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步步锦绣在线阅读 - 第93节

第93节

    沂山居士则简单很多:“查不查是你的事,真正做决定的是皇上,还轮不到你们在这担心。”

    好像还真是这样。

    几乎被沂山居士说服了,出了祭酒府一路往户部衙门赶去。轿子摇摇晃晃,他被一句话噎住的心也转过弯来。诚然做决定的是皇上,然而查出的真实情况,会直接影响皇上判断。归根到底,他还得在源头掌握好这个度。

    满腹心事地进了户部衙门,迎面就见端王从门房走出来,手里提这个不大不小的包袱。从户部底层官员一路熬上来,在这座衙门里呆了大半辈子,杜尚书很清楚门房那有什么。能引起端王注意的,只能是点卯所用那一盒子印章。

    这批印章落到端王手里,原先他还真无所谓。可现在头顶着一整本的把柄,他丝毫不加再添柴加火,为自己增添一份罪名。

    所以他便迎上去问了,而出乎他意料,端王竟然直白地承认,还说他有太子做靠山。他刚想说出实情,讲明白不需要任何靠山,太子殿下的仪杖已经过来。

    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太子竟会说出那样一番话。他说得的确在理,谁不想过金堆玉砌的富贵日子,哪个官员不贪。清洗西北后再放一批新的官员过去,顶多也就是将一群饥饿的老虎放进羊群,比起原先已经喂饱了的老虎,新一帮人更会变本加厉。即便现在不贪,等风声一过,西北山高皇帝远,他们也会继续贪。

    他很认同这番话,但却不认同说这番话的人。如果是任何一个文武百官、甚至平民百姓说这句话,那绝对是真知灼见、远见卓识。然而如今说话的人是太子,是大越未来的皇帝,普天之下的王土皆是他的。官员侵吞的财物,就是从他身上撕扯下来的rou。

    明白官员贪污本性,说明他看得还算清楚。可明白后却决定听之任之,丝毫不作为,那他就是个无比糊涂的储君。

    正是想到这点,他心下忍不住对太子生出几分轻蔑。见他几乎要说服端王,他反驳的话脱口而出。皇上交付的任务还顶在头上,这会若是端王被策反,那他该怎么办?

    “老臣定会不负皇恩,全力襄助端王殿下。”

    这会太阳渐渐升起来,户部衙门的主建筑议事堂门外,听完杜尚书掷地有声的话语,太子挂在脸上的亲近笑容彻底僵住。

    “杜尚书这是何意?”

    “多谢杜尚书。”

    太子与端王兄弟二人,前者寒着脸话语中是nongnong的威胁,后者则是笑眯着眼,拱拳谢过户部尚书。

    “太子殿下,杜尚书意思很明白,他会听从父皇旨意。”

    太子皱眉:“四皇弟,我并没有忤逆父皇旨意。这事真不能查,远了我不说,就说最直接的。贪污的将军被查出来下狱,一时间大越去哪儿找那么多熟悉西北情况、又会领兵打仗的官员?”

    端王满脸不解:“难道太子殿下认为,我泱泱大越,幅员辽阔人才辈出,还找不出几个领兵打仗的将领?再者,□□立朝百年,大越冗官问题越发严重。昨日我翻看西北卷宗,张三家盖房打碎李四家咸菜缸瓮,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事,放太祖年间邻里间说一声就完事,然而酒泉官衙却出动从衙役到书吏近十人。朝廷压根用不着那么多官员,即便少几个人又如何?”

    顿了顿,端王补充道:“因贪腐之事父皇关押了数位西北官员,即便如此,幽州火灾这种全员出动之事仍有条不紊地进行。”

    话说到在场三人都明白了,蔓延一整个城池的火灾,少那些人都一点没事,更别说平常太平的时候。官僚体系究竟膨胀到一个什么程度,在这次幽州火灾中一览无余。

    太子眉头一皱再皱,这会连眼角都皱起来:“四皇弟,你非要……”让我难做?

