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扛着猪从山里出来了在线阅读 - 第130页

第130页

    等到他说完之后,狗蛋儿便告辞出门离去,赵之垣对他的选择也是不置可否,这本就在他的预料之内,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大事?能够等上几日,何必要受那杖责之刑,实在没这个必要。

    他就知道这孩子是怕了,所以也不再管他,如往常一样,接着听案子就是。

    京兆府衙门审案的公堂之上,装饰并不富丽堂皇,颜色多用灰调,两排捕快执仗而立,倒显得有些肃穆、令人不寒而栗。

    今日所审之案乃是一桩盗窃案,而堂上的京兆府尹大人正决断时,只听从外头传来“咚咚咚”的声音。

    有些熟悉这衙门流程的自然知道什么情况,但更多的人不过是来瞧瞧热闹,尚且不知是何事,只知道因为这鼓声,案情审理突然终止。

    公堂外头观案的众人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

    “这外头的鼓是谁敲的?”

    “等会儿就知道了,我可听说了,不管是何种原因,击鼓便要被杖责,又有好戏看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不怪官府……”

    “的确!”

    不管旁人怎么议论,打从听到这鼓声响起的那一刻,赵之垣的心间也随着这股声波动起来,心道:那小子不会真跑去敲鸣冤鼓了吧?

    他也就是说说,谁能想到这小子真去啊!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古人诚不欺我!

    衙门处的人每日都是听着这鼓才开始上公堂,自然分得清这是鸣冤鼓被敲响的声音,但这鼓也只是在早或是晚才会敲响,若是其他时间……

    那便是有人想要不按衙门规定来投案了。

    审案的进程无端被打断,京兆府尹大人自然没什么好脸色,当即派了两个衙役出门瞧瞧是个什么情形,顺便也把那击鼓的人带上来,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不按规定来投案皆是要受到杖责。

    京兆府尹大人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定要给这人一个教训。

    公堂上的案情已然暂停,就等着那两个衙役回来,结果那两人回来时,直接带了个几岁的孩子,瞬间惊住了在场的众人。

    看着狗蛋儿这个头,众人心道:不会是这小子故意敲着玩儿的吧!

    这种事情还是头一遭。

    不仅是围观的人群就连京兆府尹大人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打吧,这毕竟是个孩子,说出去总归不好听……

    若是不打,万一以后孩子们都像他这般行事,那公堂之上岂不是乱了套了?

    也是难!

    好在衙门处的师爷是个脑子活泛的,见大人遇着这情况还有些为难,便凑到他耳边小声建议道:“孩子若是打不了可以让他父母代为受罚。”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不听话扰乱公堂,自然也得他父母前来受罚,甭管是谁也挑不出毛病。

    打定好了等会儿就这么说,只见京兆府尹大人猛地一拍惊堂木,厉目喝道:“堂下何人。”

    狗蛋儿虽是出身北凉王府,但并非世子,身上也无功名,自然要下跪行礼,这一点孟夫子从前教过他。

    只见他行过了礼才道:“启禀大人,草民狗蛋儿,有案情要报,今日惊扰公堂,深感歉意,愿意认罚。”

    上公堂之前,这番说辞他早已想好,所以此时回答起来也是滴水不漏,条理清晰,既说明了自己今日的由来,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场的众人原先只当他是出于玩闹之心才会敲响鸣冤鼓,听他这么说,竟是来投案的,倒是叫他们出乎意料。

    不光围观的众人,就连京兆府尹大人也深觉意外,他原先只是想着问清楚是谁便叫他父母过来,如今虽时与他想的不同,但不管是何种原因,杖责均不可免。

    “你既是来投案的,理当按照衙门流程,先递了状纸再等候开审,如今无视衙门规定,击鸣冤鼓扰乱公堂,需先受十丈刑,你可认。”

    “回大人,理当如此,草民认。”

    自敲响那鸣冤鼓时狗蛋就已做好了受杖责的准备,此时听大人说起,回了话后直接宽了上衣,朝着站着的两排衙役旁的板子上趴了上去,等待杖责。

    众人对他这熟门熟路的做派皆是一愣,就连府尹大人亦是如此,这都是赵之垣提前就与他说过的,详尽无比。

    不管旁人是怎么想的,狗蛋儿却是十分感激,心道:他可真是个好人!

    但这还不算完,只见狗蛋儿趴好之后,又抬起头来看着府尹大人,面色如常的道:“大人,草民已做好丈刑的准备,还请开始吧!”

    他这波cao作直接给府尹大人以及那两排衙役都整的一脸懵,若是旁人也便罢了,他们兴许还能夸一句识时务,偏偏这是个孩子,怎么下手?

    今日若是真打了,传出去不得叫人笑话?

    府尹大人心中苦笑:他娘的,这小子不按常理出牌。

    公堂之上安静如鸡,顿了许久,府尹大人到底还是没按着狗蛋儿所说的叫人杖责,只管让他传唤自己父母上堂。

    但说到父母,却叫狗蛋儿心头一痛,只见他一脸沉痛地回道:“草民今日击鸣冤鼓便是为着我娘的事情,我娘已经走了……怕是来不了。”

    府尹大人听他这么说,已经脑补了一场大戏,自觉触及到这孩子的伤心事,却也不得不按着法理来行事,终究还是叹了口气:“你娘既然不在了,那就叫你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