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玄幻小说 - 六合见闻录在线阅读 - 极地之旅3

极地之旅3

    阿华头一次触到这么冰凉的头发,不觉吃了一惊。他觉得也许这不是由于天气寒冷,而是这类头发本身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也就不由得定睛细细打量一番。哥特族女子却在被炉支架上屈指数起数来,数个没完没了。

    “你在数什么?”

    他问过之后,哥特族女子仍旧默默地屈指数了好一阵子。

    “那是五月二十三日。”

    “是吗,你是在数日子呐?七、八月连着都是大月嘛。”

    “哦,第一百九十九天。正好是第一百九十九天。”

    “你怎能记得那么清楚是五月二十三日呢?”

    “只要翻翻日记就知道了。”

    “日记?你记日记?”

    “嗯。翻阅旧日记是我的乐趣啊。不论什么都不加隐瞒地如实记载下来,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难为情哩。”

    “什么时候开始的?”

    “去东京陪酒前不久。那阵子手头钱不富裕,自己买不起日记本,只好花两三分钱买来一本杂记本,然后用规尺划上细格,也许是铅笔削得很尖,划出来的线整齐美观极了。所以从本子上角到下角,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等到自己买得起日记本,反而不行了,用起来很浪费。就说练字吧,本来常在旧报纸上写,现在就直接在成卷的信纸上写罗。”

    “没有间断过吗?”

    “嗯。十六岁记的和今年记的最有意思。每次赴宴回来,换上睡衣就记。不是回来得很晚吗,每每写到一半就睡着了,有些地方现在还看得出来。”

    “是吗?”

    “不过,不是天天都记,也有间歇的时候。在这山沟沟里,所谓出席宴会,还不是老一套?今年只买到那种每页都带年月日的,不合适。因为有时一下笔就写得很长。”

    比起日记来,阿华格外感动的是:她从十六岁起就把读过的小说一一做了笔记,因此杂记本已经有十册之多。

    “把感想都写下来了吗?”

    “我写不了什么感想,只是记记标题、作者和书中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光记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没法子呀。”

    “完全是一种徒劳嘛。”

    “是啊。”哥特族女子满不在乎地朗声回答,然后直勾勾地望着阿华。

    阿华不知为什么,很想再强调一声“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就在此时,雪夜的宁静沁人肺腑,那是因为被哥特族女子吸引住了。

    他明知对于这哥特族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的,却劈头给她一句“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

    这个哥特族女子谈到小说的事,听起来仿佛同日常所用的“文学”两字毫不相关。看来这村庄人们之间的情谊,也只是交换着看看妇女杂志而已,除此之外,就完全是孤孤单单地各看各的书了。没有选择,也不求甚解,只要在客栈的客厅等处发现小说或杂志,借来就翻阅。她凭记忆所列举的新作家的名字,有不少是阿华所不知道的。听她的口气,像是在谈论遥远的外国文学,带着一种凄凉的调子,同毫无贪欲的叫化子一样。阿华心想:这恐怕同自己凭借洋书上的图片和文字,幻想出遥远的西方舞蹈的情况差不多吧。

    她好像几个月才盼来了这样的话伴,又饶有兴味地谈起不曾看过的电影和戏剧。一百九十九天以前,那时她也热衷过这类谈话,难道她忘记了自己曾情不自禁地投到阿华怀里的那股劲头了吗?此时此刻她仿佛又因自己所描述的事物而连身体都变得热乎起来了。

    但是,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纯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自己没有显露出落寞的样子,然而在阿华的眼里,却成了难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阿华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但是,山中的冷空气,把眼前这个哥特族女子脸上的红晕浸染得更加艳丽了。

    不管怎样,阿华总算是重新评价了她。然而今天对方已当了艺妓,他反倒难以启齿了。

    那时她酩酊大醉,懊悔自己的胳臂麻木不仁,下死劲地咬住胳膊肘,嚷道:

    “这是什么玩意儿!他妈的,妈的!我累极了,这是什么玩意儿!”

