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清穿之成为无名氏在线阅读 - 第139页

第139页

    虽然说后世著名的魔都上海在现在可能才刚刚有个雏形,应该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她对去苏州杭州仍然充满了期待,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雷峰塔,热闹的秦淮河畔……她都想去看看。

    终于出了正月了,她已经把整个景仁宫都逛熟了,西瓜也都吃完了。在宫里待着的这一个月时间里,因为和太后见面的机会多了很多,和太后也更加了解彼此,就连太后身边的嬷嬷、宫女五儿都已经混了个脸熟了,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

    二月初三,五儿跟着三爷从北京城里的大通桥附近登舟。此次随行的人不少,光皇子阿哥就有七位,刚死了老婆的直郡王这次也跟着一起出门了。

    三爷有意拉他出来散散心,慈父心爆棚。

    伊尔根觉罗氏终究还是没有挺过来,刚过了几天安生日子人就不在了。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还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没娘的孩子啊,一般来说日子都是会稍微苦一点的。

    五儿知道三爷和太后已经在开始替直郡王物色继福晋了,可能过不了多久直郡王府就会有一个新的女主人。再过几年,除了她的孩子,还会有谁记得她?

    人死了,就真的是人走茶凉什么也没了。

    南巡的船和五儿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简单到不看船桅上挂起的龙旗的话,就和普通的商船没什么两样,完全配不上三爷这个一国之君的排场啊。长不到十米,宽不过三米,高也不会超过三米。

    甲板上只有一层客房,简陋到甚至还比不上五儿上次从山海关回京城时乘坐的海船。那艘船上至少有两层屋子,甲板的宽度也比眼前的这艘船要宽得多,人在船上能够活动的范围也还挺大的。

    而眼前的这种船应该是不能在上面长期过夜入睡的,地方太小了,稳定性也不强,所以船上的卧室不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果然五儿猜的没错,一路上除非是不得已,否则他们一般都是会在傍晚时分靠岸泊好船,然后遇到城镇就会去城里落脚,遇到野外荒地就会就地安营扎寨。

    他还特意下了旨意吩咐随驾人员要量供使用、减少携带。不许沿途纷扰百姓,也不许当地官员为了接驾而特意修路,劳民伤财。

    三爷这次出来不是去游山玩水的,是带着巡视河工的目的的。基本上每到一处就会去看看当地河堤闸口的修建情况,有没有切实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以及当地百姓的生计情况。

    甚至还会冒着危险,乘坐小船亲自去黄河堤坝上测量河面水平高度。

    跟着他到处跑了一圈五儿才切实体会到了在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古代,人要与自然抗争,要从大自然的喜怒无常中挣出一线生机是有多么的难。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这轻飘飘的几个字里面其实蕴含了无数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血泪。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是先辈们一步步抗争数度决堤的黄河的努力的结晶。

    尽管这个时期的三爷因为每天的忙碌cao劳而变得黑瘦,脸上也因为风霜的摧残显得老了几岁,但是五儿却觉得这是她看他最顺眼的时候。

    认真工作,心怀天下的人她讨厌不起来。

    第71章 新人 你怕什么?我又不是母老虎

    不跟着三爷一路实地考察五儿可能都无法切实体会到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可能一场雨, 成百上千个家庭就会因此毁了。

    不只是黄河流域,往南走的淮河流域现在也因为大大小小的水患导致沿岸的百姓受灾,农田被淹, 地里欠收,市面上米价粮价高涨。

    他们一路南行,三爷就一路发旨截留漕粮救灾。果然是大爸爸,亲自出手效率就是高, 沿路所遇到的问题都飞速被一一解决。

    从宿迁到到高邮一路上就散了十万石米粮用于各地救灾, 稳定当地粮食价格, 改善百姓生计。解决了缺粮的燃眉之急之后, 三爷又下旨调了十万石漕粮贮藏在扬州和淮安以备不时之需。

    听说今年这种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 百姓苦熬一段时间过了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总归还是能找到条活路的。

    所以看三爷虽然每日里也是忙着调度资源到处救灾, 但是心情也没差到愁眉苦脸的程度, 气定神闲地开会、下旨。到底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比五儿要淡定多了。

    听说以前大决堤、大范围洪涝的时候情况还要更加悲惨。朝廷很难及时救助到所有的地区,而且如果受灾面积大,灾难比较严重的话, 朝廷也是无力去救的。

    所以当时百姓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为奴为婢比比皆是。

    南涝北旱, 北方要是遭遇到连年的大旱、蝗灾而导致绝收闹饥荒到话,受灾百姓的悲惨程度不下于遇到洪涝决堤。掘草地、啃树皮、吃观音土, 甚至是让人一听就毛骨悚然的易子而食的事情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更别说遇到地震、瘟疫、战乱,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清朝自开国起至今倒是没有听说过哪里发生了这些恶□□件,五儿没有翻到记录。不过也有可能是即使发生了,也被当地官员死死捂住不让传开。

    在没有互联网络的时代, 信息传的播影响因素太多了。就算是皇帝也有可能被地方官员蒙蔽。

    但是明朝的时候这些灾难可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是有历史记录,清楚明白地写在了纸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