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恶名也镇不住贪官!
李默说到这里,顿时间不由让尉迟恭嗤之以鼻:“燕王说笑了,六百万就是六百万,怎么可能会花成五百万,又怎么可能会花成八百万乃至一千万!” 面对燕王的这笔糊涂账,尉迟恭此刻顿时间反唇相讥,燕王的武力毋庸置疑,政治手段倒也不错,但是好像不太会数数啊! 对于尉迟恭的突然打岔,李默此刻却不由一头黑线:“我说尉迟恭,你不知道的话就闭嘴,没人把你当哑巴!” “你!” 尉迟恭顿时气结,但依旧还是强自反驳道:“不管怎么样,我尉迟恭也不认为六百万能花成五百万,六百万还能花成八百万!” 李默此刻却是懒得理尉迟恭,看着李世民和杜如晦颇为郑重的说道:“三道之地,旱灾蝗灾严重至此,这不光光是天灾,恐怕还有人祸在其中!” “此去三道赈灾,你若去,必定多生变故,所以本王不可不去,不能不去!” 李默顿时间沉声说道,这些事情,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李默并不想多说什么 他的出发点,一是系统任务,二是为国为民,必须要把这两点站住,才能够完成他今天的目的! 李世民和杜如晦此刻却是难得的没有反驳,尉迟恭虽然想说话,但是却被秦琼拉住,微,微摇头, 对于李世民和杜如晦来说,李默的这个解释倒勉强算是一个理由, 毕竟燕王实在是没有道理,掺和到此次三道赈灾这潭泥水当中,甚至从某方面来说,燕王的突然入局,对秦王府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儿! 毕竟这给了秦王府更大的缓冲时间和战略纵深,哪怕是李默赈灾失败,一时之间三道百姓的民怨也发不到秦王这边来,李世民还有时间再进行收拾, 但如果一开始就是李世民赈灾,这三道灾情如果能够振下来的话倒还好,但如果一旦振济不下来的话,民怨的反扑加上秦王以前的名声,顿时之间便可能会让李世民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毕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便是万恶不赦之人,但一个坏人如果突然间做了一件好事,那么可能便是浪子回头的开始! 但事实上,一件坏事抵消九十九件好事带来的影响,一件好事抵消九十九件坏事带来的影响,这岂不是显得很可笑吗? “我麾下人手不足,六百万两不是一个小数字,若是真的按照以往办法去赈灾的话,恐怕这六百万用到灾民身上的能有一半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李默毫不避讳的说道,这点倒没什么可解释的,自古以来天下大灾,对于百姓来说是受苦受难的开始, 但是对于那些当官者来说,却是他们中饱私囊,大捞油水的大好机会! 下,可以克扣当地的赋税粮饷! 中,可以向那些豪商富户强捐纳税 上,还能够向朝廷要赈灾银,而且都是正正堂堂的明目,谁敢质疑? 但是若换作往常,哪里有这么多巧立名目的时机? “燕王所说固然不错,但此次由燕王出京,以燕王殿下的威名,想必足可震慑那些宵小之辈!” 杜如晦并没有反驳,反而是顺着李默的话说下去,连带着把李默现如今的威名也夸了一番, 李默现如今名气的确不小,对李默自己而言是威名,但是对于其他许多当官的来说,李默的威名便是恶名了, 可以想象,三道之地,但凡对此次赈灾银有半点想法的人,如果知道此次三道赈灾总官是燕王李默,恐怕还真的会收起那些小心思! 毕竟这位燕王殿下现如今的嫉恶如仇,还有不按规矩办事儿,恐怕大唐还真没有不知道的! 面对杜如晦的夸赞,李默倒是不可否置,但是却也没有过多乐观: “本王虽然略有几分名声,能够震慑住一些宵小之辈,也许此次六百万赈灾银落在百姓头上的,能够有五百万,但是此次灾情严重,赈灾银数目巨大,总会有那些胆大包天之人,置朝廷法度于不顾,视黎民百姓于无物,届时就算本王查出来,恐怕那被贪官所延误之百姓早已经化成累累白骨,本王又于心何忍!” 李默顿时间长叹一声,他的名声的确能够镇住一些人,但是想要把所有人通通都给震住是绝对不可能的! 自古以来,清官如同凤毛麟角,贪官犹如黄河淤泥数不胜数。 要想凭借李默现如今的恶名,便能够镇住大唐各地的贪官,那是绝对不现实的,甚至就算是李默的名声在恶十倍,同样恐怕也无济于事! 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处罚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严厉了吧? 动辄株连九族,洪武四大案杀了多少人,但凡官员贪污过六十两,剥皮充草,种种刑法可谓数不胜数, 洪武年间被这位明太祖朱元璋所诛杀掉的贪官污吏就有数万人之多,反腐倡廉的力度可谓空前之大,但是这拦住了天下官员贪污的心思吗? 不非但没有,反而还让许多官员变得越发的狡猾,送礼行贿的明目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到最后,甚至就连朱元璋一手成立的锦衣卫也不可避免的落进这个大漩涡当中,不可自拔! 想要杜绝贪官污吏,绝对不是凭借一个人的恶名,也绝对不是凭一些严厉的手段便能够将其制止的,这其中牵扯的问题很大很多, 甚至即便是在一千四百年之后的蓝星世界上,此类事件也是层出不绝,无法制止,因为人心中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固然不错,但是却难以抵挡俗世中万丈红尘,难以抵挡人世间七情六欲! 李默说到这里,李世民和杜如晦也沉默不语,这件事情,别说是燕王,就算是秦王府去赈灾,恐怕也是同样的效果, 甚至就算是李世民也清晰地知道,他麾下这些文武当中,固然是效忠于他,但是也绝对不可能没有半点私心,哪怕是像房玄龄这种人,也知道和光同尘这四个字, 像魏征这般的铮臣,千年难寻,而且就算你找得到第一个,还能够找得到第二个吗?如果没有像燕王秦王这种有魄力担当的人背后给撑着,魏征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