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科幻小说 - 装绅弄鬼在线阅读 - 第486章 御龙在天

第486章 御龙在天

物气体,这个过程类似于氮气和氢气经闪电催化合成氨气,碳和氮是相邻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燃烧的天火象下雨一样降落到地球上。因为上层大气的消散,这种火风暴会杀死它下方的所有生命。

    这就是……天崩!

    在古神女娲补天之前,所有这一切都曾经在远古时期作为古猿类的观察结果伴随着大灾难被记录了下来。这种火雨使森林起火燃烧,之后那些地方的植被从种子和植物的根系重新生长出来,很多地区只不过是在一段时期内因植被遭破坏而裸露着地表。然后洪潮来了,在地极转换期间,共工占据的海洋作为一个整体是运动着的,虽然共工败绩,但在地壳移动时,海洋却因为保持着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待在原来的地方,这样海水越过海岸线冲上九州大陆。这就是第二次大洪水,海潮的最前锋也是它的最高点,象寂静的潮水一样不断上涨,海浪冲击着九州大陆内区,毫不退却的向前移动着,这是一个稳定地向内陆方向不断加强的洪水。

    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古猿,他们最初的想法是跑到比海水高的地方。很快他们就到站到了他们能到达的最高的地点,喜马拉雅山,然而,海水仍然在稳定地流向九州大陆内部,并且仍然在上涨,而最终淹没那些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古猿。那些在船上或者在漂浮物上的古猿,他们被海流带到九州大陆内部,直到一个相反方向的退潮开始被大禹救起。反冲回来的海水因为对于地壳具有一定的相对速度,它不在它平时所在的海床的位置上停下来,而是越过海床冲击大洋另一侧的海岸。

    所以,大洋两侧的地区交替地经历这种大海潮,这种情况持续一些日子,直到海水的动能减小为止。当洪潮退回时,那些仍然随着船队漂浮在水面上的古猿处于一个被海流拉向大洋深处的危险之中,因为各处的海水并不是均衡地流回海床,在有些地方海水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地回流。在海潮的波浪遇到山峰的地方,海潮钻过峡谷继续前进。在海潮流过内陆的地区,导致洪水深入内陆千山万水,扩宽的地方和撕裂出来的地方,都被海水占领。将有比周围的海水更多的可供海水汇聚的地方,这导致更远的原来集聚在两极的海水迅急地向地球上的这些部分流动。而共工一族也趁机兴风作浪,那就是相柳、无支祁等等。

    虽然因为神战,古神们顾不上自己附庸的古猿部族,这首先是因为古神的信息管制政策防止了古猿部族接触新的力量,其次归因于,混血种得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大灾难面前根本没有能力来保护母族或向他们供应生存下去所需要的物资。既然这样,他们希望能避免关于这场大灾难的记忆。但原本在轩辕氏族古神庇护下,生活在面积巨大的炎黄之地的古猿部族因为以下几个因素在那一次地球两极变换中比较走运。首先从地理上来讲,后来的夏朝区域位于九州大陆内部远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而且它的冷暖适中的气候大部分继续下去。

    其次,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古猿部族因为最早开灵,表现出惊人的战争潜力而遭到忌惮,被封锁了技术流入,导致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还相对原始,当他们住在根本就是泥巴和稻草做成的房子或者帐蓬里的时候,早已经学了坚忍地适应无论从经济上来说还是从政治上来说都算是很严酷的环境。以上这些因素使很多古猿在地极变换灾难中生存下来,并适应随后而来的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所遇到的各种,尤其是食品短缺困难。困扰炎黄之地的最大的问题是降雨,两极变换之后的日子里,紧接着共工一族兴风作浪,对轩辕氏族开始复仇,古猿部族发现他们被洪水和狂怒的江河洗劫了。

