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都市小说 - 撞鹿在线阅读 - 第71节

第71节

    第85章

    柜里有几双备用拖鞋, 杨劲认定其中一双女士拖鞋是李清一的, 盯着看了一会,还是决定拿男款来穿。

    李爸已经换上自家随意装扮, 背心短裤, 在厨房喊杨劲:“要在这吃饭吗?”

    很普通的两居室,杨劲正猜测朝北的一间是李清一的卧室。李爸陡然一喊,吓了一跳。

    下一秒,李爸从厨房探出头来,晒了一上午, 头发还是乱的。“帮我拿剪刀。”

    杨劲把电视柜上的剪刀递过去。李爸背过身蹲下。

    他面前是一个挺大的不锈钢盆, 好几条鱼, 有点转不开身。

    李爸说:“都说了,找我没有用。”

    狭长的厨房, 杨劲侧身走过去, 蹲在鱼盆的另一边:“她可能觉得,我之前态度不够认真,加上, 家里和我本人遇到些事……搞不好要坐牢那种, 就对她说了很过分的话。”

    “因为什么坐牢?”李爸盯着他的一身行头。

    杨劲忙解释道:“现在已经澄清了。被控告是渎职、滥用职权、贪.污.受.贿那一类。”

    李爸低头看鱼,若有所思。

    杨劲没话找话:“这是水库的鱼吗?真大个儿。”

    李爸说:“水库鱼不如这个,活水里的鱼才好吃。”

    “您钓了多久啊?这得钓一天吧?”

    “早上五点出门。赶上一阵子上鱼, 扔下去就咬钩,就那几个小时。”

    杨劲个子太高,蹲着十分局促, 可赞叹的表情神态都十分到位。

    李爸把剪刀把手那端递过去:“想吃哪条,自己收拾。我先去洗把脸,草柯又是露水又是虫子。”

    李爸去卫生间洗漱,杨劲蹲在鱼盆前,一片茫然。

    卫生间的水声止息,杨劲终于咬紧牙关,掐住一条不那么生龙活虎的,那鱼也不服气,一挣扎,其他鱼也跟着蹦达,盆里的水溅了一地。

    无奈,他双手将鱼掐离水面,鱼身滑不溜手,鱼死命一挣,就轻松逃离杨劲的控制,在厨房瓷砖上狂舞。

    李爸走回厨房时,杨劲正满地抓鱼,最后将后按其在墙角,脸上、衣服上都湿了,也分不清是汗是水,还是鱼身上的黏液。

    李爸靠在厨房门上,平静地说:“我家姑娘,我了解。她对人没有防备心,也轻易不会难过。”

    杨劲窘迫地窝在墙角,双手按鱼,轻也不是重也不是:“是是是,我就是,我之前想得不周全、不长远,我没想到让她那么伤心。”

    “啪!啪!啪!”鱼积攒了一波力气,再次死命挣扎。

    李爸说:“老话说门当户对,滥用职权罪也不是谁都有机会犯的,我女儿肯定没骗你……她的家庭情况……”

    杨劲终于再次掐起鱼。

    鱼在地面蹦跶累了,身上的水分蒸发,手感变得干涩,杨劲觉得容易掌握一些。

    “叔叔,您多虑了。我就是个公务员,拿的也是死工资,充其量比她早工作几年,工资条上没比她多多少。”

    他死死抱着鱼,走到李爸面前:“叔叔,您看着我行吗?李清一躲着不见我,我就先来问问您的意见。只要您点头,我再找她,我有的是耐心。”

    经李爸示意,杨劲将鱼放进水槽。

    又乖巧地去水盆里捞出剪刀,磨刀霍霍下不去手。

    李爸接过剪刀,刀把手向外,他一手抓着剪刀合上的刀刃,一手去摆弄鱼的身子。

    “我看你不行。”

    下一秒,“邦”的一声,手起剪刀落,手柄实实地凿在鱼头上,鱼眼的正上方。

    鱼最后挣扎一下,没了声息。

    杨劲心里又是一凛,手上黏腻的感觉还在,鱼的灵魂却已经升仙。

    李爸用剪刀剪去鱼尾和鱼鳍,动作极其利落,嘴上说:“她去北京了。”

    “啊?”