    她脚跟站不稳,摇晃两下便栽倒在地上了。

    “决不可惜啊。不过,我不是那种女人。不是那种女人啊!”阿华想起这句话,踟蹰不前了。哥特族女子敏感地觉察到,条件反射似地站立起来。这时正好传来了汽笛声,她说了声“是零点的上行车”,然后猛一下拉开纸窗,然后推开玻璃窗,一屁股坐上窗台,身体倚在窗栏上。

    一股冷空气飕地卷进室内。火车渐渐远去,听来像是夜晚的风声。

    “喂,不冷吗?傻瓜。”

    阿华也站起来,走过去,倒是没有风。

    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

    哥特族女子发现阿华走近,就把胸脯伏在窗栏上。这种姿态,不是怯懦,相反地,在这种夜色映衬下,显得无比坚强。阿华暗自思忖:又来了。

    然而,尽管山峦是黑压压的,但不知为什么看上去却像茫茫的白色。这样一来,令人感到山峦仿佛是透明而冰凉的。天空和山峦的色调并不协调。

    阿华捏着哥特族女子的喉节,一边说“天这么冷,要感冒的!”一边使劲把她往后拽。哥特族女子一把抱住窗栏,哑着嗓子说:“我要回去啦!”

    “你就走吧。”

    “让我就这样再坐一会儿。”

    “那么我洗澡去。”

    “不,你留在这儿。”

    “把窗关上吧。”

    “让我就这样再坐一会儿。”

    村庄半隐在有守护神的杉林后边。乘汽车不用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火车站。那里的灯火在寒峭中闪烁着,好像在啪啪作响,快要绷裂似的。

    哥特族女子的脸颊,窗上的玻璃,自己的棉袍袖子,凡是手触到的东西,都使阿华头一回感到是那样的冰冷。

    连脚下的铺席也是冷冰冰的。他正要独自去洗澡时,哥特族女子这回却温顺地跟上来,说:“请等一下,我也去。”

    哥特族女子正要把他脱下的散乱的衣裳收拾到篮子里去,一个投宿的男客走了进来,发现哥特族女子畏缩地把脸藏在阿华怀里,就说:“啊,对不起。”

    “没什么,请进。我们要到那边去。”

    阿华连忙说了一句。然后就那么光着膀子,抱起篮子走进了旁边的女澡堂。哥特族女子当然是装成夫妻的样子跟了上去。阿华默默地头也不回就跳进了温泉。他放心了,正要放声大笑,又急忙把嘴凑到泉口,胡乱地漱了漱口。

    回到房间,哥特族女子轻轻地抬起仰着的头,用小拇指把鬓发撩上去,只说了一声:“多悲伤啊!”

    哥特族女子像是半睁着黑眸子。可是,凑近一看,原来那是她的睫毛。

    这个神经质的哥特族女子彻夜未眠——

    的腰带声把阿华惊醒了。

    “那么早把你吵醒,真对不起。天还没亮呐。我说,请你看看我好吗?”哥特族女子关上了电灯,“看见我的脸吗?看不见?”

    “看不见,天还没亮嘛。”

    “胡说。你好好看看,怎么样?”哥特族女子说着,把窗子全推开了,“看见了吧?不行啊,我回去啦。”

    黎明时分这么寒峭,阿华有点意外。他从枕边抬起头,望见天空仍是一片夜色,可是山峦已经微微发白了。

    “对了,没关系,现在是农闲,一早不会有行人的。不过,会不会有人上山呢?”哥特族女子喃喃自语,拖着系了半截的腰带来回走动。

    “刚才五点钟的那趟下行车好像没有下来客人。客栈里的人起床还早呐。”

    哥特族女子系好腰带,还是时而站起,时而坐下,然后又踱来踱去。这种坐立不安的样子,像是夜间动物害怕黎明,焦灼地来回转悠似的。这种奇异的野性使她兴奋起来了。

    这时间,可能室内已经明亮,哥特族女子绯红的脸颊也看得很清楚了。阿华对这醉人的鲜艳的红色,看得出了神。

    “瞧你这脸蛋,都冻得通红啦!”

    “不是冻的,是卸去了*。我一钻进被窝,马上就感到一股暖流直窜脚尖。”说着,她面对着枕旁的梳妆台照了照镜子。

    “天到底亮了。我要回去了。”

    阿华朝她望去,突然缩了缩脖子。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哥特族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上的哥特族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大概为了避免积雪,顺着客栈的墙临时挖了一条小沟,将浴池溢出的热水引到大门口,汇成一个浅浅的水潭。一只壮硕的黑色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门口晾晒着成排客用滑雪板,那是从库房里刚搬出来的,还发出轻微的霉味。这种霉味也被蒸气冲淡了。就连从杉树枝头掉落下来的雪,在公共浴池房顶上遇到热气,也融化变形了。