    虽然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开始弑神,但同时还是发生持续不断的暴雨及洪水。在炎黄之地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古猿被迫违背古神禁令,开始最终进化。大量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湿地被耕耘做农田,所以土地不再象海绵一样起吸水的作用了。而在其他地方,巨大的流动的水体,冲走除石质建筑外的所有东西,并把它们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泥浆中。天灾过后,只剩下了那些及早做准备,依靠位于山顶的地形,不仅躲过了洪水,也避免了在地极变换期间发生的强风的吹袭的古猿。这些失去了古神领导下文明的古猿从洪水中幸存了下来,接下来,饥饿将成为他们要努力面对的问题,有许多从洪水中幸存的古猿被饿死。但,因为炎黄之地古猿部族的坚韧,这次从各个团体中幸存下来的古猿将参与各种活动,开始建立横跨亚非拉的大夏朝,使地球转化到未来一个更美好的时期,甚至根据古神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摸索自己的长生不死之道……由颛顼末年,被查禁的巫教发展来的原始仙道,严格的说,若非古神的角力,这个世界本来根本没有古猿一族当家作主的余地……

    巫教有着如此古老的源流,古老到什么程度呢?远古时曾经有过“家为巫史”的情况,就是说,为了成为古神的合格炮灰,在古神鼓励、放任下,人人都会玩两手巫术。《楚辞·九歌》诸篇中“灵”字,“灵”繁体字为“霊”,下半部就是“巫”字。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皆注“灵”即巫也。许慎《说文解字》亦解“灵”字为巫。所以“灵”和“巫”二字在古代原本是一个字,因此“灵山”即巫山。关于巫的职务,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日觋,女日巫。巫掌招弥以除疾病。”这说明古代巫的主要职责:一是服侍古神,包括占卜、祈祷、祭祀、歌舞以迎降神等;好像雨师妾侍奉蚩尤。此外治病消灾,借以收编古猿部族充当炮灰。

    雨师妾号称巫咸,是因为她本人的势力范围巫咸国在女丑北,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又称巫载国,所谓“巫载国”之“国”,并非国家,当时尚未立国,只是氏族公社或部族联盟,故“国”只是“地域”之义。巫咸为这此部族大族长,今巫溪中上游有宝源山。宝源山就处在大关山、万顷山、鞋底山、兰英寨山、林檀垭山等自古闻名的“五大药山”之中,所以巫咸在此“cao不死之药以距之”建立抵抗组织,而此处又正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地。所说巫咸国之“登葆山”,附近还有宝山咸泉,在此之前,古猿已经知道盐的重要性。

    传说中首创了煮海为盐之术的部族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混血种统治的部族,和传说中的古神统治时期的炎帝部族有密切的关系。夙沙部族长期与海为邻,因此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夙沙氏族长少时便聪明能干,膂力过古猿,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有一天他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异兽封豕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豕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封豕rou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这便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据说少年时夙沙与炎帝一族的中间派神农相识,成为知交。双方都怀着为救天下苍生的理想,因此结为异姓兄弟。

