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玄幻小说 - 带着空间快穿在线阅读 - 第74页

第74页

    白朗与沈凌商量了一番,给他起名白宇,小字阿旭。

    阿旭三岁的时候,沈凌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

    白老太太写信想让他们回去探亲,沈凌询问白朗的意思。白朗低着头不说话,好半天才道:我在工部待的时间也不短了,是该挪挪位置了。等吏部的调令下来后,再回去一趟吧!

    小儿子满周岁以后,白朗被调到地方任州同。一家四口便趁着这个机会回了一次晋城。

    白老太太见到两个曾孙爱得不行,很想将其中一人留在白家陪伴她左右,却被白朗直接拒绝了。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处处受白老太太辖制的孙子,而是朝廷的从六品官员。大老爷因为儿子有出息,心里自然有所偏向。其他人还指望着白朗今后照拂一下他们,自然不会偏帮白老太太。这事后来便不了了之。

    后面沈凌带着两个儿子去赵府探亲,发现林宝珠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只不过表哥赵秉章迟迟没有中进士,沈凌见此便给林宝珠出主意,建议他去书院读几年书。

    老太太在旁看着只觉欣慰不已,外孙女在外面历练了几年,人变得懂事不少,性子开朗了许多。

    在晋城住了短短几天后,一家四口便继续上路了。

    白朗任州同的地方偏近于后世的陕西,从晋城往西又走了半个月,才到达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凉州。

    沈凌早前已经将京城的田产和店铺尽数变卖,到了晋城以后,又去钱庄支了这些年的出息,现在手里差不多有一万多两银子。所以等一家人安顿下来以后,沈凌便没有购置什么产业,而是将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家人身上。

    阿旭马上就要满三周岁了,沈凌准备亲自给他开蒙。

    阿旭的性子有些跳脱,又缺乏耐心。沈凌便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奖励的法子慢慢培养他的耐心和专注力。等他能在小书桌前坐两刻钟了,沈凌才开始教他认字。

    小儿子阿通满了一周岁后,已经学会了走路。他比阿旭的性子要内向一些,不大喜欢出门玩耍,每天只愿意跟着沈凌,就连晚上也要沈凌陪着。

    有这样一个黏人的儿子,沈凌觉得自己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给他添一个弟弟或meimei了。

    沈凌私下里与白朗说时,白朗和沈凌想的一样,都愿意再要个女儿。只是阿通晚上睡觉比较浅,两人便商议等他大一些了再说。

    腊月的时候,白朗过生辰。沈凌并不准备大办,只给白朗的几个同僚们下了帖子。哪知生辰当天,家里来了不少生客。

    沈凌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几年知县,一听下面人的回报便知他们的身份,多半是当地的乡绅商贾,便让下面的人又准备了几桌席面,好招呼这些不请自来的人。

    后面沈凌翻检这些人送的礼物时,发现大多数人送的都是比较寻常的礼物,唯独有两个人送的是比较贵重的礼物。她问明白送礼的人是谁后,便着人去打听这两个人的底细。

    两天后,打听的人回来告诉她,这两人都是本地有名的富商,喜欢结交朋友,出手极是大方。

    沈凌打听清楚后,回来便与白朗商议这件事,依她的意思这礼可以收,只是回头等这两家有了喜事时,便送相同价值的礼物过去。一则,不伤两家的体面,二则也表明自家的态度。

    白朗一心要在仕途上走的更远,家里又有余财,自然不愿在这上面落人话柄,听了沈凌的主意觉得很好。

    随着沈凌一家人逐渐融入到凉州,便有本地的世家或白朗的同僚家里给沈凌下帖子。

    沈凌接到帖子后,只要无事一般都会去赴宴。

    那些世家的太太小姐们无非是请她赏花喝茶,至于白朗的那些同僚太太们则更热衷于说些官场上的事。

    沈凌很快就将重心放在了那些同僚太太身上,有时也会请她们上门做客。跟这些官太太熟了以后,沈凌接下来就听到了不少关于凉州官员的传闻。比如白朗的上司,也就是凉州的知州,听说出了名的惧内。而他的那位夫人,偏偏是个醋坛子,所以这知州大人并无什么姬妾,膝下只有嫡出的一双儿女。

    后面沈凌也曾见过这位知州夫人,一看就是精明强干的那种人,两人说话的时候,沈凌不着痕迹的奉承了这位刘夫人两句,又邀请刘夫人到家里做客。

    刘夫人是在知州大人还未中举时嫁给他的,而当时知州大人也不过只是一个穷秀才。所以刘夫人的出身很一般,平日里遇到那些世家大族出来的官太太,她总觉得那些人自视甚高,轻易不与她们来往,沈凌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她本能的拒绝了。

    沈凌也不在意,既然山不来就我,那我便去就山。

    很快她就往知州府上递了拜帖,上门请教刘夫人当地可有比较好的先生,她想高价聘来一位私塾,给家里的大儿子开蒙。本来沈凌以为以自己的学识,给阿旭启蒙应该不是问题。奈何她后面要出门应酬,又要处理家务,又要照顾阿通,渐渐便没了这份精力,所以才想找个私塾。

    刘夫人客气有礼的接待了她,听说她要找先生,便给她推荐了城中的一位梁举人。两人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聊了多半个时辰,沈凌就提出了告辞。

    后面沈凌也曾打听了这位梁举人,听说他做私塾的期间教出了十几个秀才,便将人请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