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二十二章 监察关系

第二百二十二章 监察关系

    刀斧手们有这一条奇特的规定,是李孟羲早些时候跟关羽建议的。

    其灵感来源于,有个暴君想筑造一座千年不垮的统万城,于是下令,城砖造好,让验工的人拿锥子往砖上钉,钉子钉不进砖里,砍验收的人的头,钉子要是钉进了城砖里,就砍砖匠的头。

    于是,为了不被砍头,砖匠拼命把砖往结实了造;为了不被砍头,验工的人就不用力把锥子往砖上砸,质量次一点的砖,将无所遁形。

    造统万城的暴君太残忍。

    但这个故事,把一种极端的监察关系表现的明明白白。

    因为极端,所以可以看的清晰明了。

    和关羽刘备讨论在军中设立军法官的时候,李孟羲就想到历史上的统万城,于是就想到,立下一条军规,让执法军士根据抓捕的违纪违纪之徒来累积军功。

    若无此激励之法,中华人善明哲保身,也擅长和稀泥,就算有执法权,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执法军士可能宁可当没看见,也不去得罪人。

    而有了激励之法,同时,李孟羲还提出了末位淘汰制,就是每一旬,谁查出的的违法之事最少,革出执法军士之列。

    这么做,当然有一定的执法军士为了多挣业绩,处处挑刺的后果。

    但这正是李孟羲所想要的。

    义军现在任何军律军规,都没被百分之百遵守。

    就拿不能喝生水这一件事来说,李孟羲交待好几次了,还是有人见了水源直接就用手捧着喝了。

    这要是让执法军士看见,人家就是要抓你添业绩,还能咋地?

    李孟羲始终认为,纪律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军队中的腐败和上下欺压这种很容易发生的事,李孟羲对其容忍程度为零。

    别说义军现在穷就没有贪污之事发生,前不久有个车夫连牲口的麸子都能贪,贪不贪和穷不穷物资匮不匮乏没得关系。

    拿现在来说,那伍长领物资的时候看筷子好,就多领了一双准备回去自己用,这其实就是贪污。

    不过现在,能领的东西,没多大贪污的必要,稿席那玩意儿沉的要死,多拿一个做甚?难道晚上铺两个吗?

    还有碗,水囊啥的。

    在民夫营行军,一天就走三四十里,感觉不到啥。

    可在关羽麾下不一样了,关羽在着手练奔袭之法,每天战兵们一跑就是十里,一跑十里,跑起来背的东西稍微重一点,就累的要命。

    特别是水囊,装满水之后,背身上一跑,水乱晃,没几个人想拿的。

    所以,领水囊多领干嘛,又不能吃。

    而吃的,或许产生贪污的情况。

    比如每七日分一次粮,有时是小米,有时候是麦子,也有时是难以下咽的高粱,面粉少见。糠麸也常有。

    一什十人同灶,粮领回来了,一般是什长带着,每日做饭时放粮,也都是什长在管。

    若是什长想贪污,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摸一小把麦粒给嚼吧嚼吧吃了,谁能发现的了?

    除非啊,找来指纹锁,只有一什十个人一起输入指纹,才能打开粮袋取粮,但这不现实。

    口粮是可能产生贪污的重灾区,李孟羲虽说不通世事,可前世看各类纪实影视,见过国民党各种吃拿卡要喝兵血,对贪污一事,李孟羲可比关羽刘备懂的多。

    口粮贪墨之事,没办法彻底避免。

    李孟羲曾细思从军粮发放,到实际分配到士卒手中,李孟羲发现每个环节都能贪点儿东西。

    比如,从辎重队领粮,李孟羲能想到,分粮的时候,负责分粮的人故意倒撒掉地上一点粮,然后粮分完了,地上掉的粮扫起来都是灰,往粮袋里放不适合吧?

    要是说随便收起来,那好,正如粮官所愿了,地上扫起来的粮,没人过问,粮官正好把这一点粮自己拿走了。

    当这一个漏洞不被发现,粮官占到便宜,以后分粮,地上撒的粮会越来越多。

    于是,李孟羲后知后觉的发现了这一个以前没去想的漏洞之后,立刻提出了补救方法。

    那就是撒地上的粮,全部由粮官扫起来之后,拿去喂牲口。

    特意让粮官扫,特意让粮官扫完去喂牲口,就是为了让粮官没便宜可占,同时撒粮还得费力去扫,于是为了少干点活,粮官再分粮时,别说故意往地上撒了,哪个什长没接好,地上掉了一点,粮官就该吼了。

    分粮的这一个细节有贪污的空间。

    这还是技术细节呢。

    还有通过人际关系cao作来贪污的呢,比如,粮官跟某个什长熟,两人商量好了,分粮的时候,要是没人看着,我给你多分两斤,等分完粮,你匀我点就行。

    什长说好,于是每次粮官就跟什长贪了一点粮。

    贪污要么是零,要么就是无数次,但贪了一点东西,没被发现,从开始担惊受怕,到越来越胆大,贪的会越来越丧心病狂,最终甚至一个小粮官,敢去别的辎重车上偷酒rou。

    发生这种事,可能性大极了。

    分粮的时候,就有这么多贪污空间了。

    还有运粮的时候,粮袋那么多,怎么可能天天去称呢,粮官近水楼台,把粮袋扎个窟窿,每天偷一捧小米,时日一长,多少粮就没了。

    要是发现了,问粮食袋子为啥有个窟窿,粮官装傻,说俺也不知道啊。

    他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谁能看清?

    所以押粮的乡勇,应该勒物记名。

    谁拉的粮车,粮食袋子有了窟窿没及时上报,重罚。

    同时,押运粮草的乡勇,应该经常搜查其随身物品,防止其藏粮。

    就如那日的马夫那样,是从马夫的随身包袱里,发现了一包袱用糠麸做成的饼子。

    分粮的流程继续往下走,什长们拿到了粮,或者是更稀罕的酒rou往回走,要是没人看见,什长偷偷啃两口rou,谁能发现?

    一口rou不是大事。可因为一口rou,同伍cao戈,损失就大了。还因为没有管理严格,没管好意志不坚定的士卒,让其有犯错的机会,等其犯错就得斩了他,其实是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