    夙沙后半生,心性变化极大,夙沙不甘心做一个混血种,古神眼中的二等公民,他认为古猿们敬拜的英雄轩辕黄帝在他眼里不过是虚伪,他希望自己是绝世枭雄,敢思敢想,敢想敢做,敢做敢当,有着最纯粹的自我,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没有气度却有着无以伦比的气魄。双方渐行渐远,友情也出现了变化,友谊不再,夙沙氏就在寿光一带“煮海为盐”,寿光的富庶和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也使得此地成为群雄割据必争之地,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也成为此时期的重要特点,他利用弥河之饶、渔盐之利,借着寿光及周边环渤海地带丰富的盐业资源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野心越来越大,神农在炎帝部族执掌大权晚期,夙沙氏举兵叛乱,擅动杀伐,有臣箕文,谏而杀之,其挥兵南下,一时间烽火连天,席卷三十六城,神农无奈,率大军来战,战至九百回合后,斩其右手,逼迫他立誓此生永居寿光,不得造反。夙沙氏自断臂之后,性格更是暴虐,日日虐民为乐,其子民忍无可忍,约至八月十五日,同至朝中,除此残暴,免得反遭涂炭,其各各回家预备器械,至期举事。夙沙氏不知,那日他喝了民众进贡的醴酪,醉得不醒古猿事。百姓鼓噪杀入,放火烧宫。众民齐心,乱枪戳来,登时将不可一世的混血种杀死,将首级入都见现任炎帝神农,神农泪如雨下,感叹不已。炎黄之战后,盐矿资源同样被垄断,不过谁都不知道这里有一眼盐泉。传说有一天,一位猎人追逐一头白鹿到此,那白鹿竟然停足不前,在泉水渍地舔食不停,依恋不去,仿佛完全忘记有猎人追杀似的。猎人便捕杀了白鹿,甚觉白鹿舔泉很奇怪,便也去泉边捧饮泉水品尝,觉有咸味甚甘美。心中大喜,跑回村落招引同族人迁来泉边聚居。后来他们又伐木为柴煮煎泉水熬成晶盐,然后向四方去贸易交换粮食布帛,逐渐富强兴旺起来。我猜这又是雨师妾的手段,结交古神、笼络部族,来对抗天下至尊轩辕黄帝,可惜败给了岁月。

    而让轩辕黄帝加以笼络的原因,不是轩辕氏族不念旧恶,而是巫载国盛产的丹砂和盐,丹砂即硫化汞,水银之氧化物。现在既可作装饰性颜料和涂料,又可当药物。服可以镇心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懑、驱精魅邪思、除中恶、腹痛、毒气等;外敷可治疥、瘘诸症,故古老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之上品。对于古神的神躯也是需要摄入的重金属元素,由此可见,原始先民视之为长生不死或起死回生的神仙之药,固不足为怪。因为雨师妾的臣服,也因为有盐和丹砂这两种宝物,巫载国民才能凭此交换粮食布帛,才能丰衣足食,娱乐升平,呈现出极乐世界的繁荣景象。

    古神统治大地,但对于和古猿打交道没兴趣,作为九州牧者的十巫从事着原始巫教活动,是实际上的上位者。他们不仅是原始部族中“上天入地”沟通人与神灵、自然三者关系的宗教教主,而且还是致力于采药治病的神医、引泉治盐的技师,所以他们乃是“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而他们又是后世歌舞戏剧等艺术家的远祖,《楚辞·九歌》就是由巫,女巫和觋,男巫通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歌舞表演来迎神娱神的艺术。就这样,虽然颛顼下了禁令,然而,那时人们运用巫术就像我现在所知开车、用电脑一样平常,不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巫教虽然解体,巫术却屡禁不止。当然,家常菜人人会做,却有好坏之分。巫术也是这样,用得多了,就有高下之分。比如,巫师甲预测一天后降雨,巫师乙预测三天后降雨,结果一个月后降雨了,因为乙的预测最接近,大家就说乙的巫术最灵,这种显意识方式在当时很正常,民俗学家管它叫原逻辑。那时候,颛顼王朝崩溃,古神逐鹿天下,古猿部族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巫师都是由高层领导担任的。混血种族长和高层贵族组成了部族的最高统帅部,实际上也可称教门事务部,因为那时候的大事也就是巫术和打仗两样,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哪位巫术玩得纯熟,而且打仗勇猛,众人肯定会推举他做族长,绝对依照“专家治国”的原则。

    正因为巫师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所以秦汉现在追忆巫师的光辉形象时,说他们“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意思就是说巫师们都是智商极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吉凶。所以,最早的职业巫师其实就是咱们那些最早的宗教人士。甚至在大洪水之后,巫师作为蒙昧的部族权威人士,把黄帝、蚩尤,都鼓吹为是把巫术练到顶级的巫师。所谓古为今用,乱认阔祖宗。在权威人士口中,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降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水。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这不就是典型的巫师斗法!倒真惊天地,泣鬼神。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决定了我们现在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后来丹道取代了巫教,也不得不承认,其他能在史书上留一笔的上古贤君贤臣,多半也都有巫术绝活。据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步伐,这套“凌波微步”被后来的道士们奉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比之少林寺的《易筋经》亦未遑多让。

