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西北

第四章 西北

    越发庞大的应天府犹如一个臃肿的巨龙,四百万人口,将这个城市塞的满满当当。

    如今的房子因为上下水,电力供应不足,还有用气不便,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最高只有八层。

    而朱瞻基从一开始的规划,就预想到了以后的交通阻塞,道路要求修建的非常宽阔。

    所以这个城市就只能向外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从马鞍山,到应天府,再到镇江府的庞大城市群。

    整个城市犹如一张大饼铺开,占据了原本是郊区的大批良田。

    从正统三十年,夹江工业区的大部分工厂开始外迁,大批工匠,工人迁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才降低了速度。

    如此巨大的城市群,虽然经过认真规划,各个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衙门区都井然有序,但是依旧臃肿不堪。

    当然,不管什么时候,有一点改变不了。那就是越是住在城市中心的百姓,越是地位高,富足。

    应天府的玄武湖,原本是城市北郊的外湖,可是如今已经成了内湖。

    而原本是东郊的紫金山,现在也被城市包围在了中心。

    紫金山的南麓是皇家陵寝,四周都是皇上特批建造的数十所大学。

    而在学校的一些间隙之间,还有一些不大的街坊,能够主住在这些街坊里面的,都是非富即贵。

    位于太平门外,玄武湖与紫金山之间的一处山脚处,就是皇上专门为海外各大勋贵子弟兴建的勋贵基础学校。

    那些被分封海外的勋贵们,伯爵以上,除了家主或者长子长孙必须留在京城,所有的嫡系子弟也都要在六岁的时候送到应天府。

    他们经过十年到十二年的进学过程,最低十六岁才能离京前往封地。

    任何家族,如果子弟没有在应天府接受过教育,哪怕绝嗣,也不允许继承家族封地和爵位。

    因为有了这条大律,也有勋贵因为嫡系子孙死掉,庶子却继承不了爵位,导致被除爵。那些勋贵们,几乎是不管是嫡子,庶子,到了年龄,全部都送到应天府来。

    他们的子弟要在这里接受九年教育,其后才会选择不同的大学进修。

    这所基础学校建成之后,许多勋贵就在四周买地建房,导致这一片,住的全部都是海外勋贵。

    当然,这只是针对南洲的宗室和勋贵,东洲的宗室,而不包括西洲和西方各大总督府的勋贵们。

    他们在西方需要直接面对敌人,所以只用把嫡系子孙送到应天府来进学,长大以后再回封地。

    在基础学校东侧的山麓,这片勋贵街坊里面,其中的一户,大门口还挂着白色的幡布,任谁一看,就知道这家正在经历一场丧事。

    主屋里面,十三个从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孩子身上孝服已除,但是每个人的身上都还穿着素色衣服,正在默默地吃着早饭。

    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三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身材消瘦,看起来气色有些不好,不时还压抑着咳嗽几声。

    一个年纪最大的孩子放下了饭碗,才开口说道:“四叔,今日报纸上说陛下昨日归来,我欲今日上书,请旨回唐林城。”

    “不妥。如今天寒地冻,北线的火车停运。且不说陛下会不会让你年前就回去,就是让你走,你又能怎么回去?”

    “我可以走南线,经天山到碎叶城,然后从那里再折向北。”

    消瘦男子依旧摇了摇头说道:“汉伦,你是陛下的亲外孙,你留在京城,远比你回去唐林城的作用更大。唐林城现在急需各种援助,你若是离开,凭我的面子,在国防部那些人面前可不好使。”

    “加大对唐林城的援助,是皇外祖在三月前就已经下的旨意,我不信谁敢阳奉阴违。”叫汉伦的年轻人红了眼眶说道:“二叔,三叔也战亡,就只剩下父亲一人独立支撑,我不会去帮他,谁能帮他!”

