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在线阅读 - 第396节

第396节

    杜衍冷笑道:“你也莫拿大帽子压我,我可没说新法的半个不是,我只说矫枉过正罢了,法不外乎人情,圣上尚且经常行法外开恩之事,你们便不能行事之际留有余地么?”

    范仲淹严肃的道:“法不容情,如何行法外开恩之事?若如此,还变得什么法?每个人都有他的可区之处,若因此便恕了其不法之行,那法有何用?”

    杜衍摆手道:“我不跟你争辩,但我定会将此事禀告皇上,别人我管不着,柳梅村之事我一定要管,我不能让皇上蒙在鼓里留下骂名,虽然你们觉得无所谓,但我却不得不替圣上着想。”

    柳梅村连声高呼:“杜大人杜青天,幸亏朝廷中还有杜青天这样的人,皇上才不会为人所蒙蔽。”

    其余官员大声喧哗叫喊道:“杜大人,也帮帮我们吧,我们也是冤枉的……”

    杜衍叹息道:“诸位,我也无能为力,变法之事可不是我杜衍要干的,我自身尚且难保呢,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谏院的几位谏官也不知受了谁的指使,每天恨不得找出我的错谬来将我撵出朝廷,此番我帮柳大人已是勉力而为了,事后还不知招致什么样的诋毁呢。”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看着杜衍装可怜,在大庭广众之下做戏,一个个气的面色发白,但也无可奈何;杜衍自新法颁布之后,不止一次在朝堂上历数新法的好处,今日一反常态借此事为饵大方厥词,在文武百官数千围观百姓面前说出这些话来,显然是有备而来;也许地上跪着的大小废官哭天喊地的鸣冤叫屈的闹剧便是他设计的。

    “范大人,怎么办?”富弼悄悄的在范仲淹耳边问道。

    范仲淹静静道:“莫管他,咱们做咱们该做的,其他一切自有皇上定夺,但求问心无愧。”说罢踏步上前在一片恶毒的目光中坦然走出,自家车夫赶车过来,范仲淹登上马车扬长而去。

    第八四三章反击(三)

    晏殊自始至终没有露面,苏锦陪着他远远的站在大庆门的高台上,看着远处宜德门外的一处闹剧,苏锦看得出来,身为宰相的晏殊感到很是无力。

    当上了宰相,本来是令人兴奋之事,但此时此刻的晏殊却毫无喜悦之感,这个宰相真的很难当,tèbié是赵祯明言要自己莫要插手变法之事之后,晏殊内心中便充满了不平之气。

    身为宰执,理应军政事务都有过问决断之权,皇上这么做在文武百官看来,是对晏殊的不信任,虽然晏殊不断的安慰自己,这是皇上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晏殊总是有一种傀儡的感觉。

    每日里在政事堂看见副宰相范仲淹的公房中门庭若市,大小官员络绎不绝,相反自己身为宰相却被隔绝在外,晏殊便感到一丝不痛快,tèbié是当自己无意间出现在他们面前,众人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虽然表面上依旧热情,但能看的出对自己的防备。

    凭心而论,晏殊对范仲淹还是极其推崇的,当年自己在应天当府尹的时候,若无自己的推荐,当时落魄的范仲淹是绝无可能进入应天书院当教习的,后来.经过自己的举荐,范仲淹也不负众望博得盛名,甚至有当代圣人之称。

    而对于范仲淹的成就,晏殊也为他高兴,他甚至都从未想过要索取回报,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和范仲淹都是君子,两人之间虽有引见之恩,但范仲淹从未正式向自己道过谢,自己也从未怪过他。

    如今变法之事开启,范仲淹其实还是那个范仲淹,但在晏殊眼中,他和范仲淹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变法伊始,为了避嫌,晏殊主动命家族中的十几个无功名却充塞在朝廷各衙门的子侄兄弟主动辞职,倒不是怕范仲淹揪出来,而是不想让范仲淹为难。

