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玄幻小说 - 影帝的诞生[美娱]在线阅读 - 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节阅读_485

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节阅读_485

    当然,李安表达的非常委婉,他重提了两人在电影创作理念上存在的分歧,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心——他害怕这部电影拍到最后,会变成威廉·布兰德利的《断背山》,而不是李安的。

    这种担心单靠口头上的承诺是无法打消的,除非威廉愿意和李安签一系列的补充条款——尊重对方完全的创作自由、不对电影拍摄做任何干涉,并给与对方影片的最终剪辑权等等——否则的话,合作期间,李安恐怕无法安心拍电影,他会一直忧心自己的作品被篡改。

    没错,威廉是可以顺水推舟的提出并答应这些条款,给李安吃一颗定心丸,打消对方的后顾之忧,两人完全可以当没有这次争议的继续合作下去。

    但问题是,他们都已经过了拍电影是为了糊口的那个阶段,电影不仅是事业,更承载了野心、追求甚至是梦想,当李安的《断背山》和威廉的追求出现了偏差,勉强继续合作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我可以辞演,只要能找到替代的演员。”威廉没有把话说的特别坚决,他还是想等李安摆明他的态度,到底是想换掉主演,还是在寻求进一步谈判的空间。“现在重新试镜的话,时间上来不来得及?”

    “其实不需要另外再开试镜……”李安回答的时候表情很是复杂,有些犹豫,从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指无意识抓握的动作看,似乎还有些紧张,但他最终还是直视着威廉的眼睛说:“已经试过镜的演员里,恰好有合适的。”

    “我明白了。”威廉点点头,喝了口咖啡,并没有过于惊讶。在处理各种好消息或坏消息上,他越来越像个轻描淡写的大师。李安连备选演员都考虑好了,那他辞演《断背山》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两人很快商定好了主演更换的事情,不过,威廉不再出演,并不代表他跟《断背山》就毫无关系了,威尔洛特和焦点影业的合作还将继续,他的制片人身份也仍然保留。

    更换主演这个最麻烦的问题已经解决,威尔洛特对《断背山》的投资及联合制作的身份也保持不变,李安心情突然畅快了许多,开始和威廉谈了谈詹姆士·沙姆斯的一些提议,比如说环球和米拉麦克斯都想参与进电影制作来这件事。

    而威廉的回复则是,他很欢迎和环球合作,但是米拉麦克斯不行。他甚至对李安直言道:“哈维·韦恩斯坦是个十足的商人,你这样文艺气质浓厚的导演不适合找他当老板。事实上,所有和韦恩斯坦合作过的导演里,他也就只给过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人充分的尊重。”

    威廉极少在背后这么评价一个人,今天之所以会这么说,还是想给李安一个提醒——韦恩斯坦在好莱坞素有“剪刀手哈维”的外号。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米拉麦克斯每年都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一部分是自制,另一部分是引进的海外文艺片,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要先在哈维·韦恩斯坦的手下过一遍。海外引进电影会重新剪辑,符合了北美电影分级制度和市场口味后才进行商业,自制电影也会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剪辑师亲自cao刀,剪出更符合学院评委审美口味的成片。

    换句话说,哈维·韦恩斯坦虽然拍了大量的艺术电影,但他并不是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在韦恩斯坦心里,就是为了获得奖杯和荣誉而存在的,这和“票房是检验商业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昆汀·塔伦蒂诺为什么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他暴躁的怪脾气,另一方面,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也有青睐甚至是偏爱的导演——韦恩斯坦无数次公开赞美昆汀“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才华的导演”——并愿意为之破例。

    如果李安想拍一部内核完全属于他的电影,最好就不要和韦恩斯坦合作,因为在米拉麦克斯,最终剪辑权永远是属于哈维·韦恩斯坦的。

    “我也没想过去给米拉麦克斯拍电影。”被告诫不要和有权有势的韦恩斯坦合作,换成有些导演,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威廉别有企图,但是李安却明白,这的的确确就是一份好意。

    想了想,李安也交心的说:“我听很多朋友说起过韦恩斯坦,也知道一些他的脾气性格,我们确实不是同一类人。而且说实话,他在亚洲电影人圈里的口碑有点糟糕。”

    威廉有点好奇:“因为什么?”

    “对隐晦难懂的电影直接动剪刀,结果剪掉了导演的伏笔,令影片大失水准算是一个原因。香港电影还好些,日本电影人就比较倒霉了,连宫崎骏都吃过电影被剪的亏,他在卖《幽灵公主》给米拉麦克斯的时候,还专门给韦恩斯坦寄了把武士刀做警告。”李安回想着他从友人那里听过的种种传闻:“还有用打包的方式廉价买入大量电影,却根本不予上映,只是发行录像带了事的,以及以会帮忙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为由,和当地一些知名电影公司或导演签了购入合同,却在电影快制作完成的时候突然压价,不同意就中止合同……总之,韦恩斯坦在亚洲的名声,比他在好莱坞的要坏多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电影掮客,而不是电影人。”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中心,各种电影相关产业及其发达,内部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想要打入北美市场,要么直接卖版权,要么就得和本土电影公司合作,也就丧失了主动权,给了如米拉麦克斯这样的公司挑拣渔利的机会。

    有着相同历史起源和宗教文化背景的欧洲电影待遇还好点,亚洲和南美电影除非是北美市场极为稀缺的类型——比如当年李小龙的武打动作片就是给北美观众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模仿能力极强的好莱坞制片厂很快产出了相似的类型片——否则文化反侵好莱坞,永远只是一句戏言,在日落大道,制定电影规则的还是原来的那批人。

