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金瓯锁娇在线阅读 - 第69节

第69节

    而她所承受的痛苦中,有一半都是他给的。他对她到底做了多少混账事,回想起来,自己都悔得肝肠皆断。如果他早对她好一点,她又何至于会承受这么多?

    朝雾看懂了他眼神里的内容,却不想要他的怜惜与同情,在她看来总有种猫哭耗子的感觉。她掀开被子下了床,背对着李知尧又说:“收起你的怜悯。”

    李知尧苦笑一下,“我哪里的资格怜悯你,也没这个脸哪。只希望你念在我身世可怜,半生孤苦的份上,给我施舍一份怜悯,便就知足了。”

    朝雾听了这话不高兴,猛一下回头盯住他,“你可怜你孤苦你活该!你但凡有点人性,都不会落到今天这一步!我是被老太爷抛弃了命不好,可你是自作自受!”

    李知尧看她这模样,狠起来像红了眼要咬人的兔子。明明是恶狠狠地骂了他,他偏还觉得心里舒坦,只点头道:“对对对,我确实活该,自作自受不值得可怜。”

    听他这么说,朝雾又把头转回来,懒得再跟他吵下去。他现在犹如变了个人,什么都让着她捧着她,吵起来也怪没意思的。

    继续骂他解恨么?她不要以这样的方式解恨,她要永远记在心里,让他用剩下的大半辈子来偿还欠她的一切。

    朝雾平了平情绪,语气也放缓下来,又道:“下午你陪我去趟杏子坊,等会我还要给楼骁写封信,你安排人给我送到他手里。接顺儿的时候没能跟他好好说话,有许多话没能说。”

    和以前一样,李知尧并不喜欢听到“楼骁”这个名字,现在可以说更不喜欢听到。但这会儿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发火,只暗自吸下一口气,应朝雾一声:“好。”

    朝雾没什么想说的了,站起身下脚榻就走人。然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到李知尧床边找到自己的簪子,随手把发髻绾上,才又转身走掉。

    她回到锦棠阁,带着顺哥儿一起用了早饭,然后把顺哥儿给春景秋若带着,自己去书案边坐下,开始给楼骁写信。

    这封信写得并不顺利,揉了无数纸团。

    最后总算是写好了,她把信装进信封,让春景送去给李知尧。

    李知尧从春景手里接过那封信,捏在手里看着信封上的字,思考了很久。他很想把信纸拿出来看看,看朝雾到底给楼骁写了什么话。但又觉得,看了肯定会把自己气死。

    想来想去,最后他还是吸口气直接把信放下了,叫了寂影来,让他把信送到楼骁手里。

    楼骁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才醒来喝了解酒汤没多一会,头还有些疼。他在炕床上落座,目光落在信封上的熟悉字迹上,心里闷着一口气,憋得几乎快闷死过去。

    深呼吸好几口气,他才把里头的信纸拿出来,展开从头阅起。

    他料想的没有错,朝雾给他写这封信,是正式与他了断关系的。她心里到底还是有他,也仍然信任他,然造化弄人,此时却已不得不与他划清所有界限。

    朝雾在信里把事情的头尾全与他说了清楚,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说了顺哥儿是怎么来的,也说了顺哥儿的生父是谁。她没有想过要伤害他,可事情到了这一步,她已别无选择。

    若有来生,她这一世欠他的,一定会加倍还给他。

    楼骁看信看得手都在抖,看到最后把信纸紧紧捏在手指间,眼睛闭上,眼角就有眼泪掉下来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不知道是谁错了,只觉得心里憋闷痛苦。

    本来他以为自己和朝雾以及赵太后是一个阵线的,他们在联合起来对付李知尧。只要李知尧倒下,一切就都会好起来,他和朝雾会光明正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事情突然一转,赵太后成了朝雾最大的敌人,而他却还是赵太后的人。他恨不得想千刀万剐了的李知尧,却成了朝雾不得不选择的人,成了顺哥儿的亲爹。

    明白知晓了所有的一切,他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让他帮着赵太后残害朝雾和顺哥儿,他是万万做不到的。但让他放下对李知尧的仇恨,他也没那么甘心。

    他辛辛苦苦筹谋了那么久,隐在深山日日夜夜忙碌不歇,好不容易坐到今天这个位置,为的就是找李知尧报仇。眼下却突然一切都变了,让他一时间怎么接受得了?

