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货币流通
依次坐好后,李世民点名道:“叔玠你来说下银行目前的情况和以后的打算。” 王珪向李世民拱手下,环顾了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在殷清风的身上,“自五月来,帝国银行向外兑换四千两百余万贯,重新熔铸各金银铜钱后,折合成铜钱为一亿九千四百万贯。 玄成兄和玄龄兄这两个月来从各府衙抽调出两百人,现在基本已经培训完毕。原计划是每十人一组,这两百人可同时在十个州开设分行。除此之外,第二批的四百人正在招募中。” 大家都知道开设银行的主意是他出的,而且王珪在汇报的时候也是看向他的,所以,殷清风直接问道:“清风请教,帝国银行为国库与内库又熔铸多少金银铜钱。” 王珪很快的说道:“共计三千一百万贯。因金银前数量较多,折合成铜钱为一亿五千两百余万贯。” 虽然看其他人都满是欣喜万分的样子,但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两个数据可能也只有殷清风不知道了。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殷清风仍然是一副无喜无悲的表情,仿佛他压根没有听到这三个多亿的数字一样。 他说道:“清风有一事之前没说清楚。 现在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铜钱兑换后的差价。但这部分差价是属于国库的。当银行在各州全部开设完毕,这些差价是要归还国库的。银行的收益,只能是百分之一服务费和借贷出去的利息。 李世民心说,这就对了嘛!某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呢 王珪可是长出了一口气,这么一大笔钱都落在银行的库里,谁见了读眼热,原来不是银行的啊,那就太好了! 其他人也才恍然,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 要不是殷清风这个当初出主意的人今日说清楚了,谁都不敢对多出来的那一亿多的钱财发话。 殷清风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被这多出来的钱财困扰了。要不是今天王珪说起来,他还忽略了这个问题呢。 殷清风说了声抱歉之后,向李世民讨过笔纸画了起来。 他先是在纸的中间画上一个圈,在圈里标注“朝堂”二字,又在外围点上几个点,然后用箭头将这些点连成一个圆。最后,每个点和中间的圆又用双箭头联系起来。 画好之后,他将纸举在胸前。 等每个人都看到之后,他说道:“清风曾和太子殿下说起过商税的事情,今日清风再向诸位先生请求指点。 以这次铺建朱雀大街为例,水泥、砂石共花费三万贯、支付百姓的工钱二十七万贯、为他们提供三餐共支付四千贯、赔偿伤者汤药费两百二十贯,总计三十万另四千两百二十贯。 因为这次修路是清风使人去做的,水泥、砂石和三餐由清风名下的窑厂和农庄提供,所以,实际花费为二十七万另两百二十贯。 除伤者的汤药费外,二十七万贯由两万人分得,每人平均得十三贯五百文。 清风详细的列出这些数字,是想与诸位先生讨论一下那两万人会怎么处置这二十七万贯。” 有了之前的三个亿的铺垫与比较,包括李世民在内一开始都没有想太多。现在经过殷清风的提问,他们才觉得有什么不对。 唐朝实行租庸调,“调”既服劳役的意思。既然可以征调百姓服劳役,为何又要支付工钱呢和提供三餐呢?完全没必要啊但是,殷清风既然列出来了,这笔钱必然是用掉了。那么还是考虑一下他的问题吧。 长孙无忌和魏徵等五个人紧张的想着刚才的问题。 经过上次见面之后,他们每人敢轻视殷清风的任何一句话。 殷清风当然不能像老师对待小学生一样了,他说道:“能出来做苦力的,家境都算是贫寒之家了。” 对面的几个人暗自松了口气。 “既然是贫寒之家,这些得来的钱财就要赶紧拿去买米、买柴或者修补将要倒塌的房屋。甚至是赶紧将家人送去医治久恙等等。” 六个人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假如这些钱财都被用掉,就会集中在一些商户的手中。” 六个人再次点点头。 “如果,这次修路是朝堂出的钱财呢? 那么,这次铺建朱雀大街,朝堂就要拿出三十万另四千两百二十贯来。这些钱财要支付工钱,还要支付给水泥窑厂和提供菜、rou、鱼的农户。 如果,朝堂向这些商户收取商税呢? 按照十税一来算,将有三万另四百贯回到国库里。 但,这些商户因为卖掉了一些米粮或布匹,他们还需要再购进一些吧? 于是,三十万贯里扣除的三万另四百贯后,又要再缴纳一成作为商税。” 说到这,他一只手提着纸一只手在上面指点,“这上面每个点可以代表农户、代表城池里的每个家庭和每个商户。 农户和贫民到商户那里购买生活所需,商户缴纳商税后,又要从农户或工匠那里进货。如此循环下来,这三十万贯迟早有一天会以商税的形式又回到国库里。” 这话可能有些绕,也可能殷清风表达不清楚,六个人皱着眉头看着殷清风和他手里的纸。 李世民问道:“你再说一遍。” 