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424节
书迷正在阅读:侯门嫡女、你不要凶我呀、猎家小娘子、重生之代罪的大小姐、快穿大佬的导演路、穿越之老板成厨娘、跟渣男的死对头he了[重生]、风水大佬穿成豪门假少爷后、我总能成为白月光[快穿]、穿越之皇室纨绔
范十一笑道:“他平日是个货郎,走街串巷,也经常在长安周边村落,每个月也要来一次庄子。” 范丰的母亲就住在日月潭,以货郎的身份每月来一次,显然是来探望母亲的。 “嗯。”李善笑了笑,“暂且还是住在长安吧……换个营生,回头会有人交代你的。” “是。” “暂且停手。”李善补充道:“若有要事,范十一如不在,可径直寻曲四郎。” “是。” 看着范十一引范丰出去,李善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渐渐陷入了沉思,在他的脑海中,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渐渐露出踪迹,但有一点是他想不通的。 对于赵元楷这个人,虽然有不少人用鄙夷的口吻提及,但李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什么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谁不想往上爬? 为了往上爬,不要脸的人难道就少了? 不说李德武这个例子还摆在眼前呢,即使是李善本人,前世不也是一次一次拼命的往上爬吗? 李善对赵元楷这个人感同身受,当他知道此人因为名声不好,太子、秦王两边都不接纳之后,甚至他都有心思用这个人了……不涉夺嫡,名声败坏,但能做事就行。 但是就在履新之前,听崔信提及,赵元楷主责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之后,李善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些什么,有了些影影绰绰的猜测。 这只是直觉,并没有任何证据,但李善在第一日赴任的时候有过些许试探,提及有意巡视关内粮仓……没想到赵元楷真的有所动作,至少他在条件反射下表达出了对李善的抵触情绪。 李善立即察觉到了异样。 赵元楷为什么名声败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人为了往上爬不惜媚上,为什么要攀附东宫或者秦王,无非是为了攀上一条大腿。 如今东宫、秦王府都不接纳,对于赵元楷来说,列入宗室,册封郡王,名扬天下,还得圣人信重,有平阳公主撑腰的邯郸郡王李善,难道不是一条摆在他面前的大腿吗? 这样的大腿你都不想要? 不仅不想要,还如此排斥……这不是赵元楷的性子,除非他有难言之隐。 什么难言之隐呢? 要么赵元楷有更好的选择……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东宫、秦王府都不肯要,难道他还能入李渊的眼? 要么,赵元楷已经做出了其他选择。 李善目光幽幽,盯着正在跳动的烛火,这十来天内,自己拒绝了三波为赵元楷说清的,还好崔信、李乾佑没有被说动,不然自己还真有些被动。 就在两日前,赵元楷也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居然请动了当年和李善在山东一战并肩的河东柳氏的柳濬。 李善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柳濬的说清,毕竟当年是他救了柳濬,而不是柳濬救了他,但李善也暗自恼怒,才会第二天就在司农寺放出风声,三日之后启程,巡视关内粮仓。 在这种情况下,赵元楷请出了荣九思。 而且还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偷偷摸摸的半夜去找荣九思。 荣九思在长安有些名望,但各个方面都并不冒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一点,他是齐王李元吉的心腹幕僚。 