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
王有银现在恨不得把地里的土豆都拔了,赶紧都搓成淀粉,留着做粉皮。土豆还得过一个多月才能熟,苞米还得过三个多月才能熟。王有银心里急啊。 土豆熟的时候还能赶上好天气,能晒粉皮。等苞米熟的时候都快下霜了,根本就晒不了粉皮。一想到自家买卖就这么被耽误了,王有银就跟亏了钱似的。 王有银家现在不光是苞米用光了,麦子也早就用光了。除了凉皮,王有银家里都好久没吃白面做的吃食了。现在做麦芽糖的麦子还是王有银在镇上买的呢。 要是放在以前,王有银是绝对不会花钱买粮食的。自己种粮还花钱买粮,那不是傻嘛。不过现在的王有银非常愿意当这个傻子。 农家人没粮了,一般都会去相熟的人家借粮,等到秋粮食下来的时候,再还人家新粮。 会做人的人家会多还几斤粮食或者送点鸡蛋啥的。鸡蛋在农家算是硬通货了。求人办事给钱太外道,一般都会送鸡蛋,鸡蛋算是礼,人家收了也没啥心理负担。鸡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倒手卖了。 王有银本打算借粮的,不过麦子家家户户留得都少,就算借也借不到多少。再说大家留麦子也都是留着招待人的,你给借走了,人家拿啥招待人啊。还有留麦子解馋的,人家一年到头也就吃那么几顿白面,还让你给借走了,人家不得馋一年。 王有银刚说完自己的想法就得到了自家媳妇的白眼。没招了,王有银只能去买粮食了。镇上的麦子卖得也不贵,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亏,但还是买了。不过后来算利润的时候,王有银就一点都不觉得亏了。 为了支持自家二哥的买卖,也为了自己有粉皮可卖,王有钱把家里所有的苞米都贡献出来了。他家的麦子和糯米早就贡献出来了,现在能贡献的就剩苞米了。幸好苞米留得多,要不然,自家今年就卖不上粉皮了,王有钱十分庆幸自己的英明决定。 因为是王有钱贡献的苞米,王有银本打算帮着做,自己就不分钱了。没成想弟弟提出两家三七分,王有银家占三。 两家一起用王有钱家的苞米做粉皮,搓完淀粉的苞米面王有钱拿回家吃,用淀粉做出来的粉皮卖了之后两家一起分钱。 高氏对这样的分法还是挺满意的。本来以为自家就给小叔子家帮帮忙,没成想还给自家钱。有钱在前面吊着,高氏干劲满满的。 两家三七分这个提议还是钱氏想出来的。她家孩子少,能干活的人也少,要是让二嫂家做白工,二嫂肯定会不乐意,觉得自家小气。再说现在还跟二嫂家一起做买卖,要是因为这点钱把二嫂得罪了,那多划不来啊。二嫂一家给自家的优惠也挺多,自家也不能显得太小气。钱氏在心里早就盘算好了。 也不怪高氏和钱氏两人合得来,两人都是心里有小算盘,但做事都大气的人。凡事都分得清轻重。 娶妻娶贤,王家老哥俩算是撞了大运了。 做粉皮的活都是大家做熟了的,给王有钱家做粉皮的速度比给王有银家做粉皮的速度快多了。 王有钱家孩子小吃得少,他家留得苞米要比王有银家的少。 七八天的时间,两家人就把王有钱家的苞米全都加工完了,总共做了三百多斤粉皮。 现在天好,小麦发芽的时间短了不少,刚做出一批麦芽糖,王有银就迫不及待地去县里了。 这回还是王有银三人一起去县里。有了上回的经历,王有银也不再抠抠搜搜了,非常大气地带了二百多斤粉皮去县里。 跟凉皮不一样,粉皮晒干后表面不平整,粉皮叠放在一起很不贴合,十分占地方。 二百张粉皮,两个大水桶就放下了。粉皮则需要垒很高。二百多斤粉皮是一千七百多张。这些粉皮不仅把驴车占得满满的,还垒得高高的。驴车只能坐一个赶车的。 为了赚钱,大家也不觉得累了。一个人赶车,两个人在后面跟着走,轮流换班。车上东西太多了,就算吃得再好,驴儿也是跑不起来了。不过幸好驴儿跑不了了,要不然容易把车上的货颠下来。 为了占个好地方,也因为货多速度慢,这回这三人提前了两个时辰就出发了,三人还拎了个灯笼照路,省得一不小心翻进沟里。 灯笼是王有银用削了片的柳枝做的,虽然瞅着不好看,但是照明还是没问题的。 灯笼里面放的不是蜡烛,蜡烛这玩意在农家算是“必需品”又算是“奢侈品”。每家每户都有蜡烛,但都舍不得点,只有在祭祖的时候点那么一下,用完赶紧吹灭。 也不知道是怎么保存的,有些人家的蜡烛都用了三代人了,第一个点蜡烛的人都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儿子和孙子还在用那个蜡烛祭奠他呢。 王有银他们带出来的灯笼里面点的是松脂。这些松脂都是宝月带着弟弟meimei一起在松树上抠的。 松树是稻花村最常见的树,山上长满了这种树。 稻花村这边的山矮,松树也长得挫,其他地方的松树不仅长松球,松球里面还长松子,稻花村的松树就只仅仅长了松球。除了松树下的松树蘑和可以用来烧火的树枝和松球,村里人实在找不到松树的其他用处了。 不过“见多识广”的宝月发现了松树脂的妙用。松树脂融了可以当胶水用。松树脂的粘合力还是很好的,宝月家的饭桌不平整,王有银用松树脂在短的桌腿下面粘了块小木块,木块和桌腿之间粘得牢牢的。怎么晃都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