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验证集锦诗
书迷正在阅读:[综英美]大橘为重 完结+番外、独角兽不是传说、神豪警察、天官赐福 完结+番外、超神学院之雄兵连:都市篇、时空商铺系统、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天黑请说爱我、在风水圈当网红、王者荣耀之领主大人
元佑四年,旅途奔波刚死了儿子苏遁的苏轼来到杭州,他这个人虽然不怎么爱家,一生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完全不考虑妻妾老小的感受,不说妾室和通床丫头每到一处就买,走时就贱卖,但就拿妻妾来说,也都是大都死于旅途奔波! 至于苏轼的儿子,在娘胎里连带孕妇送人的都不少,还有死于途中的也几个,只不知道他的那些夭折的儿子是否还有来生再愿为他子女的想法。 而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苏轼也是够敬业的,至少无论是这无数次的贬辞上任之中,无论是妻死还是妾亡,也无论是子夭还是一生珍藏的藏书尽毁,他都从没有过多的悲哀。 这一次还是一样,苏轼一到杭州安置了家人,例行公事的买了几个貌美的丫鬟,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治理西湖的水患工作之中。 在杭州做知州期间,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大胆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 苏轼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治理水患筑堤成了苏轼的一大特色,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杭州时,在西湖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究苏轼一贯的生活作风,他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祐六年,有旧党惜才苏轼,乃又被召回朝。 但苏轼生活放荡不谙,为官又耿直刚正不阿,于是在不久之后还是又因为政见不合,就在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二月任扬州知州,苏轼也在这里展开了他的特色“苏堤”建设。 元祐八年九月,苏轼改任定州知州。 这换来换去的挪地方,终究是折腾得要人命的,这一年苏轼劳累奔波,王闰之也老大不小了,也终于扛不过苦命死在旅途死他乡去了。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六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 后来的绍圣元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这次还是有孕妇给苏轼出售! 说来也是奇葩,这苏轼年纪一大把了,无论是死妻,还是死妾,却都从不曾少过女人。他每换一个地方,都是先要买了妾或通床丫鬟再说其他的,至于他常说的生活贫苦什么的,都得统统排在买女人之后! 苏轼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河流,大量通河筑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再遭罪孽,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当时,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当然,后来苏轼离开儋州时又故伎重演了送孕妇是件! 王闰之离世三年后,王朝云也没有挺过苏轼的硬命,于去儋州途中殒命!虽然落了一个妾室名分,但也终究不过劳苦奔波死他乡的宿命! 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逝世,和我那一世一样死在盛夏遭驱拱的命运! 苏轼的死,我说不出什么感受,站在天下苍生角度,他也算是一介好官,也为民做了不少实事。 但他一生的滥情,视女人为衣物的作风很让我反感,王闰之好歹也牢了一个正房名义,在那时也算是有所值。而王朝云却是为他一生奔波也最多不过一房妾室而已,但穷苦人家的命运就是如此,她也勉强算是衣食知足,一生安康!只可惜了那世道! 在官场几经沉浮,苏轼获赦,才踏上了北归之路。当时,他有过多种选择,但故乡眉山已无田地和亲人,弟弟苏辙又苦苦劝他到许昌定居,而在南京与王安石相见,王安石又挽留苏轼居金陵,便于往来唱和……但苏轼最终却选择了常州。这是因为常州具备了挽留他的条件:常州的山水让他难以忘怀,他与当地百姓之间结有深情厚谊,当地还有苏轼一批重要的亲友和一份薄田。 苏轼享年六十四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记得,我在离开之时,听到那吟唱之声,虽然只是多了两句,但和我之前跟师傅说的猜测情况完全一样。我终是验证了那集锦诗的事情: 自古文人把欢吟,踏遍山河不见亲。 夜半秋霜斤来拎,月色自是白双鬓。 遥望故乡与路拼,青山河柳旧口音。 堂前桃李仍苍劲,蜿蜒小溪不是宾。 白鹤河畔心思敏,大雁戏水弯钩隐。 大江东去几人赢,人生在世一路辛。 往复曲折初衷心,一路河畔轮回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