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伴读守则在线阅读 - 第106节

第106节

    朱议灵整个人站直了:“还有这事?怪不得汪家要慌——皇后是得了什么恶疾不成?不对,恶疾也不至连家里人看视都不许,恶疾是假,恐怕犯过被禁足是真!”

    他精准地抓出了问题所在。

    “在下也是这么想,只是还不知皇后向来深得圣意,怎会一下子到了这个地步。便是失宠,也该有个过程才是。”

    “不知道就再去打听!”朱议灵果断地道,“不用管别的,只管盯住了汪家人,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弄明白真相!”

    王鲁忙应:“是。”

    说话间,他瞥见了朱议灵摊开在桌上的舆图,好奇看了两眼,从起伏的边陲线上认出了大致的地域:“这是——大同关外?”

    朱议灵还在想着汪家的事,随意点了下头:“大哥那边着人送来的,瓦剌吞了鞑靼,士气一直高涨,大哥说,早晚得跟边军闹起来,叫我闲着也关注关注。”

    宁王从前的封地大宁是边关巨镇,承担了非常重的戍边职责,比代王所在的大同更为前线,虽然后来改封到了江西,连大宁都司都后撤几百里迁到了保定府,但宁藩诸王们谈起边关形势,都还能说上几句,看个舆图也没什么问题。

    顺带一提,正因大宁都司在成祖手里内迁,大同的重要性才直线上升,取代了大宁,变成了保卫京城直面鞑虏威胁的第一线。

    王鲁道:“世子心胸宽广,还系着边疆安危,不过与王爷的深谋远虑比,这劲使的,可有点不是地方。”

    朱议灵听得舒心,一笑:“他总是大哥,叫我看我就看看罢了,他说得也没错,我看这一仗也免不了。行了,你做事去吧。”

    王鲁应着,要退出去。

    朱议灵一想,又叫住他:“谨慎些,如今皇上给我安了两个耳报神,麻烦得很,可别叫人抓了把柄。”

    王鲁又应:“是,在下明白。”

    **

    这一仗确实难免,而且来得不慢。

    元德八年十月初,瓦剌犯边。

    大同狼烟腾空而起,全城警戒。

    城外各屯堡陷入交战,大同总兵一边命人向京城疾报军情,一边召集将领部署攻守,整座重镇的气氛紧张而有序。

    乱起自代王府。

    一声惊叫划破清晨宁静:“大大大爷——!”

    “大爷心口插了一把剪子!血,好多血!”

    “快请大夫!”

    “大奶奶,太晚了,您节哀顺变,大爷已经——不行了。”

    “怎么就不行了?!刘医正,你再看看,要多少银子都行,就这么把破剪子,怎么就能把人害死了?啊,你快抓紧治一治!”

    “大奶奶,这剪子是不大,可是下手很准,正正戳进了心脏里,下官就是华佗在世,也无能为力啊。”

    “我不信,我不信——那个贱人呢?那个贱人死哪去了?!”

    “大奶奶,里外都找过了,都没找到春英,可能已经逃走了。”

    “逃走了就去抓!她敢刺杀亲王,我要她全家偿命,不,偿命都不够,我要把她凌迟,剁成一块一块喂狗,快去抓,去抓啊!抓不回来我连你一起喂狗!”

    “是是。”

    ……

    消息飞快传到了前院。

    “真的假的?怎么可能?”

    “真的!那把剪子就那么戳在心口上,我亲眼见着的,可吓死我了。”

    “天哪,这够得上诛九族了吧?”

    “诛不诛九族也不一定,大爷毕竟没承爵,不过她要是被抓住,自己这条命肯定别想要了。”

    “春英那个丫头娇娇弱弱的,怎么敢干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

    “唉,你不知道,大爷也是过分了些,府里多少女人玩不够,又变出新花样来了,春英都嫁好几年了,大爷路上碰见,看见人家儿子生得多,还带着一对双胞儿子,白嫩可爱的,就动了念头——他自己不是一直没生出儿子来吗?就把春英抢进府里来,想着春英那么能生,说不定也能替他生个儿子。春英有廉耻,不愿意,逼急了,可不就乱套了。”

    “原来是这样,啧,大爷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嘘!可别说,大奶奶快疯了,春英原来就是府里的人,道路都熟,不知是逃了还是躲哪儿了,这会儿还没抓到呢,大奶奶一腔火没处发,这话传到她耳朵里,得把你一起拿去喂狗!”

    “我懂,我懂,大奶奶是该着急,大爷没留个后,这往后,她的日子还不知着落在哪呢……”

    ……

    消息进一步往府外扩散。

    “代王府大爷被杀害了!那么长一把刀,插在心口上!”

    “不可能吧?那可是代王府,多少守卫呢,哪来的劫匪那么大胆?”

    “肯定是不一般的劫匪了。”

    “代王府进了非常厉害的劫匪!”

    惊慌失措的话语从一个人的口中传到另一个人的口中,值此战期,几近异变,到传到围着代王府周边而居的旁支们时,已经变成了:“瓦剌派人刺杀了大爷!”

    再然后,演变出了最终版本:“瓦剌人打进来了!”

    “快逃啊!”

    旁支们固然这辈子没有承袭王位的指望,但也沾得上龙子凤孙的名分,个个很懂得珍惜己身,纷纷收拾起细软来,准备奔逃。

    这股逃命的风潮像瘟疫一样,迅速扩散开来,连住在王府内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近支王孙们也生了疑惑,下意识跟着乱起来——别人都跑了,他们不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破了城,他们还没活够呢,岂不白白送在瓦剌人屠刀下?