    “辞职了,去北京了。”

    盆里的鱼蹦得更加欢畅,杨劲一阵虚脱,李清一家什么都好,只是过堂风太凉。

    李爸用刀刃刮掉鱼鳞,两分钟后,鱼已被开膛破肚,李爸说了两次,杨劲才听清,去门边把垃圾筒拿了过来。

    李爸将鱼的内脏丢进桶内,放水将鱼冲洗得干干净净。关掉水说:“你还要在这吃饭吗?”

    酱焖鲤鱼。杨劲第一次吃到这种做法,酱汁将鱼rou包裹,口感更嫩,新鲜的葱花和香菜提味,还带了点汤汁,杨劲将汤汁倒在米饭上,吃光最后一口饭。

    告别时,李爸说:“你以后有孩子就知道,当爸的,最不希望女儿受委屈。如果不是我女儿的错,有人欺负到她头上,搁十年前,我还会跟他拼命。但到了我这年纪,就会想算了,往前看,好好找个顺心如意的人,知冷知热地过日子,比家里有金山银山都强。”

    杨劲频频点头,并说改日再来拜访。

    李爸摆了摆手,衷心地希望他不要再来。

    ※※※※※※※

    李清一像一条鱼,此前一直住在鱼缸里,定期有人换水、加氧、喂食,她不知道除了鱼缸,还有无限辽阔的江河湖海,不知道除了鱼食,还有稀奇庞杂的世间百味,不知道有以她为食的其他鱼类,不懂危险与弱rou强食。

    一个偶然契机,她见识了庞大水系、暗涌奔流。来北京的前几个月,对她来说,所见、所闻、所感,皆是新鲜与刺激。

    她随着人流挤进地铁,步速不由自主地加快,路过□□广场,看到了着过一场大火的中央电视台,听到各地口音和纯正的京片子,吃了卤煮、爆肚、涮羊rou,坐过双层巴士,逛过清代皇室的后花园,跟比自己年长或年轻的人谈话,感觉到了身处北京各自奋斗的各色人等,有冷漠、有疏离、有温暖、有苦涩,也意识到一座体量庞大的城市里,人类智力与体力的悬殊。

    她在公司附近租了间屋子,说是屋子,其实只容得下一张床,是一个三居室最小的一间。

    二房东是个做生意的夫妻,客厅里摆满了纸箱子,卖些李清一不认识的小机器。另外一个房间住了一个女孩,常常房门紧闭,偶尔夜里听到拉竿箱拖过门坎,她才知道有人回来,但是第二天上班又见不到,可能在睡觉,或者已经走了。

    李清一的试用期工资,刚够支付房租、杂费和基本生活。好在她从杂志社辞职,工资卡里还有些积蓄,她尚有底气在美食网站找有特色、网评很好、人均消费又不高的馆子饱餐一顿。

    北京实在太大了,除了刚来时与晓晓见过两面,后来基本也是各忙各的,偶尔在微信上聊两句。

    李清一的新工作,本质上是文化公司的文案,规模也不大,有一个资深的文案带她,说是资深文案,其实年龄比她还小,人也又瘦又弱,说起话来却中气十足,怎么说?小小的身体里有巨大的能量,这感觉像孙燕姿或者张韶涵。

    “师傅”叫真名叫张墨白,这家文化公司与杂志社诞生于两个星球,一切以工作成果考量,没有等级观念,所以李清一被叫“清一”,张墨白被叫“墨白”。

    自从李清一来了以后,老板就常常调侃他们两个,墨白拿个白瓷杯子,尺寸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她喝水时,别人会担心她的头掉进杯里窒息。李清一喝水用便携的pvc水杯,形状和普通的矿泉水瓶差不多。

    俩人经常凑在一起写文案,一矮胖、一高瘦的两个杯子就摆在旁边。

    老板——她反感被叫“老板”,所以大家都叫她“老师”。老师就插空说:“我说你俩也太配了吧?连杯子都这么配。”

    老师语速很快,与你谈话时,经常以“说说说”开场,语气疾,态度也谈不上多好。李清一刚来十分不适应,相处一段面时间也就习惯了。老师是典型的多血质,每天有无数的事要做,她没有闲下来喝口水看看窗外风景的时间。

    墨白毕业就跟着老师干,彼此了解脾气、秉性,她告诉李清一,别被老师的节奏带跑,她的眼光毒、要求高,你草草糊弄交上去的东西,她必然给你退回来。一次两次尚可容忍,多了你就失去了价值。