    而朝雾写这封信给楼骁,也不是为了用感情绑架他。她最知道楼骁有多恨李知尧,也知道他走到今天这个地位付出了多少,她自然不会让他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她甚至有点庆幸,当初楼骁没有选择放弃努力来的一切,去和她隐居山林。如果他为了她放弃一切,再次变得一无所有,被李知尧碾进泥渣里,那她会觉得更亏欠他。

    她现在只想把一切都摆得明明白白的,也是为了缓解自己对楼骁有的亏欠心理。接下来她要做的事,是会伤害到楼骁的,但她不得不这么做。

    所有的结果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从相遇开始就是个错误。不管怎么选择怎么走,似乎永远都走不到一条道上。

    朝雾把这封信送出去后,就安心地把自己当成了和楼骁这段感情里的坏人。其余的她也不再去多想,只想着怎么带着顺哥儿活下去。

    当然,他们如果要安稳活下去,赵太后就必须死。

    按照想好的,朝雾不想坐以待毙被赵太后牵着鼻子走,在送完信歇完晌以后,就拉着李知尧一起出门逛市集去了。这回是光明正大的,并且专门往王公贵族们爱扎堆的地方去。

    生怕别人看不到,更生怕没人认出她来,她也就带着李知尧往杏子坊去逛了一圈。在厅堂里落了座,点了茶水边吃边看戏。

    杏子坊是京中贵太太贵小姐常来的上等茶楼,朝雾在这里能碰到熟人的概率,可比在别处高太多了。男人们不大往这茶楼里来,但也并不是不让来。

    你若是不怕被那些小姐太太们当猴子瞧,茶水还是让你吃的。

    朝雾和李知尧坐在厅堂里不过吃了小半壶茶水,就碰上了熟脸。见着朝雾不过都是一顿,愣神地盯着她看许久,却都不敢上来相认。

    这样你瞧我瞧,不过一会就传遍了整个茶楼,大家都凑头在一起窃窃私语,说人人好奇的晋王宠妾,与厘家大姑娘长得一模一样。瞧着这年龄模样,也十分相符。

    小姐太太们从茶楼离开了,把这话又带回家里说去,见了好姐妹再相传一番,有的甚至亲自找玩得好的人说去,这不过半天的功夫,这事便在世家小姐太太们之间传开了。

    市井小百姓也一直好奇晋王宠妾的模样,今一日在集市上瞧见了,又从杏子坊茶楼里听到了风言风语,一时间你咬我耳朵我告诉你知道,就也传开了。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本来京城许多人又都好奇晋王宠妾是什么样的人,这事儿便越传越细致。本来只说是像死去的厘家大姑娘,后来便成了就是厘家大姑娘。

    大家又都好奇,这厘家大姑娘没死,那厘家怎么说她死了,还给下葬了?这好好的厘家大姑娘,那等尊贵的出身,怎么就成了下等侍妾了?

    事情这样传了半日,第二天就有了眉目,因为突然有人说,厘家大姑娘的坟墓连夜被人掘了,里面根本没埋人,只有衣冠,说明厘家大姑娘没死确是事实。

    不久后,围绕在厘家大姑娘身上的谜团,就全被揭开了。似乎是有人故意散播,并在其中煽风点火,把当年厘家大姑娘被周家陷害一事,全部抖了出来。

    这事情涉及甚广,连赵太后是主谋一事,都一并被抖了出来。

    对于赵太后和周家如此阴毒,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做这种事,自然是惹人气愤,遭人不耻。但也有为赵太后开脱的,说她一向亲和爱民,并不像是这么阴毒的人。

    至于厘家因为女儿失贞逼死女儿的事,则评说不一。

    多有表示厘家做得没有错的,只说未出阁的姑娘家失贞怀了孕,就该自己一头撞死,还有脸活在世上么?当然也有说厘家父母心狠心硬的,虎毒尚且不食子呢。

    不过最让人觉得比话本子还显戏剧的地方,便是厘家大姑娘阴差阳错怀了晋王的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兜兜转转还是跟了晋王,叫人听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而与此事牵涉甚深的几大家族,也因为这事的闹开,府上一时间乱做了一团。

    厘老爷得知此事后,只觉家族颜面一毁殆尽,黑着脸找到厘夫人,质问她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得知厘夫人让朝雾假死以后,气得差点心梗过去。

    厘夫人声泪俱下,硬着语气道:“她是我生的,是我养大的,我怎么忍心真看她去死?现在你也知道了,当年是我们错怪了她,她是被陷害的!”

