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坤宁在线阅读 - 第120节

第120节

    陈瀛同谢危关系很好吗?

    姜雪宁心底存了个疑影儿,又看了张遮一眼,然而这死人脸竟转头看着水里的鱼和风吹的波纹,她莫名觉得气闷,便道:“那我先去了,二位大人,告辞。”

    直到她走远,张遮都忍住了没有回头看。

    陈瀛却是注视着她身影消失,才收回目光,眸底透出几分兴味之感,只转头来对张遮打趣道:“我怎么瞧着这位娇小姐看了你不止有一眼,到底当日慈宁宫中是你解了她的危难,也算得上是‘救美’了,像是对你有点意思呢?”

    张遮垂下眸光:“陈大人说笑了。”

    陈瀛一耸肩,却是想到了点别的,自语道:“也是,毕竟是谢先生张口要保的人,哪儿轮得到旁人。”

    “……”

    张遮心底忽然有什么东西骤然紧了,他慢慢回过头来看着陈瀛。

    陈瀛只道:“怎么?”

    张遮微微闭了闭眼,道:“没什么。”

    陈瀛的心思已经转到了一会儿见着谢危说什么话上了,倒没留意到他此刻有些明显的异样,只是琢磨:“谢少师可真是个叫人看不懂的人,虽则也算同他有了些交集,可总觉着也不交不深。不过说来也很奇怪,张主事虽不与谢先生一般,可也给了陈某一种不大看得透、不大看得懂的感觉。你说你既不爱美人,旁人秦楼楚馆里逛叫你你也不去;也不爱华服美食,成日里独来独往深居简出。实在是让人很迷惑,陈某倒不大明白,张主事这样的人,到底志在何处?”

    “沙沙”,雨落。

    水雾如一层轻纱,将湖面掩了,把楼阁遮了,顿时满世界都安静了,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张遮抬首望着。

    过了许久,连陈瀛都以为他是出神了也不会回答这问题了,他才破天荒似的开了口,慢慢道:“志不高,向不远。辨清白,奉至亲,得一隅,静观雨。如是而已。”

    第93章 大勇

    冬日下雨, 朔风吹拂。

    街道上的行人本也不多,这时更加冷清下来。

    京中各处坊市都少人问津,店铺的老板伙计们徒然望着那天空兴叹。

    只是没过多久, 那静寂的街道尽头竟传来了哒哒的马蹄声, 沉重地连成一片,更有呼喝之声夹杂其中,不片刻便有一名身披盔甲的、须发灰白的将军高高骑坐在马上,率着一干骑兵自街道上迅疾地奔过, 只往京城城门处禁军驻扎之地而去。

    人人看了个心惊胆寒。

    待这肃杀的一队人从这条街上离开之后,店铺中的老板伙计们才敢叹出头来,却个个害怕得紧:“这又是出了什么事啊?”

    朔风越紧, 天际彤云密布。

    掉下来的雨很快便变成了雪, 今冬的第一场雪,终是下下来了。

    *

    有时候姜雪宁想想, 上天终究还是留了几分垂怜给她的。

    至少又让她遇到张遮。

    她从水榭旁边绕过来,很快就到了前厅。不大的细雪自天际纷纷扬扬地洒落,她见着只觉有些叹惋:张遮最爱的是雨, 如今变作雪, 他该不很高兴吧?

    前厅里宾客已然满座。

    她本也想直接入席。

    不过走到前方游廊拐角下的时候竟看见了姜伯游,他似乎正在同朝中的同僚说话。

    今日燕临冠礼,朝中也有一些官员冒险来了。

    姜伯游自然是其中之一。

    他穿着一身石青百福纹圆领袍, 同另一人站在院中栽种着的那棵劲松下面, 眉头紧锁,听着那人说话,不由得直摇头:“得罪了别家还好说, 得罪了这位萧二公子却是有些难办,这郑家人也真是可怜。”