    商汤为了求水,要点火自取灭亡,有人说这是装样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认他是全国最好的巫师,他即便想作秀也没机会。“夏商周传说皇朝”是巫师的黄金皇朝,到了有实物、文字证据的皇朝,巫师就不太灵光了。商代家大业大,国王要高瞻远瞩,治政活动越来越重要,教门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于是就有了专门整理巫术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整治龟鳖的“卜”;真正原始意义上的巫师,只负责跳舞求水。更惨的是,当时武士阶层兴起夺权,盛行“暴巫”——天旱时把巫师放在烈日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做巫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中的失败。当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巫贤,在商王太戊时,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总的看起来,教门事务部已经降格为教门事务局了。不仅如此,兴致高时商王还经常越级指挥,亲自参与卜筮活动,一会说这块龟甲的洞烧得不好,一会说我来看看明天下不降雨,而且还要收版税,所以在甲骨文里经常见到“王占曰”的字样。我私心猜测,那时的龟鳖可能是古神时代异种,真的很大,以至于几百年后春秋的郑灵公收到一只龟鳖,就敢把满朝文武都请来开“龟鳖宴”。

    周代出了个周公,喜欢“以德治国”。巫师们仗着血脉渊源,政治智慧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难过了,按照《周礼》记载,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巫女的爵位只是中士,已有沦为官府小厮的趋势。国营的日子难过,但集体和私人小企业却异常兴旺。民间巫师在春秋时期非常活跃,《左传》中提到的卫巫、巫、梗阳之巫、桑田巫等,在本国都是不出十大杰出人物之列的。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国家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公元前555年,晋国的荀偃想讨伐齐国,一时不知成算如何。有天晚上做了个预知梦,梦见自己和晋厉公打官司,当庭败诉,被晋厉公用戈把脑袋砍了下来。过了几天,荀偃在路上碰到了梗阳的巫师皋,于是把梦的内容告诉巫皋,请他给自己搞个精神分析。巫皋说:“看来您今年是死定了。不过如果跟齐国开战,倒是必胜无疑。”果然,晋国率领一帮同盟军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而荀偃当真在回师途中病死了。

    这还不算最神的,早些时候的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梦见有个大鬼闯到宫里来追杀自己,还说是奉了天帝的命令。醒来后他请桑田巫预测吉凶,桑田巫大预言说:“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晋平公当场就病倒了,派人到秦国去请专家来会诊,结果专家说已经病入膏肓,没治了。得,安心等死吧!没想到,六月初六这天,新麦子送来了。晋景公登时神清气爽,叫人把麦子煮好,然后把桑田巫抓来杀掉,死前还让他最后再亲眼看看新麦子。杀了人之后,晋景公正准备安心享用宫廷煮麦子,突然肚子痛要方便,一语成箴,他就在方便的时候掉进宫廷厕所里淹死了,还是没吃到新麦子。桑田巫虽然死了,但是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预测巫术。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皇朝总在进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道大兴,有点政治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血脉巫师,往往拿巫师作为反面教材。孔子就曾经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师和医生也做不好。人心不古,巫风日下,荀子也说:“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开河的人,说什么商汤和文王曾经分别给桀和纣打工,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都跟巫师一个德性。当然,有需求就能产生效益。民间巫师,虽然不被儒门瞧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魏文侯扶持儒门八派之一西河学派,派出西门豹治邺,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产业。朝廷的巫师早不知到哪里去了。要是没有朝廷撑腰,儒门还真斗不过方士。