    后面四个字还没开口,户部衙门走进一平民百姓打扮之人。

    “你是何人?为何私闯户部官衙?”

    在衙役阻拦下,来人亮出一块腰牌。因气氛焦灼而心烦意乱,正准备扭头出声咒骂的太子认出腰牌上的青龙印记,到嘴的话强行咽下去。青龙卫他知道,这股势力直属于父皇,且太祖定下的规矩,青龙卫传给最为合适的皇子。也就是说即便他贵为太子,日后能登基,这支暗卫也不一定握在他手里。

    “青龙暗卫前来,所为何事?”

    昨晚刚被青龙卫吓过,这会见到一模一样的腰牌,杜尚书打个哆嗦,赶紧恭敬地问道。

    “皇上有旨交给太子殿下。”

    户部衙门跟前,三人跪在地上。青龙卫宣读圣旨,俨然是庆隆帝罢免贺阁老那日威胁文武百官时所写,春闱加开恩科之事。

    听完后三人反应各异:还好不关他事,杜尚书悬在半空的心放下来;太子殿下总算要回宫忙活,端王一副终于摆脱了事逼的轻松;父皇信任他,竟然让他主持这届春闱,被武王和六皇子逼到节节败退的太子心底欢呼。

    端王笑得发自内心,抱拳道:“恭喜太子殿下。”

    即便先前有争执,这会太子也很难看端王不顺眼。甚至这会,他看端王那张融合了父皇和淑妃优点的脸挂上笑容,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兄弟顺眼。

    父皇信任他,既然如此他也没必要忙着去拉拢武官。

    一瞬间太子下了决定,手握圣旨嘱咐杜尚书:“既然父皇要彻查,那杜尚书就全力配合四弟。若是再出现昨日的推脱之事,不说父皇,孤这一关你先过不去。”

    杜尚书扎个千:“老臣定尽心尽力。”

    ☆、第123章 前因后果

    就这样,庆隆帝的一明一暗两道旨意,彻底解决了端王遇到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清查西北账务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为政近四十年庆隆帝一直是位仁君,但这位仁君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是位贤臣。当然他考核贤臣的标准主要看主政能力,不计贪污的话,朝中大臣们干活都有几把刷子。

    杜尚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建文八年的进士,从地方县令到户部尚书,他被庆隆帝一手提拔。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有一手独到的管账本事。虽然随着官职升高,他很少再亲自经手账册,但经验摆在那,户部来来往往的流水基本瞒不过他的眼睛。

    做久了吏部尚书,心中会有一本天下百官名册。同样,做久了户部尚书,心中更是对大越各州那本账册门清。手下属官搞得那点小动作,平日他只是装不知道,但如今皇上要查,并且掐住了他命门让他全力配合,杜尚书肚子里那点存货也都拿了出来。

    待太子走后,端王便被杜尚书请进了他平日办事的书房。没多久一口箱子抬进来,打开后里面薄薄的十余本账册。

    “这是下官闲来无事所做。”

    端王拿起最上面一本,有些泛黄的封皮上写着建文三十年。他印象中,这正是吴尚书升任西北将军,彻底掌控西北军权的那一年。

    翻开一看,里面清楚地记着朝廷往西北的每笔拨款。

    “端王殿下请翻到背面。”

    依照杜尚书所言,端王翻到账册背面,一模一样的拨款事由,背面所需银两却比正面那份少很多。

    “这是?”

    杜尚书眼神有些悠远:“端王殿下年轻,可能不知道老臣有个外号。老臣姓杜,单名一个‘恭’字,恭敬的恭。然而入主户部后,因对银子看得太紧,朝臣们便给老臣起了个外号,叫杜公鸡。“

    “一毛不拔?”

