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六章:长住于此
两日后,殷清风带着武弘度、武守官武元忠和武希玄前来送行。 武士让身边除了满脸不甘心的武元爽,还有武士让新纳的胡妾花娇娘子。 灞桥驿外,一番作别后,武士让挥了挥手里的柳树枝,潇洒的上了马车。 望着远去的车队,武士彟喟然长叹。 胡族或胡风浓重的家族或许不在乎舅媳之间苟且之事,但武氏不可以。这件错事已经折磨二兄多年,现在能放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这一走 他转身拉住武弘度和武守官的手,满含期待的说道:“你们阿耶要回祖地照应族事,你们不但要安心随夫子学习,还要学尽夫子的本事。” “弘度、守官谨遵叔父之教诲。” 两个小家伙稚声稚气的齐声回答道。 今天是个离别的日子,也是团聚的日子。 夏商以来,国人以占卜祭祀等方式与天地沟通,祭月拜月是其中一种形式。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因为仲秋之月分外明亮,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渐渐开始将这一天作为一年中祭拜“毕聚”的主要日期。 既然是祭拜,就要有祭品。 因为只是自发的行为,牛、羊、豕等三牲可以没有,但果子和五谷做的食物要有。五谷中又以麦难得,所以麦粉制成的食物就算是最顶级的祭品了。 但是,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现在还没有固定下来,后世熟知的月饼也没有问世。 在现代,烛光晚宴是很浪漫的事情,可是在天天都点蜡烛的唐朝,哪里有什么浪漫可言。但,办法总是有的。 殷清风和四个小姑娘在院子里的大圆桌上和四周都摆上燃烧的蜡烛。这个场景一布置出来,引得美妞儿们欢呼跳跃。除了极度奢侈的家里,没人一下子点这么多蜡烛出来。 除了这浪漫的烛光之外,桌子中间还有插满各色月季的花瓶。 等都落了座,殷清风说道:“我之前一直疏忽了一件事儿,这事我得赶紧补偿你们的。” 殷清风的言论让众美不解:“补偿我们?郎君之一对我们很好啊?需要什么补偿?”“就是啊,月丽在这里很快活呢。”“我们也是啊。” 殷清风回答了她们的疑惑:“月眉和我同一天生辰,可你们的我都没问过关心过。这对于一个立志成为一个好男人来说,这是天大的罪过啊!必须补偿你们。” 一边说着一边还做出一副罪孽深重的样子。 “郎君”“哥哥” 结果众美被殷清风放的大招给击倒了。 “好啦,这有啥激动的。都是我的人嘛,不对你们好,我对谁好?来,月丽meimei,过来哥哥抱抱你。别哭!” 惹出祸事出来的殷清风,“手忙脚乱”的趁机吃豆腐。 “来月眉帮我记一下每个人的生日。” 繁星是二月初一、月丽是五月十六、鱼娘是十月十四。 “好羡慕月眉jiejie啊。”“月眉jiejie和郎君有缘嘛。”“哥哥,月丽也想和哥哥一起过。” 怀里的襄城一边说,还扭来扭去的。 “好好好,别扭了。” “嘻嘻嘻。” 殷清风问道:“你们可知这瓶中的花朵代表的含义吗?” 四个丫头一起摇头,“不知道” “让郎君来告诉你们啊这红色代表热情、爱恋粉红代表感动和喜欢你那灿烂的笑容白色代表天真、纯洁、尊敬、谦卑花苞代表美丽和青春。 我祝福你们永远热情、快乐、天真、美丽!更祝愿你们青春永在、笑口常开!” 说些,殷清风将插满鲜花的花瓶拿在手中,大声喊道:“你们想要什么颜色的!” “白的!”“红的好看!”“都是月丽的” 平安了三日后,韩起带着样板来到山庄。 早就一心盼望着的殷清风强忍着好奇心,直到月眉下课了,才让人把箱子打开。 箱子里的瓷砖一共十块,每两块之间是一层层秸秆。 当第一块摆在桌子上,就赢得一片惊呼声。 青色的瓷砖大约三厘米厚,上面是一个浅浮雕的凰首图案。 凤与凰是后世人熟知的一种吉祥图案,而且并不太过仔细的区分凤与凰。 “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东汉的郑玄读“仪”为“偶”,谓“仪,言其相乘匹。”即凤凰成双而来,来而跳舞。 由于凤凰以善舞而闻名,故在山海经中又被称作“舞鸟”。 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形如鹤名曰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对于凤凰最早的记载,出自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两种文字中的凤字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 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凤冠分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 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 这个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图腾标记,而且逐渐推广而成美的艺术形象。 到了战国时期,凤纹开始变得婉曲秀丽,妩媚多姿,姿态柔美。 秦代时期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形象或高傲阔步、或气宇轩昂、或挺胸展翅、表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健壮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从过去以抽象线条为主逐渐发展为形象的具体刻画,所以日益趋向写实从过去神秘色彩较浓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装饰性。