    中年男子叹了口气,又坚定说道:“我们林家有你祖母在,就倒不了。你现在首先是要完成羽林卫学的学业,而不是回去上战场。”

    “四叔……”林汉伦忍不住站起身来,望着他说道:“你十八岁的时候,都能率领三千骑兵,直袭莫斯科,皇外祖亲口赞你为大明羽林。侄儿如今也已十八了,难道还要在家族羽翼下享清福吗?唯望能……”

    林喜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斯拉夫人手里并没有火枪。但是现在,他们的手里也有了火枪。以前,我们是刀,他们是豆腐。现在,我们是瓷器,他们是瓦罐,跟他们硬碰硬,是我们吃亏。”

    两人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屋子里的其他孩子也不敢插嘴,都盯着他们。

    他们是极西候林氏家族的成员,中年男子是林三与唐赛儿的四儿子林喜,他少年时期勇猛无比,但是早年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不能作战,所以如今留在京城照看子侄。

    林三在正统十三年战死,死后追封极西候,世袭极西伯。

    当时他的长子林楚才十四岁,在应天府进学,十八岁从羽林卫学毕业,被封为极西伯。

    与此同时,朱瞻基将二十五公主宁国公主赐婚于他,封为驸马都尉。

    林汉伦出生在正统二十三年,那一年林楚率领大军西征,征服喀山汗国,占领诺夫哥罗德。

    朱瞻基闻讯大喜,封林楚为极西候,世袭极西候。

    夏天的时候,朱瞻基北巡,当时北部大军也都齐集唐林城,那些抵抗组织闻风而逃。

    可是朱瞻基离开之后,他们集结在了一起,反攻诺夫哥罗德。

    在那场战役中,除了林楚坐镇唐林城,没有受伤,二弟三弟战死,后面前去救援的唐赛儿也中伏受伤,损失惨重。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林汉伦自认自己作为长子长孙,应该承担起家族责任了。

    可是他也知道,没有这个四叔的背书,恐怕皇外祖也不会让自己回去。

    他有些郁愤地说道:“今日学校要休年假,我去拿成绩单了。”

    “站住。”林喜叫住了他说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明日再去拿成绩单,今日我有任务要交给你去办。”

    林汉伦回转过头,林喜又说道:“陛下当日下令让工部造连发枪,你去打听一下,这次换装的次序。我们唐林城如今情况危急,你跟陛下上书,看看能否先为我唐林城换装,如果我们能换成连发枪,再多的敌人,我们也不怕。”

    一听是正事,林汉伦也不敢耍性子了,低头说道:“那我回房写奏折,一会儿就去交给鸿胪寺。”

    林喜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还不知道何时会见你,递了帖子,你就去找你同窗孟骥,他父亲是工部侍郎,你应该知道说些什么。”

    “是。”他有些郁闷地答应了下来。

    回房之后,他写了一封中规中矩的奏折,写完之后,却觉得心里不平,忍不住又写了一封奏折,奏请回封地帮助父亲。

    出来之后,林喜就在院子里等他。他将那封中规中矩的奏折给了林喜看,林喜点了点头,打发了他去鸿胪寺递帖子。

    来到承天门外的西侧的鸿胪寺,他进去登记后,犹豫了一番,还是将另一封奏折递了上去。

    午朝的时候,朱瞻基就看到了这个外孙情深意切的奏折。看完之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虽然大局观差一点,不明白为什么不派援军,但是对父母,对封地的担忧,溢于纸上。

    “朕这外孙的平日表现如何?”

    一位咨情司的少监上前回道:“极西候世子文科只是中偏上,但是一身武技出类拔萃。

    唐赛儿和林三都是高手,林楚他们家学渊源,到了他这一代,林喜虽然身体不行了,但是经验仍在,有他悉心教导,要是武技不行,还反常了。

    他想了想说道:“下午朕要去祭拜皇后,让他随驾吧。”

    林汉伦去孟家打听了一圈,因为孟侍郎不再,孟骥也不确定如何,只是承诺了会帮他打听一番。

    回到家里,他没有想到,行人司的小行者,已经在等着他了。

    自从宫里不再招入太监,皇宫里面的事务,基本上就是女官在cao持。而皇宫外面的事务,被内务府接管了下来,四司八局,包括行人司在内,全部换成了普通的候补官员听令。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国子监的候补贡生,在补官之前,每个人都要在这些衙门干个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才能获得官职。

