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都市小说 - 警心探秘在线阅读 - 第1章 毛主席的亲人回韶山

第1章 毛主席的亲人回韶山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周年纪念日,这是个令五大洲四大洋肃然起敬的日子,这是个给炎黄子孙,给巍巍中华带来自豪,带来强大,带来无尽思念的日子。无论海外游子,无论生活在大陆的各族人民,无论与毛泽东有过接触或是未曾接触而通过各种传媒有所了解的国际友人,都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东方巨人的百年诞辰。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儿媳妇,作为毛泽东的女儿女婿,作为毛泽东的孙子外孙,他们是如何纪念这位亲人,是如何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思念之情的呢?

    1993年12月20日10时40分,在毛泽东同志诞生地韶山,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在涌动着鲜花,流淌着笑语的海洋里,我见到了毛主席的长媳、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思齐,毛主席的二儿媳、毛岸青的妻子邵华,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和小女婿王景清,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他们是专程从北京赶来韶山,出席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参加家乡人民举办的各项纪念活动的。

    她们肃立在毛主席铜像前,肃立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身边,她们感到荣幸,感到自豪,她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许多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创建共和国的老将军、老战士,许多从共产党手中分到土改果实,得到翻身解放的老农民、老工人,许多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成为新一代主人的男女青年,从世界屋脊,从北国草原,从长城内外,从大江南北,一齐汇聚到韶山,出席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她们感到欣慰,她们听到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呼声。当江泽民总书记健步登上台阶,走近毛主席铜像,伸出那双巨手,缓缓揭下披戴在毛主席铜像上的红绸时,我发现她们眼里顿时放射出灼灼光芒,身子也微微前倾,恨不能一步扑上去,像她们的这位亲人,这位共和国的领袖在世时那样,扑进他怀里,尽情享受阳光的照耀。此时,他们静静地注视着高高矗立的毛主席铜像,这是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开国大典的庄严形象。她们又仿佛听到了他用浓重的乡音发出的震撼环宇的宣告:“同胞们,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在韶山树立这尊毛主席铜像,是她们多年的愿望,如今,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就如同毛主席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韶山,回到了爱他想他的三湘父老乡亲中间。

    她们静静地站立在广场,她们静静地注视着亲人的铜像,倾听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揭幕仪式在雄壮的《国际歌》旋律中结束。人们依然聚集在广场不肯离去。这时,我看见一身戎装的邵华离开了她原来的位置,几步走到江总书记面前,低低说了几句什么。江总书记和蔼地微笑着,连连点头,并举起手,朝刘思齐、李讷等招了招。她们都立刻走到江总书记身边。我立刻意识到了什么,赶快举起相机。果然,江总书记率领邵华、李讷、刘思齐、王景清、毛新宇,在毛主席铜像前一字排开,众多的记者都敏捷地跟了上来,形成了一道由低到高的人墙,镁光灯连连闪烁,“咔嚓”声此起彼伏。我半蹲在最前面,镜头向着江总书记和毛主席的亲人们,连连按动快门。我和众多的同行们一起,抢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我紧紧地护着相机,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我暗暗庆幸:能参加这百年一遇的纪念活动,能目睹这百年才有的壮观场面,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午饭后,江总书记告别毛主席的故乡,回北京去了。毛主席的亲人们还要继续参加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毛主席诞辰百周年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当日下午1时30分,邵华一行由湖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沈瑞庭陪同,来到绿树翠竹掩映的上屋场,瞻仰毛泽东故居。睹物思人。100年前的那个冬日,就是在这一担柴式的土墙草舍里,一声“哇哇”啼哭,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强盛。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青松,这里的翠竹,曾给少年毛泽东遮风挡雨,曾给青年毛泽东勇气和力量,他便有了山一般的坚强,任何强大的势力休想使他屈服,他便有了水一般的明澈,能容纳一切正直与善良,他便有了松一般的挺直伟岸,竹一般的高风亮节,把毕生精力和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邵华、刘思齐一行沿着青年毛泽东当年走出韶山冲的那条弯弯小道,缓缓走到故居门前。一步,翻开一个乐章;一步,寻回一首诗篇。

