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技术宅在古代在线阅读 - 第134节

第134节

    和五个商人谈妥了之后,李文柏的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起来。

    本来他还在为以后打开市场担心,谁想到一打瞌睡就有人来送枕头。有了这五人的商铺做跳板,交合县产出的所有宣纸和端砚,都能以极快的速度,销售到附近的州县,而且还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简直是一举两得。

    现如今,一千五百姓开垦荒地,一千五百姓砍伐青檀树,剥树皮。两边的工程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着。相信过不了几天,准备工作就绪,就能开始正式种植芦苇和龙须草,以及端石的开采。

    又吩咐了一些注意事项,李文柏便坐着马车,在李二等人的护卫下,回到了县衙。

    眼下百姓的劳动力已经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他自己却不能就这么闲下来。

    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他原本的计划,就是打算将交合县打造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主的商业县城。

    现在交合县的改良宣纸、端砚的工程,已经开始展开,相信在几个月后,便会逐渐成熟。到时候无论是改良的宣纸、还是各种品质的端砚的需求,都会非常的大。同时,芦苇和龙须草还可以用来制作普通的书籍用纸。

    既然有了书籍用纸,为什么不干脆将书籍用纸也加工一遍?直接在纸上印刷文字,将名家典籍,全都印制成册,再进行售卖呢?

    有了宣纸、有了端砚,若是再加上名家典籍的成书,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也就大体实现了。

    提到了印刷文字,李文柏知道,如今大齐人使用的印刷方式,都还是雕版印刷。

    关于雕版印刷,李文阿比有所了解。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然后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

    这种印刷方式,有着很大的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印刷的书籍页数很多,那么便要准备相当多数量的印刷版。这是极为麻烦的事情。

    而李文柏想到的,则是活字印刷。

    据他所知,就算是活字印刷术,也分很多种,主要都是原料的区别。北宋年间的,都是胶泥活字。所谓胶泥活字,便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但李文柏觉得这个太麻烦,书籍上的常用汉字得有三千多个,每一个都用这么来一遍,那还不得折腾到猴年马月?

    所以他打算,采用木料,也就是明朝年间的木活字。

    同样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用木料雕刻起来,就轻松多了,找几个木匠,最多几天时间,便可以雕刻完毕。

    想到这,李文柏便不再犹豫,决定动身出门。

    说起来,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并不难,难就难在想法。

    活字印刷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木活字,有木料就行,还有一个部分,便是盛放木活字的模板。模板最好用金属制成。

    于是李文柏先是将木活字和金属模板的样图画在了纸上,然后叫上了李二和几个护卫,一起出了衙门,向着西市的铁匠铺走去。

    到了铁匠铺,铁匠们一看县老爷来了,一下子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就要参拜。

    李文柏连忙扶起,示意众人不必多礼,然后将图纸交给了老铁匠。老铁匠看了好半天,愣是没搞懂。

    最后李文柏指着图纸上面的图案,给他解释了好半天,这是铁板底托,这是格栅,这是固定支架。

    说起来挺复杂的样子,其实整体来说并不麻烦,经过李文柏的详细解释,老铁匠终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示没问题。

    “只是可能需要点时间,大人……”

    “没事,你尽管做,本官晚些再来取。”

    说完,李文柏便没多久留,带着李二等人,去了木雕店。

    这次李文柏只是将图纸给老师傅看了两眼,对方就明白了。木活字的制作,比起金属模板,要简单许多。说白了,就是先锯下相应尺寸的小木块,然后在木块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便可。

    制作虽然简单,但毕竟要雕刻三千多个文字,需要一定的时间。

    “记住,像‘之’‘乎’‘者’‘也’这些常用字,一定要多刻几个。”

    李文柏叮嘱道。毕竟要印刷的书籍大多是古文典籍,都是文言文的格式,其中像之乎者也这样的常用字必然不少,而且大多出现在同一页,要是这些常用字少了,便会不够用。

    又交到了一些细节后,老师傅表示可以接手。虽然他很好奇县尊大人这是要做什么,但碍于尊卑有别,也不敢随便询问。

    “不知大人是否急着用?若是急着用,老朽可以……”雕工老师傅见李文柏语气急切,还以为他很着急,想了想,便问道。看他这样子,好像还准备连夜加班替李文柏赶制。

    李文柏哪里看不出老师傅的意思,连忙打断道:“不着急,老翁慢慢来,本官有的是时间,只求质量,慢些天不打紧。”