    事已至此,说再多也没用,厘老爷拂袖而去。

    而卫家,卫琮得知事情真相后,直接以“七出”中的“无子”为由,一纸休书休了周暮烟。卫夫人之前还劝卫琮要夫妻和睦,毕竟这是太后指的婚,此时便是一个字也不愿多说了。

    周暮烟携了嫁妆带着休书回到周家,在周夫人面前红着眼睛阴着表情问:“太太,她怎么还没死呢?她到底什么时候能死??”

    第85章

    周夫人也同样阴着脸,声音轻却狠,目光落远了道:“她惹的是太后娘娘,快了。”

    周暮烟掐掐手指,眼目珠子越来越红,语气也越来越狠,“到时候,我定要亲自将她千刀万剐,剥了她整张皮,披个稻草人,挂去城门楼上……”

    周夫人把手覆去周暮烟手背上,轻轻拍两下,以做安慰。

    ***

    牵涉在这整件事当中的,除了卫厘周几个世家大族,还有一个人便是楼骁。然谈说他的人并不是很多,有些个谈说起来了,也不过是唏嘘一阵罢了。

    赵太后给楼骁的三日之期到了,楼骁本就没打算上门要顺哥儿,又因为厘家大姑娘的事弄得人尽皆知,大家都知道了顺哥儿不是他儿子,他也没立场再到晋王府要孩子。

    若他真是顺哥儿的亲爹,孩子确实该跟着他。当然,那也绝不会出现现在的事,朝雾不会把孩子接走,赵太后也不会下命令让他要孩子。

    楼骁只身进宫,去到正德殿,到赵太后面前请罪,只说:“臣无能,顺哥儿身份已大白于天下,臣不能为太后娘娘要回孩子,请娘娘赐罪,臣甘愿受罚。”

    赵太后已然知晓了外头流言传开的事情,这几天无时不刻不是气得想拍桌子。她辛辛苦苦树立的名声,经营的形象,突然在这几天之间崩塌了七七八八,连朝臣们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

    她机关算尽,扶了年幼的新帝登基,自己揽权摄政,所有要背骂名的恶事都叫李知尧做了。李知尧的名声向来不好,而她一直都清清白白,哪知叫那个不起眼的女人给毁了。

    她这几天几度气到没理智的时候,甚至想直接动兵围了晋王府,把李知尧和那个女人,以及他那个凭空出来的儿子,全部押起来杀了了事。

    但她也不是全然没理智,知道还是有人相信她并不如传言中那般手段阴毒。她若是不问罪名随意捕杀晋王,那便坐实她是个不讲礼法之人,只怕朝中多有大臣不服。

    她等着楼骁能给她带来一丝好消息,结果并没有意外惊喜,楼骁果然没有去要孩子。她此时也知道责怪楼骁无用,但还是忍不住愤怒,道了句:“无能!”

    楼骁不辩驳,单膝跪在地上,继续向赵太后请罪,“臣愿革职以谢罪。”

    赵太后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楼骁不是因为自己办事不利想革职谢罪,而是为了那个女人。她三天前没告诉他真相,就是怕他心思不坚定,站到那个女人的一方。

    看楼骁片刻,赵太后手搭炕几,手掌下压了力气,威严又正气道:“楼骁,你当这是哪里?这里不是你呆过的江湖,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哀家排除万难把你扶上禁军统领的位子,你便这么报答哀家?在你心里,除了小情小爱,可有家国天下,可有‘忠义’二字?”