    说到底,晏殊虽对变法颇有微词,但是,对范仲淹的一片报国之心还是持肯定态度,而范仲淹也确实没有任何教人指谪的地方,虽然如今他看似风光,身居高位,但范仲淹朴素的如同街头的一个老翁,三餐仅小菜数碟,出门也仅仅车夫小厮一名跟随,无半分的豪奢风气。

    “晏相,咱们绕道东华门吧。”苏锦轻声道,本是回京推销煤饼的苏锦,却被赵祯点名要求天天上朝,所以很有幸的看到了这出闹剧。

    晏殊叹了口气,转身缓缓而行,道:“苏锦,此事你怎么看?”

    苏锦笑道:“晏相已知答案,却又何必问我?”

    晏殊道:“我就是想问问你,如今我的身边除了你,又有何人能说话呢?”

    苏锦听出他的落寞之意,似乎也在埋怨物是人非,像富弼那样,自己的女婿都因变法之事和他不再来往,也确实教人有些伤心。

    “晏相放宽心怀便是,不用想的太多。”苏锦安慰道:“其实范大人,韩大人,富大人他们做的事情是一件好事,他们都不是jian邪之人,立心居正,有这一点便够了。”

    晏殊道:“那是你的看法,在我看来,即便出发点是对的,若是搞得上下一片怨声载道混乱不堪,那便是朝廷的罪人,我觉得老夫不能坐视了,在这样下去,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人都闹到皇宫门前了,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还不龙颜大怒么?”

    苏锦停下脚步拱手道:“晏相,我有一言不知该不该说。”

    晏殊道:“但说便是,你我之间还需隐瞒么?”

    苏锦正色道:“晏相千万莫插手此事,很显然有人已经发力了,此刻晏相介入,毫无必要;再者说范大人等人一心为国,即便是手段过激方法不当,也不应由你出面打压,我不想晏相留下骂名。”

    晏殊道:“你怎知打压他们便会留下骂名?”

    苏锦无从解释,后世对这次变法持肯定的态度,反对之人总是被一厢情愿的扣上帽子,这话也说不出口老来;只道:“其他的我不多言,你若出面打压,便是教皇上下不来台,而且今日之事显然是有人策划为之,晏相何不坐山观虎斗静观待变呢?如果变法之事当真弄得天怒人怨,到那时我和晏相一起出面制止便是,总不能让朝纲混乱不堪,若变法成功推行,朝政焕然一新,你又何必枉做小人?”

    晏殊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既如此,你我便静观待变。”顿了顿晏殊问道:“你说,今日之事是何人策划所为呢?是杜衍么?瞧他强出头的摸样,似乎是早有预谋呢。”

    苏锦想了想道:“杜衍肯定是参与其中,但真正的幕后我以为不是杜衍,杜衍太蠢,想不出好办法来。”

    晏殊道:“那会是谁?”

    苏锦道:“十之八九是夏竦,此人比杜衍可厉害多了,我感觉这宫门喊冤还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棋一定更加的棘手,我倒是很像知道下一步他们该怎么做。”

    晏殊道:“唯恐天下不乱不可有,虽我对变法不喜,我也不愿他们为暗箭所伤,今日之事若皇上问及老夫,老夫还是会为范大人等开脱的,本身不论冤屈与否,采用这等极端方式来皇宫前集体喊冤,便是一种要挟行为,绝不可纵容。”

    苏锦笑道:“晏相说的是,咱们不谈这些了,碧云领着虎儿还在你府中,你不想去看看你的侄孙儿么?他可是对你尊敬的不得了呢。”

    晏殊莞尔一笑道:“那小子,将来必是人物,居然已经能牙牙学语了,说的是,有什么能比享受天伦之乐更重要呢?”