    事发不到一个时辰,整个代王府,大乱。

    事发第二个时辰,恐慌的情绪传染到了周围的居民。

    第三个时辰,半座城乱起来。

    大同总兵获知消息,赶来弹压,但民乱一起,事态已然很难收拾,他命人死死守住往关内的城门不许打开,焦头烂额声嘶力竭地亲自吼了小半个时辰,才终于勉强镇住了局势没有再进一步糜烂。

    而这时,城外还在交战。

    大同总兵气得快晕过去了。

    这幸亏是大同城内军户居多,比一般城镇的百姓们还是见识多些,不然整座城都得完蛋。

    饶是这样,城内的乱象也对战况起到了不可避免的干扰,瓦剌与先前已经快被打成散兵游勇的鞑靼不同,士气正虹,大同守军本来就守得极为辛苦,被这一闹,与瓦剌足僵持了三天三夜,填进去不知多少兵械,最终,才勉勉强强地守住了城门。

    **

    雪片一般的参劾奏本飞向京城。

    皇帝在文华殿里打开一份,脸色就难看一分,又打开一份,脸色更难看一分,看到第三份,终于不是告代王府状的了——而是代王府的上书,要求皇帝做主,命当地官府协助捉拿春英归案。

    皇帝颤抖着手,将奏本掷于案上,喘了口气,喉头滚动,猛然呛咳出一口血来!

    “皇上!”

    “快请太医!”

    “皇上,太医说了您如今决不能耗神动怒——”

    半个时辰以后。

    内阁诸重臣担忧地聚在乾清宫外面。

    灌下一碗汤药的皇帝不顾太医的劝阻,将臣子召集进来,怒声道:“看何处还有地方,立即选一个出来,把代王府这一窝废物统统迁走!”

    为首的方学士犹豫片刻,跪下道:“皇上,眼下不是好时机,代王府人丁易迁,搅乱的人心难以恢复,若于此刻将他们迁走,恐怕百姓以为是避兵灾,人心更加浮动……”

    作者有话要说: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预言家·九:我觉得,我大哥他也活不长……

    第121章

    皇帝在方学士的劝说中冷静了下来。

    若是从前, 他不需要顾忌到如此地步,瓦剌闹得再凶,御驾亲征一回, 什么民心都稳下来了,但他现在的身体, 不容许他做这个选择。

    皇帝心中憋闷, 道:“那要怎么处置?成锠虽不成器, 勉强还能管些事, 结果——就这么把自己荒唐死了!亏他们还好意思找朕做主!”

    方学士沉吟着道:“外臣不能预王府事, 须得从代藩里重新挑一个镇得住的人,出头理事,弹压住众王孙。”

    大同总兵手握重兵,还被闹得那么狼狈,正因领头的是代王府的龙子凤孙们, 他处置不了,局面才险些失控。

    皇帝道:“哪里还找得出来?剩下的这些有一个中用的,当时就脑袋清醒地拦住了, 也不至于闹出这场乱子!”

    皇帝这是一针见血,御榻前的大臣们也觉无言,想想代王这一家子, 最早时,是先代王世子纵欲早亡;随后, 先代王被一个馒头噎死;如今轮到第三代的朱成锠了,他就像要追随父祖风采似的——强抢民妇, 被不堪受辱的民妇一剪刀戳死。

    祖孙三代,竟没一个死得体面,记宗谱的人都得挠头皮,不知怎么给他们遮这个羞。

    找不出来也得试一试,方学士想了一下,从头问起道:“皇上,代王府大公子殁时无子,即是说,他这一支后嗣已绝?”

    皇帝闷闷点头。

    他其实想骂朱成锠两句,没儿子就没儿子罢了,失心疯了去祸害无辜民妇,话到嘴边心念一动,他这后宫缠成这个乱麻样,可不是差不多的缘故吗?

    这一声就骂不出来,因此倒又冷静了些,琢磨起眼下的问题来。

    朱成锠虽然到死在旁人嘴里仍是一声“大爷”,但他嫡长身份毕竟不同,这是无可取代的,虚悬的代王爵始终属于他,他活着,谁也越不过他去,他死了,继承权按制就归于他的儿子,明明白白,没什么可争议的。

    但是,他还无子,那情况就复杂起来了,可以分裂演化出三个可能。

    其一,皇帝恩准他从旁支里过继子嗣,嗣子以小宗入大宗,与亲子一般承袭王位;

    其二,皇帝不允他过继,嫡长谱系断绝,代王府以绝嗣,除国。

    以及其三,朱成锠照旧绝嗣,但不除国,继承权顺序移至与他血缘最近的兄弟,兄死弟及。

    皇帝将三个可能都说了出来,询问众人意见。

    臣子们有些相持不下,有认为该过继的,有认为该传弟的,倒是没什么人认同除国——不是臣子们乐意养着这么些宗藩,而是各人心里有数,再丢人再拿不出手的亲戚,那也是亲戚,皇帝或训或关都可以,真除了国,把亲戚的饭碗打碎,让人讨饭去,那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朱成锠当年干的糊涂事,皇帝把代王的王爵从登基一直扣到现在,但终究,也只是扣着,不是剥夺。

    争论一阵以后,方学士眼见互相说服不了,便提出建议:“皇上,镇国公为宗人令,最通宗藩承继,不如请镇国公来参谋此事。”

    他这是公允之见,皇帝点头:“可。”

    镇国公很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