她的是小王老师,他是年轻人,思想也更加活跃,一听苏葵这提议眼睛就亮了。 “确实是个好主意。” “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免得这群孩子一天天的不知道紧张,也让他们知道人外有人!” 陈校长当然也心动了,只不过他还有别的考虑:“这主意当然好,但咱们学校的水平也不知道怎么样,万一要是没考过别人,打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怎么办?” “校长,就像苏葵同学说的那样,高考不是咱们一个班在考,不是班上考第一高考就是第一,咱们是跟所有人竞争啊!”林老师道,“不早点让他们明白,还指望上考场才看清自己吗?” 见所有老师都同意,陈校长也将手一拍:“好,过两天我亲自去找其他学校的校长谈。” 他郑重道:“苏葵同学的建议非常好,但既然要联考,那咱们就不能输给其他学校!” 关乎学校和自身的面子,几位老师纷纷附和。 陈校长于是对苏葵说:“能不能跟老师们说一说,你是怎么把成绩提上去的,老师们也想让班上的同学跟你学学。”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苏葵淡淡笑道,“就是来说一说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成绩,面对高考。” “好!这第三点非常好!”陈校长夸完,追问,“什么方法?” 说实在,他真的很好奇。 “对啊,你是怎么把文章写那么好的?看了什么书?” “你的英语是怎么学的,是单词都背了吗?做题怎么做到又快又好的?” “字是怎么练出来的,我记得你以前写的字好像还没这么好……” “……” 几位老师也闻风而动,他们想知道很久了,什么方法能让人进步这么快? “不如这样吧,校长。”没想到老师们会这样好奇,苏葵提议,“既然是讲学习经验,我就在班里开一个学习座谈会,给大家讲讲接下来怎么更好地学习。” “老师们也可以过来听一听,如果我有说得不对的……” “不,你没有不对的!”林老师和小王老师一起打断她。 开玩笑,就是让他们来,也拿不出什么学习方法能让人成绩变得这么强啊! 苏葵,太谦虚了! 又勤奋又努力,为老师分忧解难,为同学们无私奉献,上哪去找这样的好孩子啊,他们以前真是错过她太多了! * 幸亏苏葵走得早,没听见几位老师的感叹,否则一定被尬死。 第二天,陈校长喊上苏葵,带上她的成绩单,一路走到家具厂,将苏葵的成绩单甚至试卷都直接拍在张厂长桌上。 “怎么样,我说的,苏葵同学考京大绝对没问题!”陈校长带着得意,完全忘了当初他说的“应该能吧”几个字。 张厂长问:“这和高考一样吗?” “当然!这就是去年的高考试卷!”陈校长这会儿气势十足,“不是我说,就苏葵这成绩,现在就能上京大!这还是第一次考试,我们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高考她还能考得更高。” 张厂长听了也是喜笑颜开,要真是这样,这笔生意就做对了。 他一挥手:“你们教室里不是还没换桌椅吗,我一起给你们送套新的!” 光是考场的桌椅怎么够,平时他们学习用的桌子也是大头啊。也好让这些桌子沾沾才气,到时候拿出来重新卖,多的是人抢破了头要。 尤其是苏葵坐的桌椅,那才是最有价值的,要真考上了,那就是“状元桌”啊!他寻思着,自己可不能卖,得拿回来收藏才对。 “那敢情好,就麻烦您了。”苏葵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对他们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我看过两天有空,让厂子里的工人给你们搬去。” 惦记着苏葵那张桌子,张厂长跟工人说好后,又单独叮嘱几个人:“你们到时候看好了,哪一张是苏葵的桌子,把她的旧桌子给我搬回来,新桌子记住是哪一张,以后搬回来可不能忘了。” “苏葵?哪个苏葵?”一个工人发出惊讶的声音。 张厂长没在意:“我正要说,就是咱县里那个高中,高三那个班的苏葵,苏家村的苏,葵花的葵,到时候问清楚别记错了,给我把桌子搬、先搬到厂里来放着。” “县里读高三的苏葵?你是说她考试考了第一,将来能考上京大,所以给他们送桌椅?” 声音听着更惊讶了。 “那是当然。”虽然说过一遍,张厂长说起来还是很感叹,“这有文化就是好,人家给报纸上写一篇文章,抵得上好些人一个月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