    苏锦心头嘀咕道:臭小子有个屁的出息,周岁虽还没到,但家中妻妾预演抓周之时,这小子连抓三次都是胭脂水粉,将来必是个纨绔,马德碧,老子聪明一世,养出个废物二代出来,那可丢尽脸了。

    ……

    汴梁南门朱雀门附近新进建了一所宅院,宅子大门上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声韵斋》三字,宅子宽大雄伟,和zhouéi的花树一映照,显得古朴清净之极。

    这个宅子的主人便是被弹劾赋闲在家的夏竦,夏竦的几处宅院都被苏锦搞得乌烟瘴气,处处都死过人,他也不能居住,被四谏官弹劾之后,他索性在朱雀门附近买了片荒地建起了这座宅院,取名声韵斋的意思便是,从此闭门隐居,潜心研究古文声韵,以示隐世而独立之意。

    不过这都是些障眼法,了解夏竦的人都知道,他岂会是遗世而独立之人,相反他是那种有仇必报不择手段之人,被范仲淹等人灰溜溜的赶下台来,这口恶气如果能咽下,那他也不是夏竦了。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杜大人,老夫这首鹧鸪天新词写的如何?”后园书房内,夏竦黯哑的嗓音传来。

    “都这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写词?”杜衍挺着大肚子气呼呼的坐在桌边,手中拿着一把折扇呼呼呼的乱扇。

    夏竦笑道:“看来我这首鹧鸪天是入不得杜枢密法眼了,杜枢密越发的沉不住气了。”

    “我如何能沉得住气?”杜衍将扇子一收,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道:“今日被革职的官员在宫门口喊冤,我按照咱们商量好的步骤出面,谁知事情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居然将我申斥一顿,说我出事不当,不该为废官撑腰,还说废官的名单都是皇上亲自过目的,这些人都有可革职罢免的理由,你说说,咱们这不是白费力气了么?”

    夏竦看着涨红面孔的杜暗骂蠢猪一个,缓缓道:“那你要皇上怎么说?难道皇上当即下令废除新法,拿范仲淹等人下狱?”

    杜衍愕然道:“难道你早料到了是这个结果?”

    夏竦道:“当然是这个结果,咱们也并非白费力气,咱们闹起来,只是要皇上知道,外边已经乱起来了,并非天下众口一词的称赞新法,要在皇上心中种下这颗种子,然后才好jinháng第二步。”

    杜衍怒道:“你倒是跟我说清楚啊,跟我不说清楚,害的我被皇上斥责。”

    夏竦哈哈笑道:“消消气消消气,我也是怕你露了破绽才未如实告知,这样才显得真实嘛,我新进收了个舞姬名叫邓波儿,舞姿翩翩,身段无法形容,咱们便喝酒便看上一段如何?”

    杜衍道:“我可没心情看。”

    夏竦笑道:“你来不来?不来你会后悔的。”站起身来吩咐仆人道:“厅上摆酒,唤波儿出来为客人跳舞助兴。”

    说罢起身大摇大摆的走出书房,杜衍无奈,唉声叹气的跟随他出书房而去。

    第八四四章反击(四)

    (感谢三星显示器的月票,感谢牛德花书友的打赏!)

    京城中的形势越来越乱,十一月里各地废官聚集京城在各大衙门和皇宫之前聚集喊冤,在赵祯的默许之下,范仲淹韩琦等人拿了带头的几名官员下了狱,形势貌似稍显缓解。

    但紧接着更大的乱子发生了,腊八之夜,本是各家各户礼佛祈福的大好日子里,接连有人在各大闹市口上吊自杀,一大早被早起的百姓们发现,吓得赶紧报官;开封府迅速派人抵达现场

