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183节

大明嫡长子 第183节

    “我不看。那些事都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去说那么多干嘛?惹麻烦?”年轻人抬了抬眼皮,很是不以为意。

    “跟我还保留?”

    严嵩顿了顿,随后凑着脑袋过来,低声说:“你不能光听这些人怎么说,也得听听外边儿。”

    “外边儿?谁?”

    “百姓。忠臣二字列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好词,可唯独放在他刘东山的身上会惹人发笑。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争的?千百年后,后人都会笑他。看了今天的《明报》了吗?圣上称他为霸臣,霸道的大臣!”

    盛仪自然知道这些,“这招确实狠。”

    “狠透了。”

    ……

    ……

    奉天殿,皇帝正在早朝。

    朱厚照手里拿着几封奏疏,一边摇晃一边说:“从昨晚到今日,又有几名大臣向朕告辞。都察院御史齐睿杰、靳自鲁,大理寺盛文潮,光禄寺查良宝。”

    报完名字,有四个人从臣子之列中出来,向着皇帝行跪拜礼。

    “还有吗?!”

    “臣礼部侍郎周文雨请辞!”

    今日皇帝一上朝还是之前的那一套,要出兵、要打仗,大臣没有别的办法,除了请辞,就只能请辞。但是礼部侍郎,算是高官了。

    这算是向皇帝挑衅!

    “陛下新君登基,正是稳固民心之时,怎可凭一腔之意气就妄动用兵之念?国事如此儿戏,本朝自太祖高皇帝至今而未有也!陛下若执意如此,臣也只能辞官归乡,待来日听陛下凯旋之歌!”

    这是个老头儿,也算犟了一辈子了。

    朱厚照面色不变,“吏部王尚书何在?”

    王鏊出列,“臣在。”

    “记下这几人,回部之后另寻官员代替,不要影响朝政。”

    “陛下……”

    “怎么了?”

    王鏊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有话总归是要讲的,“从昨日到今日,告辞的官员已有十数人之多,且不乏尚书、侍郎,若是再多,臣很难向陛下保证‘不影响朝政’几字。”

    还是王鏊比较细致讲究。

    “没事,朕说不影响,是个目标。如果确实有影响,你只要努力将影响降至最低,朕便不治吏部的罪。”

    “微臣惭愧,不能替君分忧!”

    听到王鏊这么说,皇帝更加不高兴。

    哗!朱厚照把手中的奏疏扔掉,

    “走吧,都走!”他伸手指了指这些人,“你们请辞,朕都照准。朕说过,就是你们都走掉,朕也不会离开离开京师,鞑靼人再凶恶又如何,这国门,朕来守!你们不愿当大明的官,可自去也!”

    “不过有几句话,朕要说在前头。我大明朝是为国养士,不是为国养一些在国土受辱之时要弃朝廷而去的所谓君子的!孔子说的好啊,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你们这是认为‘邦无道’了是吧?好!朕告诉你们,平日里不谈,在鞑靼人兵犯我国土的时候,你们要辞官,朕断不能容!”

    “国家蒙辱、百姓蒙难、文明蒙尘!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官员了,就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拿起一把锄头杀敌!今日你们弃朕而去,朕也不会把朝廷给士绅的优待给到你们,官服脱下来,功名也一并留下来!若是在我大明的国土上过活,可以!种田纳粮,随你去也!可若是想国难之时撒手不管还戴着朝廷的功名不纳粮、不服役,你们想都不要想!”

    取功名?!

    “陛下不可!”刘健作为内阁首揆,这个时候耐不住了,“周侍郎等人都是朝廷的忠臣,他们以致仕明志,所为的也是天下、也是百姓啊!”

    “有什么不可的?”皇帝得理不饶人,“哪个忠臣在这个时候不管朝廷的?你刚刚也听到了,吏部很难保证去官之后朝政不受影响。这些人但凡有一点天良,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他不仁,休怪我不义,他们都不管朝廷了,朕还当国士一样养着他?!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刘阁老,你是内阁首揆,注意你的身份,这件事,谁也拦不得朕!”

    这句话说出来其实是给他面子,再搞下去,我连你都治!

    “刘瑾,宣读圣旨!”

    外面的舆论场在他的手里,只要握住这一条,哪个六科官员敢封驳圣旨他就敢收拾谁,总归是竖着大义这面旗帜,让大多数人做朝廷的官儿没有道德负担,剩下几个人就蹦跶不起来。

    第二百零九章 没有jian臣,都是忠臣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告诉百姓们,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刘瑾当庭宣读的圣旨简洁异常,甚至都不像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写出来的。

    但朱厚照命人大印一盖,这又确确实实是一封圣旨。

    至于听得懂其深意的人则有些心情复杂的看了眼皇帝。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当年朱元璋下的圣旨。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天上地下一切规矩都是他的规矩,他圣旨就这样写,谁能有办法?

    现如今,当今圣上把当年太祖高皇帝的圣旨原封不动的抄了过来,什么用意?

    朱厚照弯了弯嘴角,“这道旨意是朕亲手所书,即刻起传于内外,务必使京中大小官员和普通百姓一一知晓!接旨吧!”

