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正德大帝在线阅读 - 第248章 大规模基建时代开始

第248章 大规模基建时代开始

    王守仁见此不由得摇了摇头:“又是一个不愿意自杀的,带下去吧。”

    于是。

    这许瓒便被带了下去,同其他跟随宁王造反的士绅一样,既不愿意被慷慨赴死又不做不到自杀了断。

    因而,也就只能等着朝廷司法机关即刑部对他们进行按律处置。

    朱厚照虽然立了宪法大纲,但并没有对大明之前的皇帝留下的法令做出更改。

    毋庸置疑,对于这种谋反大罪,按律处置会比按人意志处置更严酷。

    何况,现在京城的文武官员都因为皇帝朱厚照要搞什么基建投资而捆绑了在一起,大都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陛下的坚定拥护者,自然对于这些挑战皇帝权威的叛党不会轻易饶恕。

    负责对宁王之乱党审判定罪的孙燧在抵达南京后没多久,宁王和跟随宁王造反的叛党所有牵连人员皆被押来了南京,等待被审判定罪。

    另外,江西和南直隶、湖广三地巡抚与按察使、知府官,和南京三法司体系的官员皆被孙燧召集到了南京,开了一场关于依律治国的大明司法会议。

    在会上,孙燧痛斥了宁王的反叛之事是多么的罪恶滔天,同时又高度赞扬了大明皇帝陛下朱厚照的丰功伟绩,并要求在场的官员都要对皇帝陛下朱厚照保持崇高的敬意与绝对的忠诚。

    “依儒家理学之论,陛下乃是君父,君父最忧之事乃是天下子民之温饱富足,吾等皆为陛下牧守之官,如同君父之子,理应为君父分忧,造福百姓,故不应企图搞乱天下,祸害社稷,使天下百姓罹于战火,而应多干实事,铺路架桥,兴水利浚河道,开百工之作坊!”

    “即便不依儒家之理论,从圣学论,大明由大明民众构成,大明子民是大明这个国家的真正所有者,大明子民如今皆承认以当今大明正德皇帝为国家之君王,吾等既为君王之臣,就更得有符合当下大明之正确意识,效忠吾等之君王!造福吾等之民众……”

    孙燧虽然只是来南京负责对宁王一党审问定罪的,但事实上却仿佛变成了皇帝朱厚照的忠实拥护者,一个劲地给南方的官绅灌输着忠君爱民的思想,也不管这些南方官绅听得进去还是听不进去,还顺带表达了一下自己希望南方地方官员多多搞基础建设的意思。

    一些对中央朝廷对南方控制太严的行为而不满的南方官绅都不明白,为什么连也是南方士绅出身的孙燧现在也变成了皇帝陛下的忠实拥护者,要让地方官府代替乡绅在地方进行基础建设活动。

    只有孙燧自己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依旧只是为了让自己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只是现在的他,可以用更加光鲜的理由而已。

    李士实、刘养正、王纶、裴新、许瓒等跟随宁王反叛的官员皆被孙燧判处了凌迟之刑,其家产自然也被抄没,家眷则大多数判为终身到十年不等的徒刑,为将来帝国于地方搞基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而宁王这个要犯则自然是刑罚最重的,被千刀万剐。

    但真正明白的人都知道,宁王虽然可恶,真正可恶的是忽悠宁王造反的那些文人们,硬是把人家忽悠得自以为可轻松夺得天下一样,结果害得人家不得不为违背整个天下人的利益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宁王的叛乱被平定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疯狂搞建设的时代。

    宁王积攒多年的资本最终流入到了朝廷和官府手中,使得皇帝朱厚照和他的大明帝国在靠组建基建局筹集到大量资本后,又增加了一笔丰厚的资本。

    再加上,之前在满剌加建立殖民地——海城后获得大量收入,使得大明朝廷因此有了充足的财力进行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建设。

    毕竟,帝国有了许多资本后,是不能一直存着的,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粮食布匹,这些充当货币的事物不花出去就永远不能体现他作为货币的价值。

    正因为此。

    帝国得将这些资本发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财产,从而提高国民富裕程度,即将国家富裕转变国民富裕。

    但是,大明还没发达到可以按需分配的地步。

    所以,国家的资本自然是不能直接发给老百姓的,得需要通过公共基础建设的方式发给付出劳动的百姓,这样才能起到奖励勤劳者的积极作用,并为这个国家增加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农业抗灾等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程度。