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 从文化上看,独尊儒术、汉继楚绪和道家思想的弥漫,使汉代的精神文化中带有贵玉、崇凤的文化基因,这成为汉代玉凤纹流行的动因。 汉书载,汉宣帝时“凤皇神爵数集”,鸟身“高五、六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载:“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注引东观汉记曰:“凤高八尺”。而据京房易传:“凤皇高丈二。” 汉代人所描绘的凤凰形体特征,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汉画像石墓中,墓门铺首之上所刻对称鸟兽,其鸟具冠展翼,若凤凰者,即取意于重明鸟也,认为她能驱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装饰拱卫墓门和龙纹一样。 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汉代的凤纹大都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 从风格特征上看,汉代玉凤纹既稳定了战国时期玉凤纹的典型特征,又在造型、纹饰上打破陈规,巧妙地将汉代的艺术风格渗透其中。具象凤纹稳中有变,多元并存抽象凤纹大胆创新,更加写意。二者之间虚实相应、相辅相成。 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述:“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 到了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漫舞、生意盎然,充满快乐情趣。 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或瑞草,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的物质文化生话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 另外,从唐代头饰及敦煌佛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的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味。 而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也多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如政和年间的“凤戏牡丹”、“百年好和”、“喜相逢”图案已渐渐地成为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凤凰寓意美好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明清时期的凤鸟又不同了。 这个时期的凤鸟是在朱雀和鸷凤的基础上,以鸟为原形加以变异的。长足蛇颈,嘴显然是鹰化,目光锐利,rou状雄鸡冠,孔雀状三翎巨尾。后来经过发展变化,又将雄鸳鸯翼侧耸立状羽毛附于凤的同等部位等,成为今天的凤凰形象。 在丝绸装饰题材有云凤、团凤、穿花凤等,并将他它们与吉祥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在漫长的几千年里,凤与凰因为人们审美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造型,但古人到底是根据什么才演化出来它们的呢? 关于凤凰所谓“戴德、负仁、报忠、挟义”之说,对此,抱朴子中却有一种解释: “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 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 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 据此,汉代经学家的那些神秘说法,就不过是以儒家的五行符号,对凤鸟身体各部不同颜色的一种描写罢了。即:头部呈青色,颈部呈白色,喙部呈赤色,胸、背部呈黑色,趾、爪呈黄色。 后人比较了一下鸵鸟与凤凰的异同: 一:澳洲鸵鸟脚部有三趾。足,趾古字通。这可以解释通三足乌的由来。 二:凤有五色,色彩以黑为主,亦区别不同种而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而以黑、青色为主,故在古代又称作“青鸟”。 鸵鸟的色彩以黑为主,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 三:凤鸟体态高大,在七八尺左右。大鸵鸟成体亦高达二点七五米同样是七到八尺左右。 四:鸵鸟雌、雄体色不同。雄性苍青色。雌鸟则以褐黄色为主。传说中的凤鸟雄性为青绿色。雌性则为黄色,故称“凰”,凰者,黄也。 五:鸵鸟厚蹄可防止传热,使足部不致被热沙所烫灼。古中国人也认为凤鸟是一种“阳乌”和“火之精鸟”,更有凤凰涅槃的传说。 六:据动物学家报道,鸵鸟爱听音乐,对音乐节律有极高的辨赏力。