    得知下午能随驾,他就激动了起来,一中午都在考虑,见了皇外祖,应该说些什么。

    匆忙吃过了午饭,他就坐了出租车来到东安门,从这里步行进入东华门,然后在这里候驾。

    出发的时候,朱瞻基的身边都是一些重臣,看到皇外祖一直不停地接见百官,没有得到召见,他也不敢贸然上前。

    皇陵最西侧是孝陵,东侧是太宗皇帝的长陵,中间是朱瞻基父母的献陵。

    朱高炽虽然没有登基,但是也被朱瞻基追封为仁宗。

    今日不是节祭,是孙娴的阴寿。朱瞻基只是路过献陵,到父母的坟前祭拜了一番,然后来到了献陵后面的一座未封的坟茔。

    相比朱元璋坟墓的大气,朱棣坟墓的奢华,朱瞻基为自己跟孙娴准备的坟墓非常简单,占地不到五亩。

    主坟只有一个祭厅,坟墓主体也就几十平米而已。孙娴的墓xue只是暂封,主坟却没有封,只有等朱瞻基百年以后,主坟才会合封。

    祭拜之时,文武百官退避,只有后辈,晚辈,跟朱瞻基一同祭祀。

    而后,朱瞻基来到主坟下的松林处,让人叫过来了林汉伦。

    距离朱瞻基还有七八米,李亮躬身道:“世子,请……”

    林汉伦不敢对这个瘦小的李亮怠慢,这可是整个大明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他向李亮抱拳行礼,这才向背向自己,正看着山下风光的朱瞻基走去。

    望着朱瞻基那高大的身影,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孺慕和崇拜。

    不仅是他自己,即便在他认识的所有人口中,这个皇外祖都是神圣而伟大,不可冒犯,不可亵渎的。

    如今的大明,没有任何人敢在公众场合说这个皇外祖的不好。他们不是怕锦衣卫,而是怕说出来,自己的朋友恐怕都会跟自己翻脸。

    任何人,都不敢挑战他的威信。

    纵观历史上,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秦皇汉祖,有谁能像他一样,彻底打乱社会的架构,并且形成一套新的稳定架构呢?

    没有!

    在几十年前,还有认为,皇上降低儒家地位,会让社会大乱。

    可是现在呢?儒家思想虽然还是人们的道德准则,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儒家的影响力已经几乎等同于无。

    以前的人们认为,读书就是学儒,但是现在,都只认为读书就是读书,儒生不过是读书的一个方向。

    如今的议长,曾经的状元,这几十年来,从来不谈今说古,从来不歌功颂德,甚至不屑谈儒。

    如今的总理,曾经的探花,这些年更是潜心研究理工,认为这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

    儒家能造火车,能造汽车,能造飞机吗?不能!

    还有那铁甲舰,救命良药,连发枪没有一样是儒家能造出来的。

    当所谓的奇技yin巧变成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儒家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他们变得现在只能给人道德准则,而在这个社会中,发挥不出半点作用。

    几千年的传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彻底改变。

    他心诚地躬身行礼。“汉伦见过皇外祖。”

    朱瞻基转过头来,露出了一丝笑意。“到我身边来。”

    林汉伦不敢与外祖平行,稍微落后半步,站在了他的侧后方。

    “你看到的眼前是什么?”

    林汉伦不懂朱瞻基的意思,也不敢胡乱回答。说道:“汉伦愚昧。”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着这个只比自己低了少许的英挺外孙说道:“去年羽林卫学开学的时候,朕到羽林卫学参加开学典礼。你还记得当时你们问朕的问题吗?”

    “是,当时羽林卫已经装备了连发枪,可是除了羽林卫,其他军队都没有能换装。有学生问皇外祖,为什么不把这种利器装备全军,皇外祖却没有回答。”

    朱瞻基又问:“那你可知道是什么缘故?”

    林汉伦摇了摇头说道:“报纸上分析过,说连发枪成本高,子弹的成本更高。但是汉伦却不认为是这个原因。成本再高,也高不过我大汉子民的性命。”

    朱瞻基没有接话,又问道:“因为没有装备连发枪,导致了你二叔,三叔战死,你心里有没有埋怨过我?”

    林汉伦大惊,连忙单膝跪地抱拳道:“孙儿不曾有半点抱怨!皇外祖雄才伟略,岂是我等能理解的!”

    “起来吧……”朱瞻基伸出一只手要去扶林汉伦,他哪里敢让朱瞻基来扶,连忙又站起身来。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你认为,当今这世界在几十年里变化如此巨大,究竟是什么力量?”