    “就是那个‘铁公鸡’的意思。并非老臣吝啬,而是什么样的事该用多少银两,老臣心里都有一笔账。当年陛下也正是看中这这本事,才在老尚书致休后,破格提拔老臣为户部尚书。”

    “那……”

    杜尚书面露苦笑:“端王殿下天潢贵胄,生来便站在权利顶端,有些事可能很难看清。平民百姓或耕田、或经商或有独门手艺,辛勤劳作后来由百官收税后尽数汇聚户部。然而选官之事由吏部把持,礼仪教化由礼部掌控,筑路架桥由工部负责,守疆拓土由兵部掌管,天下法典由刑部衡量,除去六部外还有其它许多部门,这些部门一环套一环,共同维持住大越秩序,顺利完成税收。”

    摇摇头,杜尚书面露回忆之色:“我出身贫寒,幼时曾看娘亲织布。在我看来,整个大越就像当日娘手上那台织布机。环环相扣,哪个零件坏了国家也有可能瘫痪。皇上仁慈这事百官都知道,有些钱即便我想少拨,他们也有恃无恐。”

    “这便是杜尚书的苦衷?”

    端王点头,一脸恍然大悟,扬起账本他问道:“那账册正反两面对比,便是朝廷实际拨款与真正所需要的数目?”

    “老臣核算过,背后的数字拨出去,用起来应该会很宽裕。”

    是宽裕而不是恰好足够,翻看着正反面差异最起码三倍的数字,端王皱眉。

    先前他的想法与太子差不多,他知晓读书人辛苦,更知道读书中举的难度。科举每三年一届,三甲加起来统共选录二百左右的书生。这概率着实太低,能金榜题名者,无不是极为聪慧之人。像这种人做什么都能飞黄腾达,只让他们领取官员那丁点俸禄银子,过贫苦生活,未免有些太过苛刻。

    然而如今一笔笔数字直观上的差异,却让他首次对贪官污吏升起仇恨的情绪。诚然,聪明人不论做什么,成功的可能性都比普通人要大。但既然选择了科举,选择了做官,那就要遵守朝廷法纪。嫌弃当官贫寒他们完全可以辞官经商或者做别的,吏部每年选官都有多少人眼巴巴的候着。

    凭什么既要至高权利,又要金山银山的享受。想什么好处都占,如此贪婪实在是惹人生厌。

    “那杜尚书可知,这些银子是如何贪墨。朝廷历年都要合账,如此大的偏差,账面上要抹平可不是简单的事。”

    虽然是疑问,但端王的语气却十分笃定。虽然不知为何一夜间杜尚书态度天翻地覆,但如今他肯配合,这确实不争的事实。同时他相信父皇选人的眼光,既然杜尚书以那样的理由入了他眼,且今日能拿出这箱账册,那他知道的肯定不止这点。

    “这……”

    “此次查账杜尚书当记头功,回头我会如实禀告父皇。”

    端王一本正经地利诱,这事他做起来有些生疏,然而如今歪打正着。昨夜刚被庆隆帝派来的青龙卫警告,杜尚书几乎吓破胆,如今这句话正好说到他心坎里。

    “多谢殿下,这事在户部衙门说不完,殿下且随我移步。”

    打个手势,端王朝暗处点头。一道黑影闪过,方才还摆在两人中间的箱子这会已是无影无踪。

    又是青龙卫!

    战战兢兢地走到户部衙门后面,杜尚书牵马时的手一直在打哆嗦。两人上了马,端王跟在他身后一路出城,跑了大概有半个时辰,杜尚书停在京郊一座庄子跟前。

    从外表看这就是坐普通的农庄,即便路过也丝毫不会引起人注意。进去后,庄子内堆满金秋收获的粮食,水井旁的石墨上还套着驴鞍,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对端王来说很新奇。

    走到房前随便摆着的粮车旁,杜尚书爬上去,一阵敲敲打打后掀开一块板子。

    “端王殿下且看。”