    接旨,只能接旨。虽说有点不上路子,但这是祖宗写过的圣旨,说起来都可以是祖制。

    “臣吏部尚书王鏊,接旨!”

    “臣户部尚书韩文接旨!”

    “臣詹事府少詹事杨廷和接旨!”

    ……

    出来讲话的人越发的增多,这都是皇帝这些年培养出的自己人。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外面有太监高亢的声音,“陛下!腾骧左卫指挥使常飞求见!”

    朱厚照坐回龙椅,头抬了抬往外看去,“宣进来,看看是什么事。”

    “宣!”

    常飞是怀远候次子,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代,在军学院有过学习经历,现任腾骧左卫指挥使,他这样的勋贵,是皇帝铁杆的铁杆。

    “启禀陛下!臣奉令在京中维护治安。但今日早间以来,京师百姓闻鞑靼入寇讯,情绪激昂、声不能止,并自发游街喧哗,说要抓住jian臣,为国除害!”

    “什么jian臣?”朱厚照坐在上面询问。

    “就是……要阻止皇上出兵的jian臣。”

    此话一出,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脸色全都大变!

    阻止出兵怎么和jian臣就这样划了等号了?谁在背后运作?!

    李东阳也似乎明白为什么皇帝这样一个在文华殿读书好几年的皇子,忽然间下了这个大白话的圣旨!

    他就是要让京师的百姓都听得懂!

    听得懂皇帝是要出征的!

    皇帝这是和百姓结成了一队,这下他们这些人就是再能说,又怎么敌得过天下悠悠之口?

    原本他们可以像刘大夏给韩文按罪名那样,将其打为jian臣,可现在形势反过来了。他们失去了这个制高点,

    那么反对皇帝、并借此求直卖名之路是走不通的。

    这个时候还反对皇帝就要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坚持心中的道义,哪怕因此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

    朱厚照则在心中冷笑,大明朝要真都是这样的大臣,那国家也不会搞成这个样子!

    “朝廷没有jian臣,都是忠臣。”皇帝站了起来,摊着手,“遵了圣旨,还有谁不是忠臣吗?”

    刘健已经是老官僚了,但面对皇帝这样的手腕他也很难不心惊。

    当今天子,可追古时人杰!

    这样的话,即便六科封驳圣旨其实也起不来什么风波,无非就是拉下来、定个jian臣的名声,然后换个人罢了。

    眼看局势渐定,皇帝不再客气,“传旨,上直亲卫中振武卫、宣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金吾前卫、后卫,羽林左卫、右卫共八卫按令出征,前出接敌,大明国境内,有外族敢称兵者,皆斩!”

    “传旨,令大同副总兵官杨尚义率领骑兵部队向宁夏方向移动,寻机歼敌,凡有后退者,斩!”

    八卫士兵一共四万五千兵马,杨尚义的骑兵部队是两万两千人马。再加上宁夏、榆林、甘肃等本身就在边疆的士兵,就这么动一下,少说二十万兵马围绕着火筛部。

    这种情况下,朱厚照其实不担心打不打得赢,主要还是担心火筛会溜。不过这几年明军一直避让,火筛会选择打一下的概率也蛮大的。

    朝廷的兵,是够的。主要是没有称职的将领。皇帝的圣旨里还没明说,也让一众大臣奇怪。

    武将啊,还是不够。

    从弘治十七年至今,朱厚照搜肠刮肚,就只想到了一个名将,此人名为周尚文。

    他是世袭的军籍,接的是西安后卫的指挥同知,他打仗多谋略、擅长骑射,今年也已经整三十岁了。

    历史上能够出头,得一直等到安化王造反,作战有功才逐渐升迁。所以说军学院的学生请战是有理由的,没仗打怎么当将军?

    武将缺乏,仅有的一个更为珍贵。周尚文一离开学院后,朱厚照便安排他升任指挥使。单独领振武卫,后来各等级卫演武之中,周尚文表现都不俗。

    当然,以他的资质,要想作为此次出征的大元帅是不够格的,在下面当个前锋还可以。

    这样一来就显得有些尴尬,朝廷出征,没有什么靠谱的人。

    但即便这样,皇帝也不想在勋贵当中找个草包凑数,像英国公张懋,老态龙钟;保国公朱晖性格软糯,打仗只敢打必胜的仗;定国公徐光祚……废物一个。

    还有些像武定侯郭勋、平江伯陈锐之流……几万的部队给这些人,你晚上能睡得着?这心得多大。

    还不如把这些部队都交给杨一清指挥,尽管这样一来边军将领兵力就太强大了,但朱厚照宁愿去赌杨一清的忠心,也不愿意去赌那些勋贵能打一场漂亮仗。

    前者还有可能,后者就是做梦!

    这也真是让人无奈,想当年虽说朝廷也无人、但至少还有个王越可以用,到今日其实是有些断层。

    ……说到断层,

    朱厚照忽然想到一个接王越衣钵的人。

    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差点把这么个大帅之才给忘记了!真是失策!

    下了朝后,皇帝没有让王鏊离开,一道圣旨把他又召到乾清宫,还没等他屁股坐热,他就开始问:“先生,当年和你一起去西北的那个王守仁,你还记得吗?”

    王鏊眨了眨眼睛,“……此人,不是被殿下贬去了贵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