    儒家的文人们一说起圣人,尤其是先秦的那些著名圣人,总是啧啧有声地赞叹。即使说来说去总不过是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套话,也仍然乐此不疲。赞美的话儿讲了一箩筐,圣人的长相却很少有人提起。推想起来,能做圣人的,就算不是英俊神武,相貌也应该在中人之上吧。不过,有人并不这么看。在荀子眼里,没有一个圣人模样周正:孔子脸上像蒙了张驱鬼的面具;周公身体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永远像削了皮的瓜一样泛出青绿色;大禹腿是瘸的,走路一跳一跳;商汤半身不遂;最不可思议的是舜,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这些形象岂止是不周正,简直就是些歪瓜裂枣。幸好荀子在古代并不受重视,要是也像孔孟那样受尊崇,我真不晓得道学先生们该怎样为圣人涂脂抹粉了。荀子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我现在知道,古代的圣人们大抵都是美化的古神,而古神作为天外种族,根本就不是人……对脸蛋的要求怎么可能高,大部分是半人半兽,生下的混血种有基本上是其丑无比的人。

    为了统治古猿部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舆论攻势,让人们以为长得奇形怪状的人往往天赋异禀,感受上天的气也比旁人多些,更容易与上天交流。丑,因此成了资本与财富。不过他们的底气并不在此,毕竟天生丑陋的人并不多,丑陋而又热爱巫师职业……或者说遗传古神血脉而不是装神弄鬼的人更少,在当时的王朝尚武高压环境下,热爱巫师职业又能从事这一行当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宣言巫师的丑,主要是因为他们创造了面具。面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看过《兰陵王》落泪之余也对面具大感玩味,检索了不少资料才知道中国的面具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最早广泛运用于原始初民的狩猎活动、图纹崇拜、部族战争和巫术仪式。现在我才明白,古代巫师作法,通灵的咒具必不可少,咒具的种类也很多,比如鼓、羽毛、醴酪等等。动物也是巫师的重要助手。在古人看来,从古神时代繁衍下来的不少动物因为被开灵作为炮灰,也具有与古神交流的能力,所以找个动物做助手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从商朝开始,人们就用龟甲卜筮,在他们看来,龟甲上烧灼的裂纹能够反映天意。到了周朝,大概乌龟龟鳖比商朝时少了很多,因此更多地是用蓍草来卜筮。但遇到非常困难的问题时,还是要用龟甲来卜筮,而且龟甲卜筮的结果具有优先权。各诸侯国都把龟甲作为镇国之宝,碰到水火之灾,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好龟甲。士大夫们在治政斗争中失利、被迫流亡国外时,也经常把本国的龟甲偷偷带走。

    一些传说中的动物也具备通灵的能力,最先臣服于轩辕氏族,后来被广泛投入战争的龙族就是最重要的一种。龙在《山海经》里是不少神与巫的标准配备载具。在商周时期的一些鼎铭盘像中,还出现过人把头伸进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嘴巴里的形象,这并不是驯兽杂技表演,而是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是帮助巫师交感古神的一种方法。《左传》上说,舜在给尧当差的时候,天下有四大恶人:浑敦、穷奇、杌、饕餮。舜把它们抓住后,发配边疆,用来抵御神战污染导致产生的神孽……魑魅。魑魅是山林异气所生出的精怪怪物,人面兽身,专门危害人类。很显然,舜这是把四大恶人当驱魑魅的工具使唤了。派这四位凶神恶煞去对付精怪魑魅,专业对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动物虽然有通灵的能力,毕竟不好侍弄,巫师们带着狮子、老虎什么的出去作法,一来不方便,二来也不安全,万一被自己的助手咬死,岂不太失面子?所以必须寻找替代的工具。