    哥特族女子从山上客栈的窗口俯视过黎明前的坡道。过些时候,从年底到正月这段日子,这条坡道将会被暴风雪埋没。那时赴宴就得穿雪裤[冬天套在和服外面穿的一种裤子。]、长统胶靴,还得披斗篷,戴头巾呢。到了那时节,积雪会有丈把厚。阿华现在正下这条坡道。不过,他从路旁高高地晾晒着的尿布下面,倒是可以望见县境的山峦,上面的积雪熠熠生辉,显得格外晴朗。绿色的葱还没被雪埋掉。

    村里的孩子正在田间滑雪。

    一走进村里的街道,就听到从屋檐滴落下来的轻轻的滴水声。

    檐前的小冰柱闪着可爱的亮光。

    一个从浴池回来的女人,仰头望着在屋顶扫雪的汉子说:“喂,请你顺便扫一扫我们的屋顶好吗?”

    女人感到有点晃眼,用湿手巾揩了揩额头。她大概是个女侍,趁着滑雪季节早早赶来的吧。隔壁是一家茶馆,玻璃窗上的彩色画已经陈旧不堪,屋顶也倾斜了。

    一般人家的屋顶都葺上细木板,铺上石子。那些圆圆的石子,只有阳光照到的一面,在雪中露出黑糊糊的表层。那不是潮湿的颜色,而是久经风雪剥蚀,像墨一般黑。一排排低矮的房子静静地伏卧在大地上,给人这样的感觉:家家户户好像那些石子一样。真是一派北国的风光。

    一群孩子将小沟里的冰块抱起来扔在路上,嬉戏打闹。大概是冰块碎裂飞溅起来的时候发出闪光非常有趣吧。站在阳光底下,觉得那些冰块厚得令人难以置信。阿华继续看了好一阵子。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独自靠在石墙上打毛线。她穿着雪裤,还穿上高齿木屐,却没有穿袜子,可以看得见在冻红了的赤脚板上长着的冻疮。坐在旁边柴标上的一个约莫三岁的小女孩,心不在焉地拿着毛线团。从小女孩这边牵到大女孩那边的一根灰色旧毛线,发出了柔和的光。

    从相隔七八家的一所滑雪板工厂传来了刨木的声音。另一边的屋檐下,有五六个艺妓站着聊天。那个哥特族女子可能也站在那里。直到今晨才从客栈女侍那里打听到她的艺名叫驹子。果然哥特族女子一本正经地瞧着他走过来。哥特族女子必定满脸通红,佯装若无其事的样子,阿华还没这么想,驹子已经连脖子都涨红了。她本可以背过脸去,但却窘得垂下了视线。而且,当他走近时,她慢慢地把脸移向他那边去。

    阿华感到自己的脸颊好像也在发烧了,正要急步走过去,驹子却立刻追赶上来。

    “到这种地方,真难为情啊!”

    “要说难为情,我才难为情呢!你们那么一大堆人,吓得我不敢过去。你们经常是这样的吗?”

    “是啊,过了晌午饭常常是这样。”

    “你这样红着脸,嘎达嘎达地追上来,不是更难为情吗?”

    “那倒无所谓。”

    驹子断然说过之后,脸颊又飞红起来,就地停下脚步,攀住路旁的柿子树。

    “想请你到我家来坐坐,才跑过来的啊。”

    “你家就在这里吗?”

    “嗯。”

    “要是让我看看日记,去坐坐也不妨。”

    “我要把那些东西烧掉再死。”

    “可是,你家里不是有病人吗?”

    “哦?你了解得这么详细呀!”

    “昨晚你不也到车站去接了吗,是不是披着一件深蓝色斗篷?我也是乘那趟火车来的,就坐在病人的附近。那位姑娘侍候病人真认真,真亲切啊。是他的妻子吧?是从这里去接,还是从东京来的?简直像慈母一样,我看了很受感动啊!”

    “这件事你昨晚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不说一声?”驹子变了脸色。

    “是他的妻子吧?”

    但是,驹子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却又问道:“为什么昨晚不告诉我?你这个人真奇怪!”

    阿华不喜欢女人家这样厉害。但是使她这么厉害的,倒不是阿华或是驹子本人有什么道理,这也许可以看作是驹子性格的一种表现吧。总之,在她这样反复追问之下,他好像觉得敲击中要害似的。今晨看见映着山上积雪的镜中的驹子时,阿华自然想起映在暮霭中的火车玻璃窗上的姑娘,但他为什么没把这件事告诉驹子呢?