    走过去后,端王轻易认出了车斗中的夹层。手指插进去试试高度,他惊讶道:“这……竟然跟官号所铸银锭一样高。不止银锭,银条和金条也是按统一规格所打造。”

    这会惊讶的变杜尚书,他印象中的端王就两点:第一,受皇上宠爱;第二,贵为皇子不干正经事,整日往食肆里钻。

    没想到这样一个富贵闲人,竟会准确识别出官号银两别具一格的高度。要说官号的金银锭子标准,那还是他升任户部尚书后亲自制定。如今端王一眼就识别出来,这让他心中对其好感蹭蹭蹭往上升。

    “没想到端王殿下观察力如此敏锐。”

    端王叹息:“没办法,广源楼掌柜只认银子不认人,偏偏京种他家菜独一份的好吃。”

    即便他关注点依旧在食肆,也不妨碍杜尚书好感。

    “户部所拨银两,皆由我派专人亲自运往西北,交由当地官员清点后签字画押。这些年来,有人也曾提议直接扣在京城。他们贪污我管不了,但银两在我手里时一定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这便是他们倒弄银两的方法,虽然押运银两的车每季只去一次,但粮草却是每月都会发过去。多走几趟,再多银子也能运回来。”

    指着车斗夹层,端王倒抽一口凉气,怀疑道:“他们就这么大胆?”

    杜尚书反问:“端王殿下会检查押运良饷回京的空车?”

    还真不会,端王想了又想,一般人只会在车队启程前核对粮饷数目,至于回来的空车,谁又会去关心那个。

    心情颇为沉重,呆在农庄里,端王又听杜尚书讲了西北官员平账面的方法,同样是带有西北特色的简单直接。在账册中间合账之人不注意之处,公然篡改各项支出。不仅如此,西北的冶铁、皮毛生意,那些明面上的生意人,全都跟当地官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多数人不过改个户籍,实际上先前都是这些人的家仆,”杜尚书神色嘲讽:“比如吴指挥使,便是从小就跟在吴尚书身边的书童。我辈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老夫不才,苦读近三十年,家中老母为供应不孝子读书的笔墨,织布绣花熬瞎了眼,到头来甚至都不如给富贵人家当家奴。”

    端王心下叹息,如今他明白方才杜尚书说那句“端王殿下天潢贵胄,生下来便站在权利顶端”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吴指挥使与杜尚书两人,一个在京城户部,一个在西北掌兵,看似两人没有交集。可官场向来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靠裙带关系上位,就注定有辛苦努力的人无法出人头地。比如晏衡,又比如说还未被父皇发现的晏衡。

    父皇的宽仁,无意中造就了多少人的悲剧。

    “青龙卫,还请务必将方才杜尚书所言,原原本本告知父皇。”

    带着端王私印,青龙卫昼夜兼程,用了比端王回京还要短一半的时间赶回西北,向庆隆帝复述当时情况。

    而等他说完,三思公公来报,晏代指挥使意图贪墨救灾银两,被楚刺史当场人赃并获。

    被震撼太多次这会已经无力去生气的庆隆帝赶到救灾署帐前,就看到跟暗卫描述的端王调查结果一模一样的马车。一腔郁气再也憋不住,走到人群最中间,面对神色满是痛心,但依旧掩盖不住内心深处雀跃的楚刺史,他皮笑rou不笑。

    “朕总算明白西北粮饷是如何运往京城。”

    ☆、第124章 监守自盗

    庆隆帝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卫嫤先是惊讶,只不过惊讶了片刻,占据整颗心的恐惧彻底消失,喜悦的泡泡从心底冒上来。

    有些人不用接触太久,往往那么一两件事,就能让人产生信任,这就是领导力。不论是幽州火灾后不顾自身安危决心就地扎营,还是百姓“自愿捐粮”后下谕令发放补贴,庆隆帝无不表现出圣明天子该有的胸襟。

    卫嫤坚信,有他在,晏衡绝不会受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