    从大禹制造九鼎,记载古神秘辛和天下神兽妖灵开始,把动物的形象铸造在器具上以模仿巫术驱使,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法。商周的青铜礼器,是用来通天的工具,也就是巫师的咒具,当然,能用青铜器玩巫术的,都是高级巫师。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并不是简单的装饰,也能起到帮助巫师通天的作用。特别是九鼎成为众矢之的,春秋的时候,楚庄王到周朝的首都耀武扬威,还想问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掂量周王朝的分量。幸好周朝有不少能人,比如王孙满,他对楚庄王说:“鼎的大小轻重可不是随便能问的,得看德行。当年夏朝的时候,各地进贡了青铜,铸成九鼎。上面刻画了各种动物,让大家知道什么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的,这样,外出的时候就不怕魑魅。这鼎可是通天的,您能随便打听吗?”这话意思很清楚了,能帮助巫师通灵的动物,就刻在青铜器上。拥有了青铜器,也就拥有了神权,拥有了统治人世的权力。所以九鼎失踪,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

    单纯从艺术角度,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王朝思潮使得面具发展从幼稚向成熟过渡,这是面具发展的高峰期,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大多是按照面具的形式铸造的。之前石苓人提起过,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纹饰,往往以脸部的形象为主体,而身子只是脸部的陪衬。这就是面具的来历。因此各式各样的四凶……特别是黄帝不才子饕餮纹样以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我叹了口气,之前在地下死在我面前的南斗六星,也算是被饕餮吞噬的吧?抹去伤感,我想想也清楚,在面具上刻上动物的形象,如牛、羊、虎以及饕餮、龙等之后,巫师只要带上面具,就意味着与动物合而为一,具备了动物通灵的能力,具备了向魑魅挑战的能力。这时候的面具,不再是治政权力的象征,而是神力的化身。要驱逐魑魅,首先要吓唬它们,所以面具造得总是特别恐怖。换句话说,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教门祭祀当中,风格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格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教门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

    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三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后来更随着杂剧出现了……虽然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古猿部族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其渊源同样始于求仙盛行的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后来的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唐五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人物,已蕴含了脸谱艺术。

    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涂面化妆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备脸谱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荣和人物行当的划分更加完备,戏剧脸谱进入基本成熟的时期。在众多的人物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人物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满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一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一种观赏艺术品,从而创造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我虽然是穷学生,在首都见得也多,知道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首都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面具渊源。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巫咸的故事,故事里面巫咸等十巫虽精通草药,自大狂妄,自诩天下第一神医,他们在灵山脚下开诊看病。凡是前来问诊的,必须缴纳灵山上所没有的草药一株,然后由他们根据病情、病因以及病人身份,定出最后要给多少株奇异药单。倘若少了一株,他们也决计不医。而且他们只管出药方,不管配药,若要配药,便要与他们交换等量的罕见药草。

    白龙鱼服的神农二十五岁时,为寻百药、尝百草,来到灵山,巫家等十巫极为狂妄,对神农甚为不服,这次有了机会,就吵吵嚷嚷着要与神农比试,看看谁才是“第一药神”。唯有胜得过他们,才有资格上灵山采药。等十巫轮番上阵,几天比试下来,输得一塌糊涂。十巫气急败坏,耍起赖来,又经过三场比赛,终才认输,从此对神农的才能与胸心极为佩服。故事中巫咸作为十巫的老大,身材矮小,是一个脸谱化的丑角……顽皮而搞笑的家伙,表面上唠叨不断,经常近本能地反对神农氏的药理。除了他们等十巫,没有几个人能让他瞧得起。

    我忍不住消出了眼泪……实际上,这种深刻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或者是雨师妾用来化解近年来无休止的反抗战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的痛苦吧。虽然看起来是反面角色,但白虎神并无鄙夷,凡是了解雨师妾……巫咸为人的,一般也不去和她计较什么。故事中还有一个巫凡,是巫咸之妹,脾性怪异,喜怒无常,话语一针见血,常对蛇虫肝脏进行研究,从中提取药物。曾在采药时以飞石射杀黑蛇,将其炼就成鞭,再以百种毒药灌输于鞭中,鞭似有灵性,如红色吐信,诡异之极……这大概就是雨师妾自己的写照。记忆中的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真是怪诞……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