    当邵华一行来到故居门前时,立刻被四面八方来参观的人们所包围,毛主席的亲人回故居来了,人们都感到惊讶,都感到高兴,都想目睹毛主席的亲人的丰采,都想与毛主席的亲人合影,都想请毛主席的亲人签名。邵华、刘思齐、李讷她们总是微笑着向人们打招呼,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她们在人群中发现熟悉的韶山父老乡亲的面孔,便伸出手紧紧地握着,连声问好,致谢。邵华亲切地招呼:“毛家的人,一起合个影吧!”于是,凡在场的毛氏后代,不论来自京城、来自上海、来自韶山冲,都亲密无间地,无拘无束地围拢一起,有的相邀着,有的手拉着手,在故居门前合影留念。我看着这一切,快节奏地开展了工作,一张张笑脸,一副副英姿,一份份亲情,摄入了我的镜头,收藏进了我的心底。我要把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在故居门前发生的这一切,留给未来,告知后人。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对李讷作了自我介绍,要求与她们合影留念。李讷欣然应允。我高兴地走进她们队伍里,并与毛新宇肩挨着肩,手挽着手,我招呼我的同行赶快拍下这一镜头。我生怕失去了这个良机。不然,我会懊悔一辈子。我这一生中,已经有了一大遗憾,这就是未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自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一心努力创造成绩,放牛,把牛儿养得膘肥rou满;读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暗暗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标兵,或是劳动模范,进北京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我最大的追求。“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许多同学到北京串联,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年纪小,胆子也小,加之身无盘缠,班主任老师又奉劝:“你太年幼,要跨越万水千山,丢失了怎么办?还是好好创造成绩,长大当了科学家、作家、劳动模范,就一定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可不等我当上科学家、作家、劳动模范,毛主席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未能亲眼见到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成为我终生最大的遗憾。在纪念毛主席诞辰百周年的日子里,我能在毛主席的诞生地,与毛主席的亲人们合影留念,我感到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我终生的那一大遗憾是一个补偿。

    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邵华一行进入故居参观,此时她们像一颗水珠,一朵浪花,溶入了滔滔长江,她们像一粒沙石,一块砖头,嵌进了巍巍长城。这长长的队伍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人的号令和指挥,井然有序地延伸。有了这种延伸,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毛新宇参观完故居,从右侧的小门里走出,他望着长长的人流,脸上表露出欣慰与思索的神情。他笑着问从面前走过的一群青年男女:“你们都是单位组织来的吧?”

    “不!我们都是自发来的!”青年男女热情地回答着,赶紧挤进了故居。

    邵华、刘思齐、李讷、王景清等陆续从故居出来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请她们分别为《当代警察》题词,我要把我在这里领略到的喜悦,享受到的荣幸,以及所带来的不尽的思索,带给杂志社的全体同仁和所有的读者,让大家分享,也让大家共同思索。

    我首先向毛新宇提出请求,他认真地听我介绍《当代警察》的性质、宗旨和办刊方针,边听边接过了我手中的笔和采访本。我期待他挥笔题词。他虽然只有23岁,可有丰富的学问。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现正在中央党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主修“毛泽东思想研究,”还准备创作历史长篇小说《朱元璋》。他已经是第十次回韶山了。他第一次回韶山时只有七岁,近年来每年都回来,单是今年就回了三次。他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每年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父老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越变越新,越变越好。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充满眷眷深情。此时,他一定会将这种情感流于笔端。可就在他正欲挥笔之时,一位陪同的工作人员挽起他的手就走,因为此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认出了他们是毛主席的亲人,正潮水般涌上来。陪同的工作人员生怕累了他们,拉他们赶快离开。一时,毛新宇身不由己,只好把本子和笔还给了我,边走边递给我歉意地笑。

    我仍不甘心,赶忙转身朝李讷她们迎上去。我请李讷为《当代警察》题词,我向她递上名片,介绍《当代警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她仔细地看了看我的名片,然后接过我递上的钢笔、采访本,停住了脚步,毫不犹豫地题写了“为人民服务”几个端庄、遒劲、洒脱、大方的字,落下了她的姓名和时间。她题字时,她的丈夫王景清紧紧地站在她身后,目光随着她手中的笔尖移动。她题写完,用征询意见的目光望着她的丈夫。王景清含笑点头。我请王景清接着在采访本上题词,他谦虚地推辞。