殷清风指着中间的圆圈说道:“朝堂想要收取商税,首先要发国库里的钱发给百姓。” “啊” 六人齐声惊叹。 殷清风继续往下说道:“百姓得到钱财就要用掉。他们与商户之间的一买一卖,就要向朝堂交税。国库有钱了,再发给百姓。 如此反复循环,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户赚到钱了,朝堂也收到商税了。” “等等!你是说,钱还是那些钱,只是先发出去再收回来?那” 李世民问了一半也不知道该怎么往下问了。 殷清风说道:“古人说,这天下的钱财是固定的。如果按照刚才的话来看,好像是对的。其实不然。 首先,农民每年种出的五谷算是钱财吧?他们每年饲养的家禽家畜是钱财吧?既然五谷和家畜每年都在增加,天下的钱财还是固定的吗? 其次,每年会有金银铜矿石被开采被冶炼,所以,天下的钱财也不是固定的。 将刚才的例子反过来:若是朝堂只征调百姓服劳役,吃的、工具都需要百姓自己出,朝堂只购买水泥,看似花费少了,但是又得到什么了?没有。 农户家中的五谷和家禽卖不出去、商户因为百姓无力购买而不用交税,但是朝堂用来购买水泥的钱财已经用出去了啊。 到最后的结果是,国库里的钱花掉了、百姓服劳役苦不堪言、商户货殖不畅。看似朝堂得了一条崭新的朱雀大街,但百姓对朝堂没有怨言吗?” 六个人闭嘴不言。 在他们看来,修路也好,征调民夫运粮也好,从来都是强制百姓为官府服务的,从来没考虑要花钱去雇佣。 “再回到刚才的例子。 朝堂以修建道路、水渠等形式将钱财发到百姓的手,百姓再到商户那里进行货殖买卖,商户再向朝堂交税。 这个中间多了什么?多了农户用五谷和家禽家畜换来的钱财、多了商户缴纳的商税、多了百姓对朝堂的忠诚、多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 不要只想着如何从百姓手里去收税,而要想着如何让百姓交得起更多的税。 流水不腐。钱财就是这水。 钱财只有在百姓和朝堂之间不停的流动起来,百姓与朝堂将不再缺钱。历朝历代,百姓没有因为生活富裕了而去造反的。” 许久,房玄龄幽幽的说道:“司马公的货殖列传里说道: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这句话,老夫今日才算理解透彻。 但是下一句,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则差矣 若由朝堂予之,无论巧者还是拙者,都会有馀!贫富之道,只在勤者和惰者之间。” “徵,受教也!” 魏徵站起来向殷清风行礼。 看到相似的一幕,这次连长孙无忌也甘心起身向殷清风行礼。 殷清风赶紧回礼,口称不敢。 李世民感叹仙人不愧是仙人,教导出来的弟子果然身具治世之能。 他等其他人坐下后,说道:“你将那朝堂予之和商税再向诸位长辈诉说一下。” 殷清风躬身领命。 他问道:“敢问太子殿下,在座诸位都是对大唐有功之臣,请求每人封赏他们一百万贯,不过分吧?” 李世民哈哈大笑,“不过分,某明日就赏赐他们。” 殷清风连忙说道:“这只是清风做的比喻。这个比喻是不想让太子殿下对臣子进行优厚的封赏。” “啊” 有人心里说,原来空欢喜一场了。 李世民纳闷的问道:“这又是为何?” 殷清风解释道:“以清风的郧国公府为例,殷氏一族人丁不旺,假如受了太子殿下的一百万赏赐,最多就能用去几万贯购买一些蜀锦罢了。 换做其他家族或许要修建一下房屋、购买一些奴婢、宴请一些宾朋,这一百万贯何时能用完?” 这些人当中不算李世民,像魏徵这样清廉的,还有王珪这样穷困的,这一百万用到他们孙子死了都花不完就算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出身大家族的享受惯了,一年三十万贯都用不了的用,除非全拿去买地。 李世民问道:“你这么说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殷清风说道:“经过这次兑换之后,百姓手里的钱财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堂却得到难以想象的财富。该怎么用掉呢?总不会也像文景时期,连串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吧? 所以,诸位长辈要头疼的是如何花钱喽” 李世民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殷清风继续说道:“想要做好“朝堂予之”,就要把钱财散给那些能在最短时间内用掉的百姓身上,这些钱财才能最快速通过商税又回到国库了。如果赏赐给那些不缺钱财的勋贵手里,可能等到几代之后,这些钱财才会变成商税。 当然,清风这么说,可不是劝诫殿下不犒劳有功之臣。诸位长辈若是在殿下那里没有得到赏赐,可不要埋怨清风才好。” 殷清风虽然说了一句俏皮话,但六人都没半点笑容,一个个的低头沉思着。 殷清风也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修路、修渠和修堤。修路可使政令通达、货殖繁荣修渠、修堤可使旱涝蝗等灾难降到最低。 