    威廉和李安花了一些时间讨论哈维·韦恩斯坦是怎么用不平等及剥削的手段对待外国电影人的,以及目前好莱坞的权力结构及游戏规则什么时候才会发生改变。

    结论是除非出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正如HBO的剧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视剧的概念,动摇了五大公共电视网的地位,并成功让自己跻身六大电视台之一那样——否则的话,新兴电影公司做的再成功,也只能成为下一个米拉麦克斯或下一个威尔洛特,威胁不到七大的地位。当然,如果学日本人那样直接砸钱,照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索尼买下哥伦比亚的模式收购一家影业集团,那就另说。

    顺着这个话题,威廉还谈起了流媒体电影,不过这个概念现在太过新颖了,就连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李安,都觉得它有点过于大胆冒险。

    虽然威廉和李安讨论这些话题时是很轻松愉快,但是有必要一直谈论这些么?当然没有必要。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是想用些新的话题来转移之前的尴尬罢了,总不能才刚说了中断合作,后面立刻就抬脚走人。

    威廉也好,李安也罢,都在尽量维持一种友好的氛围,不论合作与否,都支持并尊重对方决定的那种。

    其实,威廉当初特意约李安去Mr.Chow餐厅吃饭,并被媒体拍到,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通过新闻传递出他和李安私交不错的信息,如果最后合作不成,也让所有人明白《断背山》的所有洽谈都是在友好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就算不再合作,也是因为理念分歧或档期不合适的原因,避免媒体过多脑补,制造出一大堆分裂不合的绯闻出来。

    毕竟《断背山》一开始被公众熟知,就是因为威廉的参与,他是人人皆知的头号男主角,突然决定退出,可能让有人会臆测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媒体会兴奋的像一群发现了有缝蛋的苍蝇,无休止的sao扰威廉、李安及其他剧组工作人员,给接替威廉的演员带去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些负面因素,无疑都会影响到电影的顺利完成,也是制作兼投资方的威尔洛特不希望发生的。

    等到咖啡已经没了热度,两人的话题已经从其他话题绕了回来,自然而然的谈起了更换主演的消息要怎么对外发布、用什么样的理由,以及公关应对等等,并很快达成了共识。

    威廉看了看手表,还有时间去经纪人的办公室一趟,他站起身和李安告别:“三天后的剧本排练会我就不参加了,尽快定下主演,制片人会议上再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威廉·布兰德利都能成为最大的发光体,在他坐着喝咖啡的时候,人们不敢上前打扰,却会假作不经意的回身扫视,转头就和同伴兴奋低语“没错!是他!”,在他起身离开的时候,人们又会用视线追逐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和同伴开始窃窃私语。

    威廉的离开,带走了其他顾客对李安的最后一点关注度,咖啡厅在沸腾了片刻之后重归平静,李安本来是准备走的,突然又不想立刻离开了,摸了摸已经凉透的杯子,他喊来服务生,重新点了一杯咖啡,然后望着前方陷入了沉思。

    此时此刻,李安的心里有说不上来的复杂感觉,既有怅然若失,也有如释重负。

    从第一次看到《断背山》的剧本,李安就知道,这个题材的故事在好莱坞想要顺利拍摄完成并上映,注定会遭遇重重的阻碍和压力,他和詹姆士·沙姆斯那些徒劳无功的奔波努力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把《断背山》定位成了一部面向小众的文艺片,詹姆士·沙姆斯纯粹是抱着完成心愿的想法,一定要把这个在好莱坞漂泊多年、没有制片厂愿意接手的剧本拍出来,而李安除了确实是被剧本感动以外,也想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电影风格的方式来缓解《绿巨人》失败带来的创伤,两人既不苛求影片以后能有多高票房也不奢求获奖——当然了,《断背山》的故事很合欧洲市场的口味,所以也可以试试去欧洲电影节参展,看后期制作的时间进度,最好能赶得上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

    威廉就在焦点影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了,他的投资和出演,直接将《断背山》从默默无闻送上了好莱坞最关注新片名单——毕竟这可是能被威廉·布兰德利看上的剧本!

    威廉·布兰德利的选片眼光,是无数电影演员渴望知道却又苦思不解的谜题,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商业及艺术领域皆有成果的双赢之作,有些电影遭遇北美票房滑铁卢,但偏偏在海外市场吃得开,还大受追捧,有些电影全球票房确实不佳,但转身就斩获了无数奖项。一部部影片数到最后,竟然没有一部烂片,也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这些影片成就了威廉·布兰德利,还是威廉·布兰德利成就了这些电影。

    李安一开始认为《断背山》能遇到威廉·布兰德利是极大的幸运,但后来他才发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伴随着高热度席卷而来的,是太多的关注和太多的争议,这让从没走进过好莱坞核心圈子的李安感到手足无措,电影还没正式开机,他又不能以电影拍摄为借口躲去加拿大找清净。不过,就算电影已经开拍了大概也没用,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会把落基山脉塞满的,说不定他们还会出动直升机。

    说实话,身为一名华人导演,李安和阿方索·卡隆等外籍导演一样奉行着低调的行事准则,他更想在默默无闻中把影片拍好,绝不希望这种万众瞩目的状态持续太久。更何况,连他的家乡台湾现在都在热炒他和威廉·布兰德利的合作,而《断背山》的题材又让主流媒体感情复杂,李安的弟弟在和他商量着提前买下《断背山》台湾发行权的时候,还随口抱怨为什么他不能和威廉·布兰德利合作一部其他题材的电影,那样会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