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农夫山泉有点田在线阅读 - 第24页

第24页

    最后还是觉得一般的棉布和纱罗最为合适,价格也算适中,连上里衣一套做工细致,面料柔和的大人成衣,大概就是一二两银子,小孩的减半,只要几百文钱。黎花枝算了算身上的银子,卖掉干货的钱都有两个银锭子,足足十两,就是家里每人两套衣服都还有剩。

    于是,也不犹豫,拿出一早就用绳节量好的尺寸,指着一套藏青色棉纱,一套白底青纱的成年男子的成衣,道:“掌柜的,我就要那两套,这是我家相公的尺寸,你看看合适不,不合身就帮我改改,另外,那边的两套小孩的我也要了,这是我儿子的尺寸。”

    布庄的掌柜接过黎花枝递上的绳节,并不着急修改衣服,而是堆起了一脸的笑容,朝着她拱了拱手,道:“夫人,果然是好眼光,您选的这套白底青纱,可算是佳品,这外面的纱衣可是单罗纱的,这一套就是二两银子,加上孩子的一共是四两银子,您看……”

    掌柜的意思,黎花枝那里不懂,还不是怕她拿不出钱。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若是帮她把衣服改了,她又付不出钱,搁谁谁也不放心。

    黎花枝也不在意,脸上笑容不减。掏出那个妖孽男给她的钱袋,在手里掂了掂,却不急着给,在店里又转了一圈,指着一套素色的衣裙,开口:“这套衣裙又是什么价格?若是太贵我可就买不起了。”

    “夫人,您这是哪的话,这套软烟罗的衣裙最能称人,您穿上之后肯定犹如清风拂柳,飘然欲仙,这价格也不贵不过二两银子,看您如此照顾小店,我再给您打个折扣,算您一两五,要不您先试试?”

    “不着急!不过掌柜的,我在你这一次就买了这么多东西,光是这点折扣可不行的,你还得送我六双鞋子,两双孩子的,大人的男女各两双,我也不坑你,就这种素色棉布的就好。”

    布庄的掌柜一脸为难的看着黎花枝手上的鞋子,虽然都是棉布面料的,可上面的绣花却是绣庄里最好的绣娘精绣出来的,一双小孩的都要一百文钱,大人的,一双最少也要一百五十文,象黎花枝手中那种女子精绣的绣鞋,一双两百文都不止。

    一下子送这么多,简直就是在挖他的rou。

    “夫人,你这一下就等于让我送了一两银子,您看,我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赚得都是几个手工钱,也不容易,要不六双鞋子我也不多算,您给个五百文,以后常来照顾生意。”掌柜的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讪讪的开口。

    “既然掌柜的不愿意,那我只好到别家了,刚才那家店的老板可不是这么说的。”

    说罢,黎花枝没有丝毫的留念,放下手里的绣鞋,趁布庄掌柜闪神的瞬间,拿回他手中的绳节,作势要走。

    这年头做个生意也不容易,难得遇到一个客人能一次性买这么多的成衣,还是五六两银子的买卖,对他这么一个普通的布庄来说,也差不多就是半个月的营业额了,黎花枝这笔生意算得上是笔大单。

    眼见黎花枝前脚已经踏出了店门,舍不得丢掉生意的掌柜心急不已,急忙叫住她:“这位夫人,别急着走,要不您先试试衣服,价格咱们好商量。”

    布庄的衣服黎花枝是真心喜欢,之前她也去其他布庄逛过,衣服的价格都相差不大,不过因为这时代的人大都是自己买布回家缝制,所以其他店里的成衣并不多,做工款式也不如这里的精细。

    所以,黎花枝倒也没有拿大,听到掌柜的招呼她回去,也就顺势留了下来。不过面上却没有之前的笑容,淡淡的看着掌柜的,说:“衣服就不急着试了,还是那个价,五套衣服六双鞋,一共五两五,你要觉得行,就帮我改好,我一会儿过来拿。”

    “算我吃点亏,亏本卖您,不过您以后可得多照顾小店的生意。”

    掌柜的见黎花枝一脸的坚决,心知这价格是涨不上去了,只好当作薄利多销,忍痛答应了。

    黎花枝达成所愿,喜滋滋的试着那件软烟罗的衣裙,倒是合身,像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不过想到一会儿还要去买米粮,调料,穿着这件衣服,又背着个背篓,挂破了就太可惜了,于是,还是进了里间的小屋将衣服换了回来。

    换好衣服,一出来,就看见掌柜的来不及收回的一脸rou疼的表情,黎花枝觉得颇为好笑,其实,老板并不吃亏,她买的这些衣服用的虽然都算是中上层的面料,可是人工成本最多也不过三两银子。

    再加上小孩子的衣服用料少,有些都是做大人的衣物时用剩下的边角料,成本说不定更少,布庄的老板至少赚了她一半的钱。

    “掌柜的,我还有东西要买,衣服就先放在你这,我一会儿再回来取。”

    “没问题,贵公子的衣服不需要修改,大人的衣服尺寸也没有太大的改动,等下您回来应该就已经改好了,不过按照小店的规矩,您得先付点定金。”

    “呶,这是五两银子,算是我先付的定金。”

    黎花枝爽快的给了一个足足五两的银锭子,也不怕他贪墨,毕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这么大一家店还在这呢。

    付完定金,黎花枝问了掌柜的知道这附近有家杂货店,于是,也不耽搁,背着背篓就出了店门。

    一路上,黎花枝盘算着家里需要购置的东西,想着酿酒需要大量的米粮,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陶罐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自己一个人搬回去肯定不太现实,便到倒卖牲口的地方,咬着牙又花了三两银子买了一辆旧驴车,这才架着驴车去了杂货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