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集 见证神奇
书迷正在阅读:精灵世界夹缝求生、被小首富偷偷看上以后、穿成古早反派后我崛起了[快穿]、我的极品女老板、木叶之式神召唤、从大佬到武林盟主、毁掉绿茶人设、虽然人设选好了,但是没入戏怎么办、总裁宠妻套路深、他让白月光当外室
斗母宫是一组古建筑群,它建立的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了。 只知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过,至清代康熙初由尼姑住持,又拓建重修,复又兴旺。 宫内有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中、北、南三院之中。 布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建筑深秀庄严。 宫门西向,门下有一对雕刻精湛、光滑似玉的石狮把守,门与左右钟鼓二楼并连。 中院是主体建筑,正殿三间,原祀斗母神和二十星君泥塑像。 斗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名为“先天斗母大圣元君”。 “虫二”是历下名士刘廷桂于光绪年间题刻的字谜。 这二个字是“风月无边”的意思,即把繁体字“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描述周围的景色蔚然而深秀。 那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西湖曾为“风月无边”亭题写匾额,如果刘廷桂在那里再次重复这四个字就是犯上,所以就别出心裁的写了个字谜。 又传刘廷桂当年看到斗母宫的尼姑放荡不羁,就题二字讽刺她们风花雪月。 字谜的东溪内有巨石如罗汉,上方题写着“罗汉崖”三个大字,这就是“小罗汉崖”。 谷东有罗汉峰,被称为“大罗汉崖。 在庙东侧的盘路上有石坊,额书“经石峪”,坊后有一条岔道,是通往经石峪的小盘路。 经石峪位于龙泉峰下的山坳里,翠峰围抱,溪水环流。 五月,正是满山翠绿之时,那潺潺流水声与山鸟的争鸣声组成了一曲高雅的梵呗清音,好一处佛家禅定的胜地。 石坪东北的“水帘泉”漫石而下,颇有“枕流漱石”、“万颗明珠”之感。 有关经石峪的来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时曾飘过泰山,在通天河里湿了经卷,便派孙悟空找个地方晾经,悟空一个跟斗翻到了凌汉峰,手搭凉棚一观察,就找到了这块缓坡大石坪。 因此,后人便把此山谷称为“经石峪”,把唐僧师徒晾经的石坪取名“曝经石”,俗称“晒经石”。 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登山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坊西古松既为五大夫松,又称“秦松”。 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 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 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耸立,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传,宋真宗带领千人万马来泰山封禅,行至云步桥上,只见重山叠翠,溪水悠悠,瀑布飞泻,山青水碧,令人忘情;置身崖上,静观高山流水之风韵,使人心醉。 宋真宗看到有这样一个绝胜佳处,便下令停轿,在崖上石坪上凿石立柱,设帐铺床,在此休息。 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后依万古青山,好不逍遥自在。 文武大臣们跑这跑那,忙得不亦乐乎。 正巧,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游从此经过,看到真宗如此享乐,不禁大怒:“这个无能的昏君,名为到泰山封禅,实则是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 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 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雷声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 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混身打颤,钻到床下。 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下来接驾的。” 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他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呼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貌?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迎接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 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忙起驾上山了。 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俗称飞来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满山看遍,处处都是风景,特别是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增添了泰山的神秘色彩。 九龙心想,这泰山上若能捡到一方风水石就太棒了,他把此想法告诉大汉,大汉顿时跃跃欲试,他们不按旅游路线走,在一处羊肠小道处,走了进去。 但见到处都是石头,但这些石头基本上都是埋在土里,想找一方画面的,谈何容易。 九龙虽然知道,这泰山如果真有好的画面石,早就被游捡光了,但他仍不死心,往一处有荆棘的地方走去。 大汉比九龙走得快,也许他也觉得万荆棘处有名堂,便想拨开荆棘钻过去,却被荆棘刺了一下,痛得他大叫一声,跌倒在地。 顿时,荆棘把他包围在里面,裤腿,衣袖都是刺,几次想起来都被刺到。 九龙眼尖,赶紧走了过去,把他从荆棘处解救出来。 九龙扶着大汉到一个凸起的大石处坐下,眼角余光发现大汉刚才摔倒的地方,一石头露出黑白纹理图案。 他用力把半埋的石头挖了出来,都依稀见到笔走龙蛇的汀江两字。 他赶紧到水沟里把此石清洗干净,这两个字越来越清晰,是白底黑字,瘦金体,有行草味道。 真是太神奇了,汀江怎么会在泰山寻到,莫非代表天下归心,泰山独尊? 泰山真是神奇的地方,大汉不顾疼痛,也走了过来。 眼见九龙捡了个好石头,他傻眼了,拿起石头左看右看,连连称奇。 九龙见他被刺,便提出下山去算了,可大汉心有不甘,坚持要往山上走去,他就不信,自己捡不到好石头。 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于泰山中路四槐树北,回马岭下,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 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改名壶天阁,1979年重建,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八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6年泰安府事廷璐又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那里海拔为八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门洞有双柏自墙中横生,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 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东西有石阶通上层。台上建殿阁3楹,面阔10米,进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柱子、檩梁及檐子、扒砖等均为水泥预制件。 正间开门,装六抹隔扇门四扉,次间开窗装四隔扉窗,其上装支窗(上亮窗)。 正间后面开一拱形门,两次间后面各开一拱形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