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诱之 第160节
书迷正在阅读:前妻才是真豪门、锦衣良缘、我靠内卷炸了师妹的鱼塘、离婚吧!我不想在七零当炮灰女配、星星茶泡饭、限定浪漫、全世界大佬都在等我觉醒、梁临好烦、桂花藕粉【先婚后爱1v1】、苍狼 狐狸 猫咪(1v3)
而原本一直没出声的纪律委员,忽然某一刻开口: “教育局之前发布过通告,让全市中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尽早回家,不要在校外逗留,你们还记得吗?” “对啊,怎么了?” 周娅同桌接话:“学校也转发了通知,还让我们每个人拿回家给家长看,要签名上交。” 这一提起,众人显然也有印象。 据说,这是因为市内最近发生了一起绑架案,具体案件涉及的是哪个学校、哪个学生,没有公开。 纪律委员点点头,“那起绑架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学校。” 言简意赅。 却不亚于炸出惊涛骇浪! 闻言,所有人当场愣住。 这就好比听到一则枪杀案,发生在国外,和在自家楼下的小区超市,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一群人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国际学校内,除外籍人士的子女外,本地学生大多出身中产家庭,他们父母作为知名律师、企业高管、银行家等的社会精英人士,年收入至少百万以上,否则无法为子女支付高昂学费。 正因为家境优渥,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比,他们是最容易被歹匪盯上的“肥羊”,时常被父母教育不能轻信陌生人。 而这样的事情,竟然就发生在身边!他们不由胆战心惊,连忙追问:“是谁,谁被绑架了?” “什么时候的事?” “我都不知道!” “老师都没告诉我们。” 个个在催促:“快点说啊!” 纪委眼神指了下,讲台边上的空位。 “就她。” “……” 同学们惊疑不定。 诧异到极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好半天,有人喃喃道:“真的假的?” 他们难以置信。 纪委被质疑,不耐烦地啧了声,“骗你们干嘛。我爸是开律师事务所的,这起案件受人委托,起诉涉案团伙至少二十年有期徒刑。他跟合伙人最近都在忙着处理这起官司,一个多星期没回家,这是我妈告诉我的。” 只不过她妈当时严厉警告,案件涉密不准对外声张,她却忘了这茬。 作者有话说: 第105章 、剑与花5 这场绑架勒索案,在半天内解救出人质,影响范围有限,为了保护受害学生的身份,从警方到教育局,都没有对此大肆宣张。 校方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恐慌,只以书面形式提醒,放学后及时将孩子接回家中,不要在校内或校外长时间逗留,并未公开是本校学生遇害。 老师们也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发现六点之后仍留在校内的学生,以电话或短信提醒家长接走。 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在成年人眼中,需要被呵护的温室花朵们,并没有那么纯洁而无害。 十几岁的少年人们背地口口相传,已然知晓。 当时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流行手机是iphone6系列,微信、q.q群内普遍活跃,随便推个名片,组个群聊,人传人,相熟、不熟的聊上两句,八卦秘密能迅速拉近同龄人间的距离。 眨眼间,消息从班级蔓延到年级,甚至是整所学校。 逢人开口第一句便是: “哎,你知不知道最近校内发生的那件事?” “哪件?” “就初中部的那个。” “?” “什么啊?” “天呐,不是吧——” 对方表示惊讶:“这么大的事你没听过?!” 友人瞬间被提起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 “快说,别吊我胃口!” “……” 同样的对话形式和内容,在无数人的手机里重复。 学生群体间,一经泄露,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和朋友交换消息,几番流转,在短短两天内,他们都得知教育局颁布最新公告中,那个绑架案中的受害者,便是本校初二5班的女生。 从姓名、长相、年龄、成绩、家庭……被悉数挖了个干干净净。 传到后面,性质已经变味了。 从最初发现危险竟在身边的担忧、后怕,慢慢转移成挖掘秘辛的兴奋。 人人争先恐后,分享自己攫取到的信息。 最后,成了一种隐秘、诡癖的狂欢。 他们将猎奇的兴趣,建立在受害者的痛苦上,津津乐道,将其作为谈资—— “不是吧?还有这种事。” “我真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学校??太离谱了!” “那女的真惨。” “可不是嘛,过了一晚上才被救出来,换我吓都要吓死了,还能跟个没事人一样上学?” “听她们班上的人说,这女生请了整整一个月的假。” “好可怜。” “人没事吧?” “哪里没事,弄了浑身的伤,到现在还没好全呢。” 从说话内容上看,倒像是同班的人。 围观者倒吸凉气。 “这么惨?” “严不严重啊。” “还好,都是些小伤,就是结痂后看着挺吓人。” “……” 没隔多久,很快有人提供新讯息:“上月我玩滑板摔骨折,到医院打石膏住了一星期,在医院的住院部看到她了。” 如此巧合的偶遇,引得众人纷纷追问细节。 “记得她身边当时围着好几个人,有护士、医生,还有个挺年轻的,看着像家属。” “我去之前她就在医院里,等办出院手续那天人还没走,医院一直在给她做检查,好像是因为做了什么手术,担心有后遗症。” 住院、手术、检查,失踪遇害,伤痕累累……总总因素加在一起,不得不叫人深思。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她那天晚上被人——” “啊!” “不会吧?” “应该不至于。” 那人好像也意识到自己猜测过于大胆,连忙补了句:“我就随口一猜。” “你们当我没说。” “这……” 以退为进,反而更加有煽动效果。 女孩们隐隐都有这个揣测,未尝不这么想,一旦经他人之口说出来,更能理所应当地质疑或接受—— “好像……也不是没道理。” “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她们附和几句,起初只是有个猜测的轮廓,但后面,越分析越觉得可信。 一个十四岁的漂亮女生,在雨夜被绑架失踪,直到第二天才解救出来,之后一直住在医院。 体育课上□□有血迹,又不是生理期,人到医务室后,班主任二话不说,赶紧过去察看,又急忙送回家中。 …… 所有细节加起来,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话题歪了几句,总有那么几个人,故意充当理中客。 “哎呀,你们这么背后说人坏话不好。” “我们哪里说坏话了?” 有人立即反驳:“上面提到的哪个不是事实?” “她请了一个月的假,一直在住院,什么病要住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