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清穿皇六子的造作生涯在线阅读 - 第58页

第58页

    胤祚第三天才请自家皇阿玛过来,康熙的到来无疑让瑞安楼氛围更加火爆。虽然大部分人不明原因,也不知道康熙的身份,可该知道的人知道就行了。

    对胤祚开业这件事康熙比自己正事还上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六第一次想做成某件事,他这个做父亲的怎么能拖后腿呢。

    在康熙的有意推广下,胤祚弄出来的几个小游戏在江南快速盛起了。因为游戏新颖且大人小孩都能玩,所以传播得很快,一下子俘获了大批人群。

    现在人们茶余饭足后的必备话题就是瑞安楼,就算有不知道的人,也总会听到周围的讨论而后被迫受到科普,从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一来二去,这名气就成了。

    因为瑞安楼的钱是康熙出的,胤祚只是提出这个开店的概念来,本来他是想让皇阿玛当这个老板的。

    不过康熙大手一挥,表示不差这点小钱,这家店铺就当送给他的礼物了。

    其实像这种店,京城才是大头。所以胤祚还特意把之前写的小册子,还有这几天实际cao作后补充的一些不足之处一起给远在京城的二哥也送了一份,并专门写了封信让二哥帮他开个店,按照信中的方式来运营。

    至于远在京城还在担心六弟离开他那么久会有多想念他的胤礽,久等而来的信不是诉说想念和关心而是一大堆的开店注意事项和运营方式,心情是多么糟糕那胤祚就管不到了。

    毕竟小六什么都不知道呀。

    胤祚来瑞安楼来得很频繁,主要是想视察下店铺的运转方面有没有问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楼内的人看见胤祚都尊称他为“小六爷”,他们不懂这个称呼背后的含义,只是有其他人这么叫了,大家都跟着一起叫了。

    胤祚准备回宫后鼓捣一些后世才有的食谱出来,再教导出一批厨子放到江南来。毕竟既然要留住人,那首先要留住他的胃。

    当人感到充实的时候,时间的长短界限就被模糊了。等回过头,他们在江南已经待了一个多月了。

    胤祚无法长时间留在江南,当初说好了店铺交给曹怀和被他留下来的其他人一起照看,胤祚只要负责创新新游戏和收钱就好了。

    这段时间曹怀一直跟在胤祚身后,竭尽所能的吸收新知识。

    明天就要启程回京了,康熙宴请江南的官员在曹府办了个宴会,晚宴上曹怀信誓旦旦的让胤祚放心,说自己一定会照看好瑞安楼的。绝对会把瑞安楼打造成江南的一绝。

    胤祚笑着说好,他等着那一天,两人说好以后有事以书信沟通。

    第二天江南所有官员都在码头送别皇上,他们走水路从其他地方绕道回去,路上顺便视察下其他地方水域情况。

    胤祚站在康熙身后一步,看着皇阿玛游刃有余的跟眼前这乌泱泱的一群人有来有回的打官腔,忍不住感慨皇上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啊,至少他就做不到这样。

    第31章 没良心的 康熙:“呵,狗腿。”……

    在船上的日子比较无聊, 岸边的风景千篇一律,看得久了就审美疲劳了。

    这些天皇阿玛突然对他脑袋里装的小游戏感兴趣,总是抓着他一起对局, 两人从数独玩到跳棋又玩到飞行棋。

    不能暴露自己真正实力的胤祚痛苦不堪, 总是输多胜少。面对炫耀战绩的皇阿玛, 胤祚愤而离桌, “不玩啦,皇阿玛是坏人, 欺负小孩!”

    “哈哈,再来一次嘛, 六儿进步得很快, 这次差点就赢了皇阿玛了, 再试试嘛。”

    “我不要,皇阿玛骗人!”

    愤怒的胤祚不再理会不正经的皇阿玛, 拿起四哥送的鱼竿坐在船头开始今日份河中垂钓。

    看着胤祚气呼呼的背影, 康熙笑得双肩不停颤动,逗弄胤祚真的太好玩、太上瘾了。

    距离离开江南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些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江中飘, 有时候也会上岸看看。不过通常都是了解下情况, 待几天就离开。按照他们这个速度大概再有一月就可以到达京城了。

    现在还不是汛期,各地水域情况还行。不过能看出水患对当地百姓的危害极深, 越靠近水域的百姓生活质量越差,且大多骨瘦如柴,衣不蔽体。

    其实清朝在治理水患问题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虽然治标不治本,但对现阶段是够了。只是由于官场构陷和当朝掌权者咳、咳晚年的错误抉择,导致后面水患频发。

    水患这方面胤祚不太清楚怎么治理, 他上辈子记得最牢的办法就是植树。不过他记得清朝的治水功臣叫靳辅来着,还写过这方面的书。

    只要下任河道总督不是个脑残,沿用靳辅的方法引河加修堤坝,然后再在河流的两边种上树,怎么着也能大大减少水患的危害。

    清朝其实最主要的是粮食问题,不,应该说各个年代最要紧的都是粮食问题。清朝好歹已经普及了棉花保暖问题暂缓,每年冻死的人在逐年减少。就吃的成问题,每年但凡只要有个天灾人祸,必闹饥荒。

    想到这,胤祚就想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土豆,参量多且易种植,还能饱腹,多棒!

    其实这个时候土豆已经转到了中国,只是知道它价值的人少,再加上交通的不便利,没能传播开,直到乾隆年间才开始广泛种植。

    土豆在中国这片土地辗转了一百多年才被人看到,简直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