    李清一听说过,在她之前,公司招了好几个文案,有名校毕业的,也有知名公司干过的,都因各种原因没干长久。

    当初这家公司想挖晓晓的大学同学,也是墨白推荐的,二人不知是何机缘认识。因为有了曲里拐弯的关系,张墨白对李清一也多了几分亲近,但是感情上的亲近,代替不了工作上的硬指标。

    文字工作千人千面,同一句话,颠三倒四总有七八种说法,所以李清一起初交上去的几个活,总是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

    “没有打动我。”

    “还是没有打动我。”

    “第三稿了,一下午了,你就写出这么个东西?老李你不是这个水平,你回去再改改。”

    第86章

    李清一是什么人呢?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

    在杂志社, 她觉得自己足够乖巧。工作也好, 业余也罢,她不怎么跟自己较劲, 也不怎么跟别人较劲, 得过且过,万事可议。

    但面对新工作,她觉得自己不一样了。

    张墨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很深厚,李清一发自内心这样觉得,这种认同没有偏爱, 没有投桃报李的成分, 墨白有几个项目的文案, 她在面试时,老师就拿给她读了, 让她评价是什么水平, 她很客观地说,沉深凝重,有质感, 有力量, 语感很棒,视角宏阔,像出自男人之手。

    老师听到这样的评价, 自然也是满意的。又问李清一写不写得出这样的文字来。李清一沉吟片刻,说风格不一样,我如果学她, 可能连一半都学不到,但我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老师问你是什么风格。李清一大言不惭地说:“灵动,细腻,见微知著。反正文风没有数据、没有标尺,您觉得好,别人也未必觉得。”

    事后老师说,她对李清一第一印象不错。也说不上来个长短,反正开出的薪水达到了李清一的标准。

    印象归印象,到了实际工作中,客观还是要客观,贬低还是要贬低。

    反正话是对工作不对人,李清一也渐渐习惯了。但她执拗地想把事情做好,这点没人逼她,是她自己逼自己。

    李清一把打篮球的悍劲拿出来了。面对“没有打动我”这样的评价,她直接全选删除,一字一句重新写,一版不满意,再写第二版,最后拿到老师那里,让老师做个评判,不合适的地方,她再推翻重写。

    这样一来,她迅速了解了老师的风格喜好,也渐渐拓宽了自己脑中无形的界,跟张墨白配合起来,除了一些古文知识和本地文化她要向墨白求助,其他部分凭自己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应付。

    偶尔有方案,交上去获得了老师的点头认可,她也收获了小小的成就感。

    如此往复,这工作就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赶上午的活动,她要6点起床,从西四环赶到东四环。有时一个案子反复磨,反复交不了差,她要跟墨白熬到夜里十一点。

    周末起码要加班一天,难得的一天休息,如果老师或者墨白一个电话,她也毫无怨言地赶过去。

    这样一来,原本约定三个月的试用期,李清一两个月就转正了。

    转正之后,收入倒是提高了一些。但是她的失误在于,没在北京生活过,不了解北京的生活水平和实际物价,用晓晓的话说,杂志社就是个作坊,一个作坊里的手工业者,一个鱼缸里的小游鱼,怎知北京的天高地阔、物欲横流。

    说白了,她所在的这家公司,说好听了叫“文化公司”,甫一听来,跟文化沾边,多高大上似的,本质上就是一家广告公司。只不过老师交游广泛,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活都敢接,行业资源丰富,这几年经营状况不错。

    转正的同时,她也萌生了提升自己、找准机会跳槽、赚更多钱的想法。但一切还要从长计议,目前的工作和生活,还是要“稳”字当头。

    老师当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开辟的新业务上——她在海淀区西北角拿到一块几百亩的土地,十五年经营权,想建一处集亲子教育、农事体验、文创产品于一体的实体农园。这也是当初为什么要招聘有教育背景的人的原因。

    渐渐的,张墨白和李清一也被老师带着,总往新地那边跑。

    不久后,海淀区政府旅游、文化、建筑规划部门相继发出通知,在建、新建或改造的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可申报政府资金支持。

    资助资金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老师与政府有多年业务往来,这样的资助项目当然要申报。

    墨白和清一集中突击了一周的申报材料,准备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申报答辩。

    轮到答辩那天,小麻雀五脏六腑倾巢出动,在某酒店会议室个侯场,连会计都跟来了。

    张墨白和李清一各负责一个项目,分别接受质询。

    张墨白负责的项目,资助额度大一些,老师多方了解,认为把握也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