李善拿起杯子喝了几口水,心想自己当时的直觉是对的,赵元楷没能得到李建成、李世民的接纳,所以在万般无奈或者其他因素的推动下,最终选择了李元吉。 这次自己将赵元楷逼到死角,对方才最终联络了荣九思……或者是齐王李元吉安排荣九思出面的。 赵元楷是李元吉的人,这件事不算什么,李元吉身为李渊的嫡子,开府建牙,虽然领军能力以及品行受人诟病,但不得不承认,他也是有继承皇位的可能的。 李世民如果能击败李建成,得李渊的许可而入主东宫,凭借的绝不应该是战功,所以在资格上,李元吉并不比李世民逊色。 但在一位穿越者眼中,这不是一件小事……史书记载,在抗衡秦王的时候,太子李建成曾经向齐王李元吉许诺,立其为皇太弟。 有时候史书不比野史的可信度更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元吉一定有夺嫡之心。 李善联想到那么多,那么多……自然是有由头的。 当日听崔信提起赵元楷主责粮食积储、仓廪管理的时候,李元吉这个名字就突然跳到了李善的脑海中。 一切还是从当年的玉壶春事件说起,王仁佑起了个头,杜淹就急匆匆的冲上来,还请了太子家令韦庆嗣出手,最后李善将事情直接捅到杜如晦面前才得以解决。 虽然事情是解决了,但终究和杜淹结了仇,因为杜如晦将西市中的一处规模不小的商铺送给了李善……而那商铺是杜淹的母亲郭氏留下的产业,杜如晦的父亲和杜淹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更别说之前凌敬抢了杜淹的位置,之后还是房玄龄让贤才得以解决,杜淹和凌敬之间也是有一份恩怨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善盯住了杜淹,当时负责这件事的就是范十一。 很快李善就发现了异常,杜淹接手玉壶春之后,圣人就下了禁酒令,虽然对京兆杜氏这种门阀没太大的约束力,但也要课以重税,但玉壶春的销售量却是一日高过一日。 杜淹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来酿酒? 关中米价一日高过一日,如果没有便宜的粮食,酿酒说不定都是亏本的买卖。 范十一沿着这条线查到了坊州,而且还查到了杜淹和封伦表面没什么来往,但经常在宵禁之后有来往。 但之后范十一就跟着李善北上代州,临行前举荐了族兄范丰,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年人这一年多来一直留在长安,替李善盯着几个人。 第六百九十八章 怀疑(下) 年初雁门大捷之后,李善返回长安一段时间,范丰曾经禀报过,他查到了坊州都督府的司库参军,此人乃是中书令封伦的女婿,每个月都会来一趟长安拜访封伦。 每一次的第二日,齐王府的记室参军荣九思就会拜访封伦,然后入宫……应该是去了武德殿找齐王李元吉了。 李善在返回代州之后,嘱咐范丰盯着封伦,但很快封伦就成了宰辅,目标就转到了荣九思的身上。 这次返回长安,范丰曾经禀告过,玉壶春生意兴隆,现在酒都买到蜀地去了,至于粮食来源,依旧是坊州。 京兆周边的大型粮仓有两处,一处是在华州,另一处就是在坊州。 可以确定,荣九思、封伦、杜淹是一条线,如今又加上了个司农少卿赵元楷,从坊州粮仓盗走大量粮食用以酿酒,赚取暴利……司农寺主掌粮仓,没有赵元楷的遮掩,只怕这件事还不一定能成,这也是李善放眼要巡视关中粮仓,赵元楷就抵触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试探一二,李善一方面是不准备来背这个锅,另一方面是好奇于李元吉到底想干什么? 李善心里始终有一个难以解释的疑问,这件事齐王是肯定参与其中的,但关键是这位是亲王,就算贪财,也没必要用这种手段吧? 更何况,不提赵元楷,封伦是中书令兼天策府司马,杜淹也是天策府属官,两人都是秦王一脉,一旦被人发现与齐王有手尾,那无论是封伦还是杜淹,怎么向李世民交代? 李元吉本人倒是不用向李世民交代,但他怎么跟太子李建成解释? 东宫招揽天策府将领幕僚,至今也没什么成果,洛阳大战之后好不容易笼络的原国公史万宝在魏州惭愧自尽,前段时间招揽来的常何守卫玄武门受尽了当年同僚、上司的白眼,而你李元吉居然能招揽来封伦、杜淹这样的人物。 一个出任中书令,是当朝宰辅,另一个出身京兆杜氏,还是李世民左膀右臂杜如晦的叔父。 