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页
“但有一点我很确定”,周恪急促的喘息了两下,他眼底稠浓的恨意终于压制不住了。 “秦承嗣眼睁睁看着我祖父战死的!” “秦承嗣是广王之子,广王的封地在南平,他又因夜闯周府,被定性为图谋不轨,以至于早早的被剔除出了太子之争,京都事变的那一日他根本不可能在京都,应该在南平才对。” “十月二十日,胡虏到达京都开始攻城,五日后,我祖父战死。而同一日,秦承嗣异军突起”。 “南平在南方,距离京都足有千里。传讯兵在驿站不断换马,尚需五日才能到达。秦承嗣当时不过一介藩王之子,手上却握有军队,怎么敢大摇大摆前往京都?可若要掩藏行迹,便绝不可能五日到达京都!” 周恪语气越来越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提前将士卒化整为零,一点点送入了京都。潜伏下来,只等着胡虏入京!” “也就是说,他知道会有胡虏入京。或许是他勾连胡虏,或许是他提前收到了消息,但无论如何,他没有通知朝廷,而是借助这场战事夺位”。 周恪厉声道,“他能够救京都却不救,因为他就是要逼迫秦承章南逃,要秦承章失尽北地民心!要这些像我祖父那样、不支持他夺位的硬骨头们都死在京都!要京都城破,他再来力挽狂澜,当个救世主!” 周恪胸膛起伏数次,已经是极为愤怒了。 “女人、银钱、粮食……都成了胡虏的战利品。京都失陷,被胡虏烧杀抢掠,宛如一座空城。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运气好的,成了胡虏的奴隶,尚能苟延残喘,运气不好的,当了‘两脚羊’,连具全尸都没有。” “京都事变中死去的百姓人数高达几十万人,遍地都是白骨,棺材价比黄金。家家服丧,户户缟素,哭声绵绵,月余不绝,哀传千里,天地同悲,皆因他一人私念!” “此人不死,天理难容!!” 周恪猛的喘了两口气,他愤怒到了极致。 “至于所谓的力挽狂澜,那不过是因为胡虏多数是抢一票就走。便是没有秦承嗣,他们过不了几日,一样要退出京都的”。 “于公,若让这种人坐天下,简直堪称苍天无眼;于私,我祖父因他亡故,我不报此仇,枉为人子!!” 周恪双手青筋暴起,淤积了十余年的仇恨在今日宣泄而出。 沈游轻轻的摩挲了两下周恪的脊背,沉默了片刻才说道,“谨之,你若要亲去德州,我不劝你。只希望你别被怒火、仇恨冲昏了头脑”。 “你放心,我等了十几年了,只会更小心更谨慎”。 周恪是个耐心很好的猎手,他可以花两辈子的时间来打倒皇权,自然也可以花费十余年的时间来复仇。 “秦承章的人头我已经见到了,现在只差秦承嗣的了”,周恪轻声道。 …… 周恪一走,所有的事情都压在了沈游身上。她要负责统筹各地的军事物资运转、民政、人事等等。 这边要赈灾放粮,那边要征兵收税,新收拢的地方还要剿匪……幸亏许多事情都已经成了定例,否则沈游能忙死。 然而看上去无事的周恪压力丝毫不比沈游小。他要统筹整个黄河以北的事宜,尤其是军政。 周恪昼夜疾驰,不过三日便到了德州。 这三日,刘三俊因为收到了军令,不曾动作,以至于北齐和皂衣军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明日念这份檄文”,作战会议上,周恪直言道。 “派几个嗓子嘹亮的,对着城门口喊。再用投石机、孔明灯将这些纸张投入城中”。 刘三俊接过来一看,素来处变不惊的脸上竟是大惊失色。 那纸上赫然就是京都事变的时间线全过程。 京都事变的时候他们都在琼州,有的甚至还在当流民,根本没有加入皂衣军。再加上地理距离的限制,无人关心最北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今一梳理时间线,顿觉疑点重重。 如果京都事变死的那么多人都跟秦承嗣有关系的话,那此人简直罪孽深重。 刘三俊看完,将这些纸张分发给了底下的众将领。 “竟有此等无耻之人!” “此贼该杀!” “为了坐上皇位,拿百姓人命当阶梯,实该千刀万剐!” 一时间,群情激奋。 刘三俊只是说道,“有此文,德州可克矣!” 第二日,投石机、孔明灯、轮番上阵,就为了把檄文洒遍全德州。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秦承嗣暴怒,他一手推倒了案几上的笔墨纸砚,在原地走了两步,又抬脚踹翻了案几。 “伯英,你速速派人去将这些纸张都收缴起来,焚烧殆尽”。 “启禀陛下”,徐伯英是秦承嗣的伴读,对于秦承嗣当年的事隐隐约约知道一些。 秦承嗣当然没有里通外敌,但他坐视胡虏入京却是真的。 “陛下,城中源源不断尽是此文,收不尽,缴不完”,徐伯英低下头。 况且若是真的收缴了,仿佛是心虚一般。 “敢问陛下,此檄文说的可是真的?” 陈嘉脾气耿直,此刻大踏步进来,连礼都没行,一进来便即刻质问秦承嗣。 “放肆!” 秦承嗣大怒,“你一介臣子,竟敢对君父不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