三亿或三十亿的钱财撒出去,朝堂会因此而出现钱荒吗?不会,去年的税收也不过两三千万贯,不一样又要抵御外敌又治理了天下吗?因为这些钱财撒出去,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收回来的。 哪怕一年只收一亿贯的商税回来。拿出三千万武备军队,剩下的也足够天下官员增加三倍的俸禄了。除了这些,还有要用钱之处了吗? 俸禄发了、军队的兵器铠甲粮草也有了、路修了、水利也修了,应该没有什么太支出了吧?” 李世民等人想了想,好像真是这样啊 “清风对官吏体系不是很清楚,也不知民部下面是否设定相应的府衙。所以,清风要谏议的是,在民部之下设立预算司。” 他将预算司的职能和运作方式讲了一遍,“预算司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预算当年会收多少税赋收回来。 而民部这边拿到数据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将钱财用出去。哪怕都花干净了,还有银行那里的钱财做支撑。” 李世民几个人就算再对经济不了解,这下子也都明白了。 朝堂把第二年要用的钱财计算好再留下,剩下的就以修路等方式让百姓得到那些钱,然后百姓有钱了就大胆到商贾哪些花掉,朝堂再按照一定税率从商贾那里将钱财收回来。 就这样不停的出出进进,百姓落了实惠,朝堂赚了好名声而且国库还始终有盈余。 “这,应该是货殖真正的意义啊” 李世民长叹了一声。其他人也都一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殷清风继续说道:“将钱财散到百姓手里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朝堂做表率,将所有的工匠放良。” 李世民几个人相互望了望,怎么又扯到工匠的头上了? “以仙居坊的香皂为例:诸位长辈有没用过的吗?” 六个人各自摇摇头。 他们不但用过,而且还用了不少。 殷清风接着说道:“一个普通之家的生活所需,无非就是柴、米、盐、醋、布这几样,还有吗?如果要说还有,礼尚往来算一部分支出、求医问药算一个、供子弟算一个,再没有了吧。 以前是因为赚不到钱,所以每一文钱都要计算着用,现在不缺钱了,他们会不会也去买一块香皂呢? 只要他们能不停的赚到钱,五贯一块的香皂他们未必不会买。六百文的银钗、六贯一件妩媚坊的衣裙、十贯一盒的胭脂等等,他们都敢买。” 李世民等人越听越糊涂,这些和工匠有什么关系? “朝堂在不断的发散钱财,百姓就会买很多他们之前不敢的买的货殖。 但,如果市坊中的货殖就那几样,买来买去的没什么新意,他们还有兴趣花钱吗? 比如说,他们需要换一身新衣,他们去布商那里买两匹或三匹布就够了,可能之后的两三年里都不会再去一次了。 可是,当他走进仙居坊或妩媚坊会怎样?可能今日只能买一个吊床,能攒够了钱他们会去买一把摇椅,下个月再去买一架舒适的床仙居坊里有太多他们之前想买而不敢买的货殖。 所以,只有工匠越多、工匠们制作出来的货殖种类越多、类似仙居坊这样的商户越多,百姓才有兴趣不停的用钱。” 李世民等人这才明白为什么与工匠有关了。 长孙无忌首先在心里就肯定了这个说法。 像他这种衣食无忧的人,无非就是要享受嘛。 之前,家里的女娘每次去东西市,转来转去买回来的都是那些花样。 为什么这一两年来仙居坊和妩媚坊那么受欢迎?新奇啊每当那里又有新货殖出现,家里的大小娘子立刻就去购买。这一年多在仙居坊和妩媚坊用去多少钱财?比之前的要多上几倍啊 殷清风继续说道:“工匠越多、市坊中的货殖种类就越多、百姓购买的多大。否则,就像清风的郧国公府一样,一百万要用上二十年也用不完。还谈什么收取商税呢? 也就是说:钱财在百姓与国库之间流动得越快,国库收取的税赋就越多。而决定流动速度的,是工匠们制作出来的货殖种类。” 李世民等人不由得都点点头。 就像今天他们享受到的浴池,如果每天每月都有这样让他们感到新奇的货殖,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掏空口袋的。而,最关键的是,他们这些钱财还不白掏。 他们把钱财给了殷清风,殷清风是要交税的。得了钱他还要再组织工匠继续制作,工匠得到钱财又去买他们生活所需,那些卖生活所需的也要交税总之,只要市坊里不断出现新奇的货殖,就会有人不停的购买,而国库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商税。 长孙无忌望着殷清风,心里想着之前他meimei对他说的话。 前几日,太子妃到他府里探望住在他那里的阿娘后找到他,她明确告诉他,以后不允许他出仕。 他争辩不过,最后气急败坏的问为什么不可以。她说,只要身为外戚就不可以出仕。 现在,对面的殷清风具有这般才华,又被赐婚。他如果知道了外戚不可出仕的消息,他会甘心吗? 如果不甘心,他敢不敢中断与郡主的亲事?如果甘心他怎么可能甘心? 嘿嘿看来要好好的找他商议商议了。看看他在知道世民根本不会让他出仕,他会做出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