    这几人的尸身上都留有遗书,内容大致是说,当今皇上违背祖训,纵容jian邪迫害忠良之后,泯灭祖宗恩泽,不顾朝廷体统,行逆行之法,做违世之事云云。

    更有遗书翻出前年苏锦在应天书院借太祖托梦所述的太庙遗训来,直言皇上不肖,违背祖训纵容jian邪对士子官员jinháng刑讯迫害云云。

    一时间舆论大哗,京师震动,百姓们议论纷纷;本来庆历四年的新年是这几年来百姓们过得最为期待的一个新年,这样一来,全城都笼罩在一股惶然的恐惧之中;街头上出现的流言,有鼻子有眼的说出某些官员是如何借行新法之名迫害异己中饱私囊,又是如何掩人耳目,隐瞒真相,又是如何阻挠官员鸣冤上访,将皇上蒙在鼓里的。

    流言愈演愈烈,消息很快便传到赵祯的耳朵里,赵祯急忙召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斥责他们为何不好生劝慰鸣冤之废官,却弄出了人命来。

    范仲淹等人也没想到事情会弄到如此的地步,面对赵祯的斥责,几人无言以对。

    “现在怎么办?外边的流言以及辱及朕的声名,甚至有人说朕胡来,不肖先皇,朕如何当得起这等名声?”赵祯铁青着脸道。

    范仲淹上前行礼道:“皇上,这件事显然别有隐情,闹事的官员我们确实抓了几个,但也只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未一指加身与他们,他们为何激愤至自杀,臣等也百思不得其解。”

    赵祯怒道:“这还用想?要么是真的有冤屈,你们审查之际定然没弄清楚情况,再则便是尔等行事自以为得体,其实却粗暴简单,伤及自尊,我大宋士子文人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个个视声誉重于生命,这下可好,凭空弄出这许多事来,朕这个新年还怎么过?”

    范仲淹连声自责道:“都是臣等行事考虑不周,请皇上息怒,臣等以后一定注意行事的手段,保证再无此事发生。”

    赵祯怒火稍息,叹了口气道:“朕也不想斥责尔等,尔等也是为了社稷着想,眼下的事情需要妥善了结,你们说说现在该怎么办?”

    欧阳修上前道:“启奏皇上,臣有话要说。”

    赵祯道:“说。”

    欧阳修道:“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些官员自杀于闹市,身上揣着诽谤朝廷和皇上的遗书,虽然是蒙冤死谏的摸样,但从自杀的时间和地点来看,似乎是越好了一起行事;这等事便显得很是蹊跷了,死去的五人一位是饶州原知府柳梅村,一位是茂州通判黄万年,另三位是登封县令郑丕思、萧县县令万通远,还有位是黄州团练黎孟德,这五个人分出东西南北中,官职高下,年岁大小各不相同,您不觉得这其中有些古怪么?”

    赵祯道:“有何古怪之处?自杀还要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成?你当这是拜把子么?”

    欧阳修忙道:“皇上,臣的意思是,这五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年纪岁数家境各不形同,为官之处也相互远隔千里,却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方式自缢而亡,似乎是相约赴死一般,这怎么可能?”

    赵祯道:“如何不可能?也许是他们来到京城之后熟识,然后相约而为之,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欧阳修道:“也许皇上说的对,但臣认为这件事大有疑点,或许并非相约自缢那么简单,拿微臣而言,我若以死相谏,便不会和他人相约,因为这等事根本无需拉帮结伙,也不会在身上写下诽谤朝廷和皇上的遗书,因为我既然决心赴死,绝不会写下大逆不道之言遗祸家眷,需知我大宋刑统有明文,诽谤朝政不尊圣上者会诛连族人,这些人再蠢也不会不顾家人的安危,将他们拖着一同死吧。”

    赵祯蹙眉不语,欧阳修的话倒有几分道理,范仲淹韩琦等人也觉得其中有蹊跷,都细细思索起来。

    “那依你看,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赵祯静静的问道。

    欧阳修道:“臣不敢妄言,毕竟人死事了,诽谤死者是为不敬之举,但五人以相同的方式自缢而亡,肯定是为了扩大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便是要造成目前这种恐慌的局面,但他们这么做对他们自身毫无益处,反而会牵连家人,这难道不是矛盾之处么?”