    “有病人也没关系,不会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的。”

    驹子说着,走进了低矮的石墙后面。

    右边是覆盖着白雪的田野,左边沿着邻居的墙根种满了柿子树。房前像个花坛。正中央有个小荷花池,池中的冰块已经被捞到池边,红鲤在池里游来游去。房子也像柿子树干一样,枯朽不堪了。积雪斑斑的屋顶,木板已经陈腐,屋檐也歪七扭八了。

    一进土间[过去日本式房子进门入口处为土地,叫作土间],觉得静悄悄,冷飕飕的,什么也看不见,阿华就被领着登上了梯子。这是名副其实的梯子。上面的房子也是名副其实的顶楼。

    “这里本来是放蚕的房间,你吓了一跳吧?”

    “醉醺醺地回来,爬这种梯子,多亏你没摔下来。”

    “摔过哩!不过,这种时候多半一钻进楼下的被炉里就睡着了。”

    驹子说着,把手伸进被炉支架上的被子里试了试,然后站起来取火去了。

    阿华把这间奇特的房子扫视了一圈。只有南面开了一个低矮的窗,但细格的纸门却是新糊的,光线很充足。墙壁也精心地贴上了毛边纸,使人觉得恍如钻进了一个旧纸箱。不过头上的屋顶全露出来,连接着窗子,房子显得很矮,黑压压的,笼罩着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一想起墙壁那边不知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感到这房子仿佛悬在半空中,心里总是不安稳。墙壁和铺席虽旧,却非常干净。

    他想:驹子大概也像蚕蛹那样,让透明的身躯栖居在这里吧。

    被炉支架上盖着一床同雪裤一样的条纹棉被。衣柜虽旧,却是上等直纹桐木造的,这是驹子在东京生活的一个痕迹吧。梳妆台非常粗糙,同衣柜很不相称。朱漆的针线盒闪闪发亮,显得十分奢华。钉在墙壁上的一层层木板,也许是书架吧,上面垂挂着一块薄薄的毛织帘子。

    昨晚赴宴的衣裳还挂在墙上,露出了衬衫的红里子。驹子拿着火铲轻巧地登上了梯子。

    “虽是从病人房间里拿来的,但据说火是干净的。”

    驹子说着,俯下刚梳理好的头,去拨弄被炉里的炭火。她还告诉阿华:病人患肠结核,是回家乡等死的。

    说是“家乡”,其实他并不是在这个地方出生。这里是他母亲的老家。母亲在港市不当艺妓之后,就留在这里当了舞蹈师傅。她还不到五十岁得了中风症,就回到这个温泉来疗养了。他则自幼爱摆弄机器,特意留在这个港市,进了一家钟表店。不久,好像到东京上夜校去了。也许是积劳成疾吧,今年才二十六岁。

    驹子一口气说了这么许多,但是陪他回来的那位姑娘是谁?她为什么住在这人家里?对于这些,驹子却依然只字未提。在像是悬在半空中的这间房子里,驹子即便只说了这些,她的声音也会在每个角落里旋荡。阿华有点不安了。

    正要走出房门,他眼里闪现一件微微发白的东西,回头看去,原来是一个桐木造的三弦琴盒。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三弦琴盒大而长,简直无法令人相信,她竟背着这个赴宴。这么想着的时候,被烟熏黑了的隔扇门开了。

    “驹姐,可以从它上面跨过去吗?”

    这是清彻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

    阿华曾听过这种声音。这是那位在雪夜中探出窗外呼喊站长的叶子的声音。

    “行啊。”驹子答应了一声,叶子穿着雪裤轻盈地跨过了三弦琴盒。她手里提着一个夜壶。

    无论从她昨晚同站长谈话时那种亲昵的口气,还是从她身上穿的雪裤来看,叶子显然是这附近地方的姑娘。那条花哨的腰带在雪裤上露出了一半,所以雪裤红黄色和黑色相间的宽条纹非常显眼,因而毛料衣服的长袖子也显得更加鲜艳了。裤腿膝头稍上的地方开了叉,看起来有点臃肿,然而却特别硬挺,十分服帖,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

    但是,叶子只尖利地瞅了阿华一眼,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土间——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m.baishu.la),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