所以,肯定有其他原因,或者说李元吉肯定有其他目的,李善相信,这个目的应该和夺嫡有关,而且不是为了东宫,而是为了李元吉他自己。 “郎君。”门外张仲坚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张仲坚推开门,手里拿着一件棉袄,“夜深风大,老夫人让侍女送来的。” “嗯。”李善随口应着,披上棉袄,“三郎,以你之能,小吏太过委屈,他日大军出塞,有用你之时,别太心急。” “不急。”张仲坚轻声道:“即使此生宿卫李宅,亦不后悔。” 李善哪里不知道张仲坚的心思,摇头道:“有左思先例,三郎不必妄自菲薄。” 左思同样出身寒门,而且面目丑陋,还口吃,但最终以才华扬名,写就的《三都赋》传遍天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文赋。 张仲坚脸颊动了动,他知道李善这是好意,不过这个例子举的不太恰当,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毕竟如今还没有一本公认流传的《晋书》,这本二十四史之一的史书在历史上是贞观年间才编纂的。 左思之所以最终名扬天下,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meimei左棻,据说这位女子也面目丑陋,不过被选入宫中,成为晋武帝的妃子。 张仲坚突然想,这个例子也恰当的很啊,左思有个meimei,我找了个主君…… 哎,张仲坚其人,和苏定方、王君昊等人不同,有着强烈的仕途进取心,这次跟着李善回京,很大程度是因为恶了李靖,想借李善这条线在长安谋取官职。 对此李善倒是没什么排斥,介绍给了平阳公主、柴绍,力述其勇武,可惜这对夫妇虽然很欣赏,但实在没办法安排……那副尊荣,大白天都能吓哭了孩子。 呃,不是形容,是真的……那天柴哲威就被吓哭了。 自那之后,张仲坚意志消沉,沉默寡言,每天宿卫门房。 听了李善的劝解,张仲坚咧嘴笑了笑,“他日郎君出塞,还请带上。” “那是自然,到时候将王君昊那厮赶走,你来出任亲卫头目。” 李善身边的亲卫头目前后两位,苏定方、王君昊都先后封爵,这可是个福位呢。 闲聊了几句,李善随口问:“最近几日,庄子里可有什么事?” 张仲坚想了想,“昨日应国公夫人来东山寺上香,老夫人作陪。” 英国公……李善脑子转了两个弯才反应过来,李绩现在还叫李世绩,爵位是曹国公,张仲坚说的是应国公武士彟。 噢噢噢,已经生了吗?! 李善饶有兴致的问:“弄璋弄瓦?” “听说是个女儿。” 李善啧啧有声,一代女皇诞生了……以后住在延寿坊,可以多去隔壁转转,要不要制定个萝莉养成计划呢? 听说武则天幼年时候,几个兄长曾经对其母杨氏不恭……这个不恭有很多解释啊,自己要不要接来呢? 想想也奇怪的很,杨氏怎么说也是弘农杨氏出身,其父杨达在前隋出任宰辅,其伯父杨雄更是一代名臣,怎么会那么惨! 隋唐交界时候,弘农杨氏的势力实在不可小觑,杨恭仁如今是中书令,杨师道是兵部侍郎,历史上也出任过中书令……还有哪个大臣姓杨的? “啪!” 张仲坚怔怔的看着拍案而起的李善,后者面色铁青,目光闪烁不定。 “郎君?” 好一会儿之后,李善才缓缓坐下,依旧一副神思不宁的模样,只挥手让张仲坚出去。 怎么会忘了他?! 历史上是哪一年李善不记得了,但要么是今年要么是明年…… 自己怎么会忘了杨文干……这厮也姓杨啊! 李善咬着嘴唇在脑海中回忆这件武德年间笼罩着重重乌云的诡秘事件,后世的人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大致的意思是,这是太子、秦王夺嫡中最典型的事件,最终太子无胆谋反,而秦王得圣人许诺正位东宫,最终却是一切照旧,而东宫幕僚王珪、韦挺以及天策府属官杜淹都被流放岭南。 而身临其境的李善突然发现,东宫、秦王府都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重创,而齐王没有,显然,李元吉是事件中唯一的获利者。 而在李善探查出的这条线中,偏偏又有后来被流放岭南的杜淹……这是巧合吗? 或许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