    我连声向李讷道谢。我手捧她的题词,内心感到由衷的快慰,她题写的内容和她那与父亲颇为相似的字体,使我产生不尽的联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终生倡导的共产党人的宗旨,也就是凭了这个宗旨,共产党才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戴,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也就是凭了这个宗旨,共产党才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压力,使社会主义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如今,共产党人越加需要继承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李讷为《当代警察》杂志题写“为人民服务”,她多么希望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希望所有的执法者,希望一切共产党人,更好地高举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为了改革开放大业,像当年张思德同志那样,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讷时刻不忘宣传毛泽东思想,不忘继承父志。

    李讷今年53岁,身材高大,体态丰满、端庄,五官均称,富有魅力,满头乌黑的发丝,梳理得极为得体,高鼻梁,宽额头,架一副紫琅眼镜,形象、神态、举止,酷似她的父亲。她身着翠绿色超短羽绒外套,脚蹬一双平底绒布鞋,显得普通、平常、朴素,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她行走在当年父亲走过的弯弯小道上,就如同山中的一棵松,一株竹,与整个绿色的世界融为了一体。

    在回韶山的毛主席的亲人中间,有一位比李讷、邵华显得年长的女同志,她步履稳重,举止大方,对人显得和善、亲切,架一副平平常常的眼镜,穿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像个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军人,又像个大学教授。她与李讷说话时的那股亲热劲,就像jiejie待meimei。我请李讷题词时,她被另一群人团团围住。此刻,她从人群中走出,端庄的脸盘上依然带着亲切的微笑。我暗暗猜度她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但我又不敢肯定。我迎上去,早早地伸出笔和采访本,请她为《当代警察》题词。因为追上来的人多,我生怕她没听明白我的意思,又赶紧递上名片。她热情地接过,在一株古树下停步,亲切的目光打量着我,用征询意见的口气问:“题写什么好呢?”陪同的人催她走,她也没有理会。随着她的问话笔尖已经在纸上落下,我看着她工工整整写下了一个“秉”字,她又谦虚地问我:“这字没写错把?我一时真记不准了。”我连声说:“没错!没错!”我希望她一口气写完,不要被陪同的人打断。她不停地往下写,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秉公执法”四个成熟、端庄的正楷字。她落款时,我才恍然大悟:“啊!她就是毛主席的大儿媳、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思齐。”难怪她与只比她年少几岁的胞妹邵华比起来,头上多了缕缕白发,眼角多了丝丝皱纹,都记录着她在人生旅途上所经受的暴风骤雨,冰刀霜剑。她是世界伟人家庭中的一员,她从小受到伟人的抚育、关怀,她曾向人们形容少年时得到毛主席关怀的感觉“是与阳光、自由、欢乐融合在一起的。”可她在情感上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亦是超乎寻常的。若不是她这种受过特殊教育,经受过特殊锻炼的人,是无法承受的。少年失去父亲的痛苦,青年丧失丈夫的悲哀,中年关进监狱的愤懑,人世间的苦,她尝尽了,人世间的难,她受遍了。她挺住了,她熬过来了,如韶峰顶上的青松,十二级狂风没有将她吹倒,千钧雷霆未能将她压弯。她不愧是毛家的人。我很想就此向他提问。但我生怕激起她心海里的波澜,那样会给她带来痛苦。我用钦佩、崇敬的目光打量着她,有意缓缓地从她手中接回笔和采访本,目的是想多看一眼这位能承受人世间一切痛苦和磨难,能代表中华民族女性最优秀品德的巾帼豪杰。后来,她在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工作人员要求她题词,她挥笔泼墨,表达了她此次回韶山的情怀:归去来兮,与家乡父老共庆您百年华诞;携全家忠魂回韶山兮,莫忘召回我岸英。只要了解她身世和经历的人,读到她的题词没有不为之动容,没有不为之落泪的。

    邵华是位军人,又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她和毛岸青的散文《我爱韶山的红杜鹃》,深深表达了夫妇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对韶山的热爱之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为纪念毛主席诞辰百周年,她沿着毛主席当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与毛岸青共同主编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她这次回韶山,带回了她和毛岸青用心血,用深情凝聚成的这套丛书,赠送给毛泽东纪念馆收藏。我仰慕她的名声,我钦佩她的才华,我赞叹她的潇洒,我敬重她的人品。她一身戎装,举止干脆利索,步履坚定大方,面容亲切和蔼。她每到一处,见到执勤的公安民警、武警官兵,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总是热情地点头、微笑、挥手致意。我要请她为《当代警察》题词,可围着她的人越来越多,有韶山的乡亲争相与她们握手,向她们问好,和她们拉家常的,有海内外的集邮爱好者要求她们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首日封”上签名留念的,还有天南海北的参观者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她们留下合影的,还有全国各地、数家报刊的记者跟踪采访她们的。我要请邵华题词的机会非常难得。在毛主席的亲人中,如果没有她的题词,就如同美丽的大地缺少雄峻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河。