并且极善于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态,昂首阔步有如倨傲的绅士。而每到求偶期,雄鸵鸟与雌鸵鸟一定要进行长时间仪态万方的周旋舞蹈。因此我认为,鸵鸟也正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凤鸟”。 六:考古发现。 一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阿拉善旗地区发现大批史前原始岩画,其中就有鸵鸟形象的岩画。 二从古生物材料看,鸵鸟及鸵鸟卵的化石,在中国的古地层中具有广泛存在。例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不仅出土过鸵鸟蛋,而且发现过鸵鸟腿骨化石。 据古动物学家报道:“鸵鸟是我国北方更新世晚期地层中最丰富的化石种之一。鸵鸟蛋化石遍及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民、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北京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发现的完整的蛋化石,至少有七十处。有蛋片化石的地点不下上千处,可以想象当时鸵鸟之繁盛。在我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鸵鸟化石。” 七、古史书中西域入贡鸵鸟的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记,汉武帝元朔年间,当时被称为安息的波斯人入贡大鸟卵:“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东观汉记: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国来献条支大雀。 条支大雀,指产于条支的大雀,即鸵鸟。条支,即析支。据西籍记载,其地在安息西,临西海,既今天的波斯湾,唐代称大食。 所以,综合考证之后,现代学者的结论是:凤凰的原型是鸵鸟! 殷清风不在乎凤凰是不是鸵鸟演化来的,他只要确定将带有凤凰图案的瓷砖贴到长孙氏的浴室里能获得赞美就可以了。 唐代以前,人们不轻易以凤喻人,偶尔能够被美喻为凤凰的仅为君王、圣贤或是超群拔俗之人,被喻为凰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到了唐代,凤凰喻人被人们使用得自由而随意。 殷清风正是赶在凤凰被世俗化之前,将这最高的比喻送给长孙氏。 在验收合格后,殷清风立刻把完成任务的任五叫了过来,然后将所有要用的东西装车后出发。 想要裴氏甘心做煤黑子,就要让他们见到利益。蜂窝煤只是最低端的应用,简易锅炉加上浴室以及土暖气才显得高大上。 简易锅炉只需要一个燃烧室、一个加热舱、一个进水口、两个出水口、一个蒸汽引出口就可以了。两个出水口,一个连接浴室、一个连接到土暖气上。 初民们想净身洁面只有去河里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人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灾。由此产生的节日,叫做上巳节。 上巳节和其他民俗一样,演变到了后来,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形式。 壮族:在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侗族:在这一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朝鲜半岛:三月三是燕子回归日,女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踏青,野餐时吃杜鹃花饼,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同时以蝴蝶占卜婚姻等等。 小东倭:这一天是女儿节,是日本女孩子的节日,又称人偶节、上巳节、雏祭节。 只有琉球还保持原汁原味:妇女会在海边洗澡,祈求健康。 影视作品中的浴器,以木桶和木盆为主,但那只是普通家世的浴具。 十六国的时候,后越的国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讲究。他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严冬季节,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龙重几十斤,烧红后放在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种浴池,名叫“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 但是,以古时的条件来说,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洗澡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就不会出现“汉朝每五日一沐、唐朝每十日一休”的规定了、否则,礼仪聘礼就不会特别强调“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了。 取暖对古人来说也挺麻烦的。 石器时代的古人将地面烧热然后躺在上面,或者是围着篝火而眠。