    尽管如此说,雕工老师傅还是把期限定在了五天。看样子,是打算和几个徒弟们一起赶制了。

    对此,李文柏也没有强求什么。

    在收到木活字之前,李文柏先见到了金属模板。

    他本以为老铁匠只是听懂了个大概,就算做出来了,肯定还要修改修改,没想到竟是如此完美。无论是尺寸还是手感,都出乎他的意料,甚至是内部格栅和底托的衔接处,都处理得很好。

    金属模板有了,现在,就只缺木活字了。等到五天后木活字全部雕刻完毕,那么大齐第一个木活字印刷,就要诞生了。

    古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李文柏没有做过君王或者宰相,没有治理大国的经验。但他是李家的家主,是个商人。

    在他看来,治理一个交合县,和做生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把几十口的家族,换成了几万人口的县城和各乡村罢了。

    一个县里有了蛀虫,就要除去这些蛀虫,比如施五等人。等到没有了蛀虫,剩下的就要收拾眼前的这个烂摊子。

    如果交合县的百姓能像中原或者江南地区百姓一样,通过种地自给自足,那么也不至于穷苦落败至此。交合县地处陇右,土地贫瘠,种地喂不饱那么多张嘴,这点李文柏很清楚。

    只有发展商业,发展经济,才能真正让这座县城重获焕发生机。

    于是才有了李文柏承包草场、雇佣百姓种植芦苇、龙须草、研究改良宣纸的工艺、联合五个砚台商人开发端山制造端砚。

    于是才有了现在。

    很多商人们表面上和李文柏合作,实际上心里却对他颇有看法,认为他做了官也难改商人的本性。商人图利,李文柏在交合县做这些,就是为了挣钱。

    宣纸和砚台都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确实挣钱,但并不是目的。李文柏真正的目的是,在交合县整个地区,建立起能够延续好几代,成为交合县标志性的产业结构。

    只要这几样文化产业不倒,那么交合的百姓,就永远有活儿干,永远饿不死。甚至,他们要是生活富足了,还能承包作坊,自己干。

    这是这个时代,唯一能够彻底根治百姓贫穷,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方法。

    李文柏有这个自信。

    第146章 大发展

    取出一张纸, 轻轻地覆盖在刷了墨水的模板上, 略微按压了一下, 待到墨迹渐干, 再将纸掀开。

    当他看到纸上清晰地浮现出一列列横竖整齐的文字时, 李文柏忍不住微微一笑,而旁边的李成的眼珠子几乎要掉落了。

    李文柏见着李成的模样,笑了笑。低头看着这页纸和县志上的原文字对照了一番, 比起原本县志上手写的文字, 这页纸上的文字显得更加工整,排版也更加整齐, 令人一目了然。

    虽然表面上,从选出一个个木活字, 再将这些木活字按照顺序, 排列在金属模板上,然后刷墨水,印刷,这一过程相当地费时间。可以说这样一遍下来的时间, 都够手写好几页了。但这只是一页的时间,是在印刷一本书的前提下。

    如果要印刷的, 是十本呢?一百本呢?甚至是成千上万本呢?

    手写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 而且还容易出错。但活字印刷,就显得很简便且快速了。如果有几十套甚至是几百套这样的活字印刷模板,就算是数千上万本书,印刷下来, 也就几天的功夫。而且极难出现错误。

    这样的速度和准确率,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天方夜谭。

    李文柏相信,如果改良宣纸和端砚的现世,会引起文人界的轰动的话,那么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则将会引起整个印刷行业的大变革。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传播和保存。书籍传播的快了,那么便将直接影响到无数读书人的学习的质量。

    简而言之,这将是一个造福普天学子的万世之功。

    眼下既然活字印刷术做出来了,而造纸的工程也在按部就班的准备着,那么下一步,便是寻找足够有实力的商家了,而这一次,李文柏不准备找那群商人,对着李成说道,“陇右最大的书肆东家,带到县衙来,就说本官要和他谈谈生意。”

