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页
开荒后的土地需要养,不是立刻种了粮食就能丰收,往往最后收成有个二三百斤是常态,养地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有时候要养个三四年也很正常。所以许多村人都不会选择开荒,累的要死要活,种出的粮食不够一个人两个月吃得,还不如出去做工。再者万一赶上天灾,就颗粒无收了。 唐寿这个后世城里来的孩子,吃喝玩乐都行,农活是真不会,属于那种让他下地薅草他专薅苗的选手。不仅不能帮忙,还要把人气个倒仰。 第五十一章 买牛 “蔡学,今天没去镇上卖糕点?”天还没亮,杏花村村人具已都起,他们或扛着锄头或拿着铁锹等农具快步向自家地里走去,路上遇到熟人便会边走边聊。 蔡学迈着大步,脚下丝毫没停歇,回道:“你不也没去,我看今天熊家就留了两个小娘子在家,其他人也下地了。” 农家人背朝黄土面朝天,自古以来就指着地里那点粮食填饱肚子,即便糕点再赚钱,他们也不可能为了糕点不种地。到了五月里的日子,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乎地里的活计,糕点的生意除了个别猎户和家里没地的人家,就没什么人做了。 可他们不去镇上卖,镇上的人却还要吃,因而这几天在镇上卖糕点的村人反而多赚了许多,几乎要平时的两倍。 “我看熊屠户家里今日炊烟也起得比较早,想来也是起来了。”村人冲着蔡学暧昧地眨眨眼。 村子统共就那么点大,熊壮山家又是个备受瞩目的,平时村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多关注他些。一开始倒还没发现什么特别的,时间久了,村人就注意到熊家炊烟和他们不同,一般村人两饭,早饭吃得较晚,也就没把熊家同样起得较晚的早饭放在心上。 渐渐的才发觉,熊家的炊烟是起了三次的,那便是三饭。既是三饭,早饭为何还煮得如此晚。有村人好信,探头探脑看,才发现,每日早上,在院子里忙前忙后的都是那个凶恶的屠户自己,他家里那个小夫郎竟是一次没见过。村人就猜测到那个小夫郎是还没起来,家里上无公婆需要伺候,下无小幼需要照顾,只一个郎君,睡到日上三竿也不是不可能。 村人小辈们转头看看自家的上老下小,对这一猜测,既羡慕又嫉妒。那些年纪大的,便不会生这种羡慕嫉妒的心思,只认为唐寿懒惰,每每想起,都要耳提面命一番,把唐寿当成反面教材,训斥家里小辈娘子双儿们绝对不可学。 蔡学和他娘子住的离熊家近,少不了要被长辈训斥。他家受了熊家不少恩惠,长辈们并不是不感恩的,但这不妨碍他们把唐寿当典型教训家里孩子,无非是催促孩子们上进,倒也没有恶意。 蔡学没理会村人的挤眉弄眼,后面跟着的拿唐寿举例训斥小辈的蔡父轻哼声道:“那熊夫郎能和咱们这些泥腿子一样吗?咱们家里的小辈不起早贪黑些,家里这么多张嗷嗷待哺的嘴怎么办。咱们家里哪个后辈有熊夫郎的本事,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干,请工当老爷就可以赚大钱。要是有那个本事,别说睡个早觉,就是反过来让我伺候他一日三饭,我都愿意。” 村人闭上嘴巴不吱声了,可不,他们家里要是有哪个小辈有熊夫郎的本事,那他们就当他是阿父,他们做儿子,定给伺候得明明白白的。 蔡家小辈暗道:“阿父,当初你教训我们的时候,似乎不是这么说的吧。” 熊家此时也开了早饭,唐寿来到熊家还没起过这么早,迷迷糊糊的望着窗外还黑漆漆的天色,困得脑袋都要扎进饭碗里了。 今天要犁地,这是个力气活,怕熊壮山吃不饱没力气干活,唐寿做的都是干的。 起得太早,唐寿又困又没胃口,一碗饭还没吃完,熊壮山已经回勺第三碗了。 看唐寿这副样子,熊壮山就道:“你要是困,就回炕上睡个回笼觉,地里我自己就行。之前都是我一个人干的,也干过来了,并不比别人差。” “不行。”唐寿闻言使劲晃了晃脑袋,试图让自己清醒些,“每年那是你一个人。现在家里多了我,怎么还能让你一个人全干了。” “不碍的,我有的是力气,这点活不算什么。” “那也不行,这家是咱们两个人。” ‘这家是咱们两个人的’。熊壮山被这句话讲得熨帖极了,深深看眼唐寿,猛扒几口饭,没再争执。 二人吃过早饭,灌了两个大水囊,又带了些干粮,备着中午吃。从地到杏花村要走大半个时辰的路,来回就是一个多时辰,太浪费时间,村人都是不回家吃的,随便带着干粮,饿了就对付一口。 熊家地多人少,活本就重,自然不可能浪费时辰在路上,便也学村人自备干粮。 熊壮山背着装干粮的背篓,把锄头和铁锹一起抗在肩上。 “给我拿一个吧。”唐寿道。 “不用,路远怕你拿不动。” “哦。” 他们出门时,家里的狼狗已经回来了,它刚开始回来都要乱吠一通,叫人出来给他开门的。一次把睡得正香的唐寿给吵醒,被熊壮山给了一巴掌,自此就不乱叫了。回来后,就老老实实趴在院子里,等着人进出,它跟着溜进去。 两人一推门看见它在门口,唐寿就道:“你狗饭盆里我给你留了吃食,你吃完就在外面休息吧。家里没人,我也不敢让你自己在家,万一你要是拆迁大队,我可不想干了一天农活回来,家被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