    楼骁低眉跪着不说话,所有的问题他这几天都想过,痛苦纠结到最后,想明白了自己与朝雾确实命中无缘。或许从一开始被李知尧强行分开,他就不应该再强求。

    赵太后盯着他,见他低眉不语,又继续说:“那个女人欺骗背叛了你,让你成为众人口中的笑柄,你就如此应对?你当真要让全天下人耻笑于你?”

    楼骁哪里在意天下人的耻笑,他脱官一走,谁还记得他这个人?

    赵太后见说他不动,默声片刻,慢慢放平了气息,又换了策略,慢声道:“你知道你为什么得不到那个女人,就是因为你没有野心,对权力没有欲望。晋王凭什么能拥有她,就是因为他有地位有权力。你知道哀家要动晋王,晋王逃不过这一劫,到时候,那个女人也得一起死。”

    听到这里,楼骁的面色终于松动了点。

    赵太后端起手边茶杯,捏起杯盖拨浮沫,继续说:“你若是不想看着她一起死,便该珍惜哀家给你的一切。你若放不下,到时候,那个女人哀家还给你留着,岂不好?”

    楼骁低眉思索片刻,终于开了口,“太后娘娘若是不怪罪臣办事不利,臣定会将功补过。”

    赵太后停下拨浮沫的动作,目光微抬,“想清楚便好,别叫哀家看错了人,用错了人。”

    楼骁低着头,“谢太后娘娘提点。”

    这点事交代明白了,楼骁也便退出了正德殿。

    赵太后看着他出去,等殿门打开再合上,她收回目光,把手里的茶杯放回炕几上,慢声道了句:“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不堪重用……”

    ***

    楼骁从正德殿走后,赵太后又忙了一会政务上的事,到天色尽黑时才回寿康宫。照理说按小皇帝的年岁,赵太后应该慢慢放权给他才是,但她似乎舍不得,权力仍还自己捏着。

    当然有多大权力就肩负多大责任,她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有时候多得几乎让她喘不过气。

    现在除了每天要上朝批阅奏折,和朝臣们商讨政事,她还要分心烦李知尧的事。本来年纪略高精力就有限,这会儿又因当年设局的事在京城传开,弄得她更是焦头烂额。

    累得浑身乏力,晚间躺在床上却睡不着。她思来想去,觉得对付李知尧的事再不能拖了。夜长梦多,就这么拖下去,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

    至于怎么做她早前都是想过的,李知尧现在最大的软肋就是那个女人,那她从那个女人身上下手便是。之前是因为楼骁她才没动那个女人,现在也没这顾虑了。

    若不是这几天被流言闹得乱了方寸,满心里在乎着别人怎么在背后议论她,又想着怎么维持自己一直以来的仁德形象,她早下手了。

    但晚这几天倒也没什么所谓,她现在冷静了,打算明儿一早上完早朝,就召那女人进宫。她要逼李知尧出错,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这么做好了打算,心里找回些踏实的感觉,赵太后也便合眼睡了些时候。鸡鸣时被宫女轻声叫醒,起床梳洗更衣,如往常一样去庆安大殿上早朝。

    上早朝的除了文武官员,还有坐在龙椅上犹如摆设一样的小皇帝。小皇帝从八岁就每日坐在这龙椅上,看着别人争来斗去,如今已坐到十三岁,还是看着别人争来斗去。

    今日的早朝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文武百官就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最后由赵太后来定夺。要紧的事不多,怎么定夺都影响不大。

    而赵太后今日的心思没全放在早朝上,一边听着大臣们唇枪舌战,一边私想着赶紧议完事退朝。她要集中精力,去把李知尧这根眼中钉彻底拔掉。

    她乱了阵脚的这三天,便算是她赏给李知尧和那个那个女人的,最后的安稳时光。他们想通过造流言的方式与她手中的绝对权力抗衡,只是垂死挣扎罢了。

    好不容易把朝臣要奏的事都商议完了,赵太后无心再议其他的事,隔着珠帘看着殿中怀抱笏板的众大臣道:“哀家今日有些乏,若无要紧之事,便早些退朝吧。”

    朝臣确无什么要紧的事再要议,自然也就要退了。然就在赵太后起身要走的时候,忽从殿外传来急报,说是十万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