    “真理的力量。”

    朱瞻基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这些年的教育成果很不错,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这个时代讲科学,人们是听不懂的。

    因为科学这个词,是后世对所有学科的总结后,进化而来的一个词,而且这个词,其实不能说明科学的精髓。

    物理,化学,数学,哲学,自然等等学科,都能说是科学。但是这年很笼统,很抽象。

    所以,朱瞻基从来没有提出过科学这个概念,而是用真理来代替。

    正统元年,朱瞻基正式提出了真理这个概念,将所有对未来的学科研究,全部划分到真理这个概念里面。

    儒家被划分到哲学里面,变成了一个小项的思想主义研究。

    然后,所有学科又被朱瞻基全部给划分到真理教的研究项目里面,让真理教变成了一个研究世界未知的大教派。

    当然,这个时候用教派来形容真理教是不恰当的,因为真理教不是一个宗教,而是一个研究机构的构造。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儒教,就是道教和佛教都感到了恐惧,无数人对此抗议不止。

    但是朱瞻基并不理会,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下马桥研究院拿出一项能震惊世人的研究项目。

    特别是当滑翔翼扩大,再装上了一台发动机,能够直接带人飞上天空的时候,所有的抗议和非议全部都停了下来。

    人类征服天空,这一直都是一个梦想。可是当梦想变成了现实,那些反对的人在震惊之余,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

    宗教存在的最大积极意义,就是统一思想,统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真理教表现出来了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些老百姓自然就会逐渐偏向真理教。

    但是实际上,真理教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们从虚无缥缈的追求中,变的现实起来,研究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却不是宗教。

    听到林汉伦的回答,朱瞻基说道:“我曾经多次说过,真理的研究,没有终极目的,只有缜密的过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研究的过程,得到改变世界的力量,真理永远没有终点。”

    “汉伦不敢或忘。”

    “但是,研究的过程中间,人们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会怀疑研究的意义所在。不是每一次研究都会向前一步,甚至会倒退。

    可是当一个项目,已经有了准确的阶段性结果的时候,知道了方向,研究就会变得容易和简单。”

    听了朱瞻基的话,林汉伦似乎有些明白,却又似乎更迷糊了。

    朱瞻基没有故意迷惑自己的这个外孙,将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连发枪,枪弹分离,是大明曾经在研究上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们优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可是连发枪跟当初的燧发枪一样,虽然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却还没有当初的燧发枪优势更大。”

    这句话林汉伦听明白了,也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

    燧发枪出现的时候,其他的国家还拿着大刀长矛。这种差距太大了,所以在大明的士兵面前,他们一败涂地。

    连发枪的射距比燧发枪高了一倍以上,威力更大,但是跟燧发枪的差距,却没有燧发枪跟冷兵器更大。

    “所以,我们大明如果拿出了连发枪,自己没有更好的技术储备,可能就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被敌人追上。所以,普及连发枪,不是在必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

    林汉伦问道:“皇外祖,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有了更好的枪了?”

    朱瞻基没有回答,而是说道:“你二叔和三叔的死,跟七年前武国公郑能的死一样,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牺牲,死于自己的贪念。郑能贪图基辅公国的铁矿,你二叔和三叔却是贪图诺夫哥罗德公国的资源。如果他们撤退回来,对方敢过来吗?他们不敢!”

    林汉伦不解地道:“皇外祖,大明一直以来不都是推崇开疆拓土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并且这项政策不会改变。但是,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开疆,却没有真正理解拓土的意思。蒙元帝国当初的地盘大吗?两百年后,一切皆空。开疆固然重要,如何发展才更重要。

    如今你们家族已经占领了极西山脉南部的几十万土地,可是你们现在的人口不到三十万。自己的领土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占领更多的地盘有什么意义?

    所以,你要回封地,我允了。这次还会给你配三万连发枪,两百万子弹。但是,没有真正的把握,我不允许你妄自西进。明白吗?”

    毕竟是自己的亲外孙,自己以后还指望他守住乌拉尔山脉,伏尔加河一线。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又要费心培养一个能信赖的晚辈了。

    林汉伦一开始还只考虑自己的要求能不能得到同意,可是朱瞻基首先跟他解释了一开始不装备连发枪的原因,后面又表现出了对他这个外孙的重视。

    现在不仅给他三万支连发枪,两百万子弹,还教他到了封地以后应该如何做。

    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关爱,他激动地又含泪跪下道:“外孙一定不辜负皇外祖的期望,发展唐林城,不妄起战事。”

    朱瞻基双手扶起了他说道:“到应天府好好过个年,过了十五再走。朕会让人将武器给你准备好,今后,大明的西北边护,就交给你们父子了。”

    有唐赛儿这个奇女子在,唐林城的威胁就不大,朱瞻基相信,自己这个外孙有足够的时间能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