    赵祯紧锁眉头道:“你的意思是,他们的死很是可疑?”

    欧阳修拱手道:“臣只是猜测而已,或许此事可以查一查。”

    赵祯抬起头来看着欧阳修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有人故意制造目前的恐慌局面阻挠新政的推行是么?”

    欧阳修道:“臣不敢妄下断言,但臣想请皇上下令,派人彻查此事,如果真的有人在背后捣鬼,那可不是简单的自杀死谏之事,而是对朝廷的一种挑战。”

    赵祯吁了口气道:“那便由你出面查清此事。”

    欧阳修摆手道:“臣出面恐怕不好,无论臣查出什么,都会难以服众,因为臣是积极推行新政的一员,难免有人说三道四说我反诬他人。”

    赵祯点头道:“那么谁来查合适呢?”

    欧阳修道:“臣认为,包拯最适合,但恐怕他不会答应,最近包拯在很多事情上于我等意见相左,原先他积极参与新政,如今不知为何却渐渐淡出,最近还告病回庐州探亲去了。”

    赵祯眉头拧成一个疙瘩道:“苏锦如何?叫苏锦来查,这等事应该难不倒他。”

    欧阳修道:“苏大人机敏聪慧,他自然是合适的人选,不过他未必会答应,臣等几次三番请他共铸新政,但他都拒绝了,反劝我们缓行新政,臣怕是请不动他。”

    赵祯道:“这个苏锦,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原先最早提出策论十弊的是他,如今新政推行,他却当缩头乌龟;罢了朕来亲自跟他们说,你们且退下,主意日后行事手段不要太激进,死去的官员要厚恤厚葬,诽谤之罪便免了吧,其家人子女要好生抚慰。”

    范仲淹等人叩拜而出,他们也是焦头烂额,新政推行了才几个月,便遇到如此多的阻力,众人嘴上虽不承认,但心里倒是对苏锦当日在秦州的告诫有些佩服了;但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岂是知难而退之人,此事虽对他们有所打击,但却并未动摇几人的信心。

    ……

    听到五名官员自缢于街头的消息,苏锦的第一反应便是不信他们是自杀,以苏锦对于人性的了解,越是闹得凶的人便越是重视名利等身外之物,这些被废的官员,虽然被革了官职,但谁不是捞的盆满钵满,朝廷也只是革职而已,并未对他们jinháng抄家清算,他们丢官之后,实际上生活的还是可以优哉游哉。

    这样的人你若叫他们来闹事起哄或许他们会欣然而往,毕竟这有可能恢复官职,继续过有钱有权的日子,但是你若是要他们以死相谏那绝对办不到。

    当然从臆测是上分析多半带着主观色彩,因为苏锦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凡是对新政有阻挠的事件都是人为的,这便是听到了这件事立刻产生怀疑的原因。

    而客观上,从自杀的方式和世间选择上,似乎有着精心的设计,更是人为痕迹明显,就凭这两点,苏锦足以断定其中疑点重重。

    但即便如此,当赵祯召见苏锦,命他彻查此事的时候,苏锦还是推辞说不日将回归秦州,没空办理此事;苏锦压根就想当个冷眼旁观派,他好不容易置身事外,若是现身查案,很快就会被认为是和范仲淹等人是一伙的,苏锦不愿意这么做。

    赵祯很是恼火,苏锦也不知是怎么了,一个激进之人在新政之事上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连查案都不愿出头,不得已,赵祯使出了杀手锏,翻出扬州之时苏锦的几条罪状相要挟,逼迫苏锦接受差事;苏锦被逼无奈,只得答应查勘此事,但要求暗中jinháng,不可公开宣布。

    苏锦迅速查勘了现场,又将几具尸体一一查验,不到一天便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让赵祯极为震惊。

    苏锦的结论是:这五名官员压根不是自杀,而是被杀之后挂在街口,伪造成自杀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