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 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现代人通常采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 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同样,这样的做法只是有钱人的玩法,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炭盆取暖就是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就更别说什么手炉、足炉、熏炉了。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除了用炭盆取暖,女真人发明的火炕才是最实用的。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覆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殷清风弄出来的土暖气,和九十年代农村的土暖气没什么区别:一端是进水口、水管连接散热片、再循环回到暖气炉的回流进水口。 思路有了,“装备”也有了,剩下就是安装的事儿了。 殷清风说明来意后,长孙氏兴高采烈的亲自给他指定安装的偏殿。 殷清风和任五商量一下后,将木墙拆掉、再用水泥将柱子也砌在墙里,剩下的空间足够了。 任五指挥人砌墙、砌浴池和挖掘排水管,殷清风则指挥人安装锅炉。 他搞不清热水器是如何分流冷热水的,所以他建了一个锅炉用来加热的,另建一个水塔来提供冷水的的。 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他在水塔里铺上净化层:最下面是细沙、往上是粗砂、再往上是鹅卵石。 水塔除了给浴室提供凉水,还要给锅炉提供净水。没有加压泵,所以水塔要高于锅炉,而锅炉的下端出水口又要高于浴室的进水口。一切全凭重力来完成水流的流向。 为了简便往水塔里倒水,他还“设计”了一套滑轮组。只要某个小太监站在梯子上,就可以轻松完成提水、倒水的过程。 水泥墙需要凝固。 在东宫凑合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上午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候。 浴池的大小事先已经计划好了,所以,殷清风只需要计算出墙的面积和瓷砖的面积,就可以指挥工匠开始粘贴瓷砖了。 虽然这些工匠都是第一次接触贴瓷砖的活儿,好在只要严丝合缝外,并没有太多难度。 就在长孙氏已经等得心焦的时候,殷清风笑眯眯的出现在她面前,“小侄不辱使命,现在请婶婶前往一观。” 长孙氏脸露喜色,却矜持的说道:“带路吧” 她刚说完,就自顾自的走在前头。 殷清风莞儿一笑,跟在身后。 “哇、唔” 一声惊讶后,长孙氏赶紧用手捂住双唇。 青色的墙体和地面因为有瓷釉的反射,显得熠熠生辉。但这不是长孙氏惊讶的原因。 浴池长五米宽四米,其中一面池壁是斜面的,而斜面的顶端是四个圆形的凹面。只要人躺在斜面上,再将头部枕在凹面里,哪怕是睡着了也不怕。 古人用的浴桶,只是一个大一点的木桶或木盆。想要洗澡,或者站着或者蹲着,属实很累人。 现代的公共浴池,也差不多,大多是方形或圆形的浴池。想要泡澡,必须等老老实实的坐好,根本就没有什么舒适可言。 殷清风自己改进的木桶,是在里面加了一个两层台阶。想慢慢享受的时候,可以坐在台阶上不紧不慢的洗。 所以,他现在设计的浴池就带有斜坡和枕窝。 浴池四面的瓷砖上是百花图案、天花板是百蝶图、浴池斜坡的背后是百子嬉戏图、正面的墙上是百凤求凰的图案。 所有的图案都是浅浮雕,就连地面为了防滑,也是素色的一组组诗词图案: 庄姜的作品燕燕、许穆夫人的载驰、班婕妤的怨歌行、卓文君的白头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苏蕙的回文诗璇玑图、左芬的离思赋、谢道韫的泰山吟等等,总之,都是唐之前出名才女的诗、歌、赋。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四友,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但,这个说法要很晚才出现最少,是在绘画这种技艺被大多文人掌握之后的事儿。 从帝舜的meimei“夥首”这个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开始,一直到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为止,绘画的技术更多的是掌握在为帝王、诸侯建造陵墓的工匠手里。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古代图画都是从墓室里找到的。 从曹不兴开始到唐朝初期,可被载入史册的画家只有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萧绎、谢赫、曹仲达和杨子华等等寥寥无几的人。 这些人里面除了最后两位是北朝人,剩下的都是东晋和南朝出名的家族的子弟。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绘画只是他们个人的爱好,并没有作为一个“族学”传承下去除了殷清风出身的殷氏出外。 殷氏家族可是被世人真正称为“累代工书画”的家族。 长孙氏低低的惊呼后,环目四顾。 她喃喃的说道:“以后本宫都想长住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