    所以,在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都在不停花钱的情况下,一条条官路修建工程开始启动,一座座桥梁建设工程也开始提上日常,一道道河流湖泊也开始由官府主动疏浚修堤。

    搞这些工程的钱自然不是问题的,朱厚照给了这些地方自留税赋,有钱的自然可以将地方公款拿来投资,没钱的可以向大明国有的世界投资银行进行借贷。

    技术也不难,水泥混凝土在大明已有数年的研制历史,在大同官路修建之后,于道路建设利用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有一整套的经验,而涉及桥梁建设所需钢筋也不难,大明的国营铁厂已有数十座铁厂已开始进行平炉炼钢法。

    除此之外,朱厚照早在之前就成立了大明科学院、大明工程院和大明帝国图书馆。

    对于科学这个词汇,现在的大明朝士民对此已经不陌生,且还主动理解为百科之学。

    大明科学院虽然现在依旧还在草创期,除了每年由皇家与户部拨给科学院一部不小的银款外,整个科学院还没有太多的人才,但有京师大学培养的一些进士举人在和从全国征召的一些于算术、物理、炼药、中医等方面有一定水准的人为基础,还是能选出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充任院士。

    除此之外,大明工程院更是集结了一批能工巧匠,是由之前的军器局研发所改组而成,其中,不少能工巧匠已经在大明的军械制造与钢铁冶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有些人已经已不再是文盲,掌握了精密的数字运算与物理测距能力。

    自然,一些复杂的桥梁建设与道路建设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只是在黄河和长江上修建大桥对于大明而言还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

    总的而言,大明自正德十年开始掀起的全国范围的基建风潮为大明未来的商品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毕竟这是古往今来中,首次由朝廷官府大规模搞公共基础建设,而不再是靠一两个清廉的官员与开明的士绅在某一段时间心血来潮搞了一次公共基础建设,比如历史上的什么苏公堤、刘公堤之类的。

    由中央朝廷出面,自然避免了很多公共基础建设带来的传统问题,比如避免因为地方官府因为财力不足而征召百姓服徭役甚至强行要求百姓服役的问题。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直接下诏进行行政干预,禁止因为公共建设对让百姓服役。

    使得百姓不会因为大规模公共基础建设而耽误农时,甚至被官吏压迫。

    对于违抗朝廷意志,依旧要求百姓服役者,朱厚照也没客气,官吏直接罢职流放到辽东或台湾等地。

    当然,也因为大明朝廷有了充足的资本,对于一些公共基础建设需要百姓搬迁移民而因为大明百姓素来安土重迁的问题也便于解决。

    因为大明朝廷可以直接用钱来砸,而不用强制逼迫百姓,一百两的安家费不够就两百两。

    当然,民众有民众的狡猾之处,官府对其过于客气了,也会让百姓忘记了统治者暴力残酷的一面,而开始坐地喊价起来,甚至官府出五百两乃至一千两都不肯搬。

    官府也只能换地方修建,而和官府抬价的百姓自然也就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候比较强硬的地方官府也会采取强制措施,但往往又会激起民变。

    但最终,百姓们也尝到了教训,官府也知道了分寸,官府不敢低价赔偿百姓搬迁后的土地损失与财产损失,而百姓也不敢要求过高的赔偿金。

    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建设自然是需要底层的庶民来完成的,毕竟士绅官员们是不会干这种苦力活的,而因为朝廷有钱又因为害怕压榨百姓太狠而出现民变故用比较高的工薪雇佣民众,使得大量大明的壮劳力投入到了公共基础建设中。

    百姓们的收入也因此得到大量增加,而不再只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甚至这样也使得许多百姓越来越主动成为农民工或者直接成为城市工人。

    因为百姓们已经发现靠单纯的种田已经不能获得足够的额外收入,而在工地上只需搅拌一下水泥或者背几块砖石,就能挣到真金白银。

    所以,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变成了农民工。

    而土地荒芜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帝国已经取缔了路引制度,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大量人口往大中城市与富庶地区迁徙,直接导致许多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绅集团利益更加受损。

    这里面,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地方上最大的地主即明朝那些藩王宗亲们。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些什么都不敢只能靠地租生活的藩王宗亲们收入是急剧下降。

    当然,对整个大明帝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就是农业收入减少,直接表现在各地的缴纳的税粮急剧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帝国出现了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