    我寻找着请邵华题词的机会。

    我随毛主席的亲人们来到了刚落成的“韶山毛主席诗词碑林”,这是韶山兴建的五项永久性纪念工程之一,其余四项分别为毛泽东铜像、毛泽东遗物仓库、毛泽东图书馆、韶山烈士陵园。为建好这五项永久性纪念项目,邵华曾多次回到韶山,和韶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韶山十万父老乡亲共同献计献力。还有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的儿媳韩瑾行老人也赶回韶山,将4000元现金交给筹备办。她激动地说:“这4000元中,有3000元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另1000元是主席的女儿李敏托我带来的,钱虽然不多,谨表我们亲属对家乡兴建纪念毛主席永久性项目的一片期待之情。”如今,除毛泽东图书馆刚举行奠基之外,其余四项都相继竣工。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顺山势而建,一层又一层,占地2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50块石碑,内容包括毛泽东的诗词手迹、名人题词和名人抄录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七律·到韶山》,碑高12.26米,宽9.9米,厚0.83米,分别象征着毛泽东的诞辰、忌辰和寿辰。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刻碑。

    邵华和亲人们走进碑林,在这块碑前合影留念。之后,邵华把毛新宇拉到身前,母子俩站在刻碑前,指点着刻碑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饱含深情的诵读,当读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两句时,母子俩眼里都流出了热泪。我和周围陪听的同志听了,看了,也都深深受到感染,越加感到毛主席的后人对毛泽东思想,对毛主席革命路线是高山般的忠贞,大海般的不渝。

    碑林最高处有数十级台阶,邵华领着儿子毛新宇继续攀援而上,登上高处,美丽的韶山冲尽收眼底。邵华久久地凝视着山下的毛泽东铜像,凝视着故居方向,我注意到她的胸膛微微地起伏,眼里流动着波光。这位共和国的军人,这位人民的作家,这位毛家的女才子,心海里一定涌起了惊涛,卷起了巨浪。在12月6日上午,毛泽东铜像落成时漫山遍岭盛开的杜鹃花此时还没有完全凋谢,还望着毛泽东的儿媳点头含笑。我猜测,她或许在酝酿《我爱韶山的红杜鹃》的续篇。陪同的湖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沈瑞庭也是个才子,见邵华这副神态,似乎心有灵犀,不想打断她的思绪,见身后有座蘑菇状的亭子,亭子里摆满了石凳,便轻轻地将邵华拉到石凳上坐下。一行十多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静静地,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只有情感的巨轮在心海里奔腾。

    片刻后,邵华起身欲走。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间隙,便趁机递上笔和采访本,请其为《当代警察》题词。邵华听了我对《当代警察》的情况介绍后,笑着指指身边陪同的省公安厅警卫处的民警和武警,说:“当代警察!真不愧为当代警察呀!”她重新在石凳上落座,挥笔题写了“当代警察”四个字,接着,她像jiejie刘思齐一样,落款为“1993年12月26日”,并在收笔处重重地注明“于韶山”。其实是12月20日,她们姐妹不约而同的将时光延伸了六天,可见父亲的诞生日在她们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12·26”、“韶山”,“韶山”、“12·26”,这一组看起来简单,实则意义深远的文字,已深深地镌刻在她们姐妹心中。同时,她们还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记住“12·26”,记住“韶山”。

    我手捧着毛主席的亲人为《当代警察》的题词,我举目仰望巍峨挺拔,翠绿欲滴的韶峰,我深信,“12·26”,这个富有世界意义的日子,“韶山”,这个富有全球意义的地名,就像韶峰一样,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狂风吹不走,雷霆轰不倒,任何势力也无法将其从人们心目中抹去,并将世世代代往下传。

    “12·26”,辉煌灿烂!

    “韶山”,灿烂辉煌!

    1993年12月26日于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