    那人叹息:“谁说不是呢, 西市口这边都知道郑家人,听说还有个儿子送去了宫里当差,虽不算什么豪门世家,可小老百姓日子过着也算不错。但遇到萧氏一族,霸人田产,逼人迁祖坟也就罢了,还想把人一家子送进牢里,未免有些惨了。”

    话刚说完他抬头就看见了姜雪宁。

    于是剩下的话都咽了回去,向着姜伯游笑着道:“侍郎大人先前念叨许久,这不,令爱也到了。”

    姜伯游转头就看见了姜雪宁,原本紧锁的眉头便展开了些许,同那名同僚拱了拱手,微有歉意,那同僚也不介意,便也向姜雪宁拱了拱手,自入厅中去了。

    姜雪宁方才过来时有听见只言片语。

    她上前同姜伯游行礼,却没忍住问道:“父亲方才与人说话时提到的可是西市胡口同里头的郑家?”

    姜伯游道:“正是,怎么,你认识?”

    他想起那郑家确有一个人在宫里面当差,心念一动,便多问了一句。

    姜雪宁想起的却是郑保,因上一世郑保乃是司礼监的掌印大太监,他住在哪里自然是朝野上下人人都知晓的。“西市口胡同”这几个字她还没有忘记。

    听得姜伯游肯定,她便留了个心眼。

    上一回仰止斋之围若无郑保,只怕还难度过,她便向姜伯游道:“这一家人多半是在坤宁宫里伺候的一名管事太监郑保的家人,父亲或许不知,女儿查抄仰止斋那一次得以虎口脱险多赖此人随机应变,是个仁善忠义心肠。且后来谢先生曾告诉女儿,司礼监的王新义公公有心要收他做徒弟,不日将提拔去圣上身边伺候……”

    话说到后半句时,尽管周遭没人,可她的声音也依旧压下来许多,仅姜伯游能听见。

    郑保会被王新义收为徒弟去司礼监伺候这件事,姜雪宁当然不是从谢危那边知道的,谢危当初也不是特意要告知她这件事,可这并不妨碍她把谢危拖出来暂用。

    果然,她把事情一说,姜伯游面色便微微一变。

    官场上混久的人,向来是“闻弦歌而知雅意”,不需说深,便明白话后面藏着的意思。

    这郑家人开罪了萧氏那位板上钉钉要承继家业的萧烨公子,其实原不是郑家人的错,只因萧烨出游京外时看中了一片山头并着下面的地,要圈作自己的猎场,兴建避暑的别府,于是把周边的人家都赶了出去。

    郑家人祖坟与田产恰在那边。

    本以为能同萧氏讲讲道理,不想告到衙门去反而引得萧烨大怒,要反将这郑家人送进衙门。

    方才同姜伯游说话的正是顺天府尹。

    这么一件事落在手上,实在是烫手山芋,是以才向姜伯游倒苦水。

    眼下是多事之秋,对文武百官来说,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姜伯游来说也是如此。可若这郑保在宫中有恩于宁丫头,且有谢居安小友说此人大有前途,事情就不一样了。

    他拧眉深思。

    末了对姜雪宁道:“此事我知晓了,你放心。”

    冠礼在即,众人都进去了。

    姜伯游便道:“你是同长公主殿下一道来的吧?走吧,我们也快进去。”

    姜雪宁心知姜伯游该是有了主意,但也不多问,只道一声“是”,接着便跟着姜伯游入了厅中。

    即便勇毅侯府已经不是全盛之时,这厅堂中也坐满了盛服的宾客,往里面一眼便可看见坐在主宾位置上的谢危,他旁边做的便是今日会为燕临加冠的赞者。

    姜雪宁匆匆看了一眼,小半部分都是熟面孔。

    上一世许多原本与勇毅侯府关系还算亲厚的世家,收到侯府请帖后未至,后来燕临还朝,谢危谋反,这些家族要么被一并清算铲灭,要么退出纷争散到权力边缘;而不顾这风雨飘摇情形依旧赶赴侯府来贺燕临冠礼的人,大多数人都成了新一届权力的核心,就算有少数一些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谴责起燕临协助谢危谋反来,也都没有引来什么报复,即便没捞着什么大官,好歹也算安然无恙。