    没错,他选择的合作对象,就是陇右最大的书肆。

    既然是印刷行业,没有比书肆更迫切需要活字印刷术的了。当今大齐的所有书肆,印刷书籍都是用的雕版印刷术,不存费时费力,雕版的存储也很是麻烦。李文柏相信,在活字印刷术面前,没有那个书肆能够拒绝与他合作。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的身份与以前不同了,以前是商人,可以想方设法挣钱,但是现在他是县令,大齐的官商还是泾渭分明的。别看他现在颇受雍和帝赏识,一旦他敢在任时为自己谋私,哪怕是正经生意,传到京都的某些言官耳朵里,弹劾他的奏折,怕是停不下来了。

    所以,眼下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以发展交合县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民生为前提。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商业的时候,不至于受人诟病。

    端砚的销售没有办法,必须要走商铺,此时活字印刷,李文柏想也没想就只想要走书肆,关于销售,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

    李成亲眼所见了活字印刷的过程,颤抖着把书纳入到怀中,深深对李文柏鞠了一躬。

    ***

    到了中午,李文柏用过午膳后,觉得没什么事,便拿了一把椅子,靠在庭院里闭目养神。

    不得不说,春日正午的阳光,还是很暖和的,照在脸上,很轻柔,很舒服,不知不觉,便悠悠睡去。

    但是没过多久,睡意正浓的李文柏的耳边,就传来了李二的声音。

    或许是这些天用脑过度,思虑得太多了,李文柏睡得很沉。直到李二轻轻推了推他的肩膀,他才缓缓睁开双眼。

    李二的表情有些尴尬,他也不想叫醒李文柏,但这件事情比较急,他只能这么做。

    李文柏也不怪李二,他清楚,没有重要的事情,李二不会叫醒他。

    “说吧,什么事?”

    “大人,端山那边,那五个商人已经制定好了端砚的制作工序,想请大人亲自去一趟,好定下来。”

    李文柏了然,原来是那五个商人已经定好了工序方案。果然是行家,动作倒是挺快的。

    这是大事,李文柏也不拖延,清水洗了把脸,醒了醒脑子后,便坐上马车,在立二等人的护卫下,向草场的方向赶去。

    等到了草场,已经是未时末了。草场的天空湛蓝,午后的阳光照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时不时有微寒的春风吹过,掀起一阵一阵的草浪起舞。

    李文柏一下马车,便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和泥土的气味传来,不禁有些心旷神怡。

    一连过了五天,端山周围已经架起了不少木制架构的架子和高台,看模样,应该过不了几天,百姓们就能开始开山凿石了。

    工地的不远处,有几个临时搭建的木棚,是专门供百姓们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点,就会有来自县城或者附近乡村的妇人带着准备好的饭菜,来到这里给自家夫君食用。

    有些家隔得远的,或者家里忙着春耕,没空送饭的,也不会饿着。因为李文柏早就考虑到这些,早就命令工地的厨子备好了粥食和茶水,只要到了休息的时间,百姓们就可以道木棚子这边吃吃粥喝喝茶。可以说是相当的人性化了。

    “大人,也就是您,要换了别人,哪能想的这么周到。您看看这些工人们的待遇,就是京都的工坊,都没这待遇啊。”李二牵着马,一边看着四周的布置,一边乐呵呵地跟李文柏说着。

    “百姓们与我们是雇佣关系,不是主仆。说白了,就是合作的关系。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劳动力,在待遇方面,我们自然不能亏了人家。”

    李文柏说的是实话,在雇佣方面,他还是本着后世的思想和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永远不只是劳动力换工资这么简单的等价交换。作为老板,只有真正为员工着想,谋取福利,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用心。员工的幸福度,永远都是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这个道理,即便到了大齐这个时代,依然通用。

    但是李文柏这个想法,听在李二的耳朵里,却是完全的陌生。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想法不能共通是难免的。于是李二很理所当然的,把李文柏的说法,当成了是自家大人一心爱民,为民谋利。

    “呃……虽然听不大明白,但百姓们都说,大人您这是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李文柏淡淡一笑,有些意外,摇了摇头,说道:“不,我只是个普通人。”

    主仆二人边走边聊,最后在最边上的木棚子里,看到了那五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