    世间事有时候就是这般弄人:有时候想要避祸,却不知避祸才会引来真祸;有时候想要得到,却不知得到就是更深的失去。

    沈芷衣等人到了之后左右看都没瞧见姜雪宁,还有些着急,一看见她进来便连忙招手:“宁宁,这边。”

    姜雪宁便走了过去。

    大乾朝男女大防虽然没有那么严重,可一般男子冠礼除长辈外基本都是没有女宾来看的。但乐阳长公主沈芷衣毕竟身份尊贵,且与燕临算得上一同长大的好友,自然能够列席厅中,且位置还很靠前。

    宫中这些伴读都沾了她的光,位置在附近。

    姜雪宁更是被沈芷衣一拉,直接坐在了她的身边。

    有人轻轻敲了敲厅里面一座小小的铜钟,周遭便立刻安静了下来。

    众人的目光一时都聚集到了堂上。

    穿上一身厚重华服的勇毅侯燕牧,在老管家的搀扶下,从后堂走了出来。众人一见连忙行礼,燕牧面上虽有病色,可今日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很有几分年轻时叱咤的气魄,还礼后甚至还笑了起来。

    “承蒙诸位来宾看得起,大驾光临,我侯府实在蓬荜生辉。”他的目光落在这堂中黑压压的一片人身上,锋锐的眼眸中却有几分老怀快慰的感动,“燕牧四十五载徒然奔忙,走沙场,赴轮台,不想年纪稍大些却是老病缠身,叫大家笑话了。今日风寒雪冷,诸位却能不弃,给足了我这半老头子的体面,也给足了犬子体面,我燕牧定永记于心,在此谢过!”

    说罢他竟长身一揖。

    说的是今日“风寒雪冷”,未提眼下朝局与侯府所面临的困苦半句,可众人偏都轻而易举地听出了那言下之意。

    想勇毅侯府一门忠烈,燕牧少壮之年亦曾领兵作战,驱逐鞑虏,如今却被圣上下令,重兵围府犹未去,刀剑悬颈命不知,实在令人唏嘘。

    如此大礼,众人如何当得起?

    一时都忙道“侯爷言重”“侯爷不可”,又以深揖之礼还之。

    冠礼这才正式开始。

    整座前厅被布置得与祠堂宗庙差不多。

    燕临身上穿的乃是簇新的素色交衽长袍,依着古礼自厅外走入,先叩天地,再祭宗庙,后拜父母,由赞者出席祷读祝辞,方行加冠之礼。

    士族三加。

    燕临张开了自己的双手,任由那显得厚重的玄色深衣披上了自己的肩膀,沉沉地将他笼罩,宽长的革带也经由赞者的手从他腰间穿过紧束,一块刻着如意纹的圆形玉佩系在革带之上,低垂下来压住衣摆。

    他躬身再拜。

    赞者便高呼一声:“三加加冠,请大宾!”

    行冠礼,最重要的便是加冠。

    冠礼中的主宾也称“大宾”,往往是德高望重之人,既要亲自为受冠者加冠,也要为受冠者取字。

    赞者声音一出,所有人的目光便都落到谢危身上。

    按礼,大宾当盛服。

    可今日的谢危非但没有盛服,甚至于只穿了一身雪白的长袍,外头罩着一件白鹤云纹的氅衣,宽袍大袖,卓有飘然逸世之态,与今日盛礼、与众人盛服,颇有一点格格不入之处。

    然而主人家竟不置一词。

    燕牧也向谢危看去。

    谢危就这般沉默地看了许久,此刻终于一低眸,轻轻起了身,走上前来。

    燕临抬眸望着他,侧转身向他而立。

    府中下人递过了端端放着头冠的漆盘,由赞者奉了,垂首侍立在谢危身畔。

    那一只束发之冠,乃以白玉雕琢而成,长有三寸,高则寸半,冠顶向后卷起,六道梁压缝,静静置在漆盘中,天光一照,古朴剔透,有上古遗风。

    一对简单的木簪则置于冠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