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晚唐浮生在线阅读 - 晚唐浮生 第1088节

晚唐浮生 第1088节

    但想想似乎也不对,这些年朝廷偶尔会弄出一批雄骏的战马,让爱马之人为之疯狂。但很快,这些骏马就销声匿迹了,仿佛只出现了这么一批。直到几年后,又有一批好马横空出世,然后再消失。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了:朝廷在不断培育良马,但始终不太满意,一直在寻找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马儿,无论是战马、骑乘马还是挽马。

    “朝廷应该对铁力马比较满意,一批批放出来,好多地方都见到了。”赵匡明说道:“一等国道,配上铁力马,拉起货来可真是带劲。”

    “说起挽马,我倒想起一事。”姚洎突然说道:“据将作监的大匠所言,少府、内侍省、将作监、军器监在联合打制一款新马车,听闻有四个轮子。他们试制了一辆,问题颇多。”

    “哪些问题?”赵匡明好奇地问道。

    “凡行,遇河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为何要停下来?”

    “这车转不了方向。”姚洎说道。

    赵匡明点了点头。

    转向这个问题,其实在两轮马车上也有,但没那么严重。转弯时慢一点就可以了,多花点时间,多跑一段距离,总能转过弯来。

    但以他的经验来看,四轮马车转向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停下来,用人力把车的方向扳一下。可若是车上载有重物,扳方向就很麻烦了,得想个办法解决。

    总体而言,四轮马车能运更多的货物,或许六十斛粮食都不成问题。如今有了挽力强大的铁力马,又有宽阔平整的一等国道,其实很适合四轮马车发挥作用。

    如果真能解决转向的技术难题,那就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造福百姓甚焉。

    “这才多久?”赵匡明笑道:“多费些时日,总能捣鼓出来的。”

    “也是。”姚洎赞同道:“那么多大匠凑在一起,或许明年便能看到四轮马车大行其道了。”

    前方的道路稍稍宽阔了一些,赵匡明收起谈兴,翻身上马,道:“早日去北平吧,给朝廷当官,好像也挺有意思,比在荆南瞎混强。”

    出来逛的这一圈,感触颇深。

    曾经在夔峡等州当刺史,看着当地山民蛮獠在耕作产量颇低的“畬田”,就觉得很烦人。

    不过他也知道,山南大抵如此,会种地的人都不多,还尽是南下的北人。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习惯了,每天打打猎,看看书,玩弄几个妇人,倒也不错。

    曾经也带兵出征,击败西门道昭就让他高兴了很久。随后打雷氏兄弟,屡屡碰壁,又怏怏不乐。后来慢慢也习惯了,他开始与人打烂仗,与雷氏兄弟在烂泥地——各种意义上——打滚,偶有小胜,都兴奋不已。

    如今看来,以往过的都是什么日子?简直是浪费生命。

    前几日收到兄长书信,说他走后,雷氏兄弟内讧。雷彦威为弟彦恭、彦雄等人驱逐,不知所踪,朗州风雨飘摇,他已奉朝廷之命,兴兵讨伐。

    赵匡明听后大笑。

    雷氏兄弟这种土包子,除了烧杀抢掠,把朗州、澧州甚至江陵府弄得荒无人烟之外,就什么都不懂了,活该去死。

    在这件事上,赵匡明自觉比烂仗对手站到了更高一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

    ※※※※※※

    十一月十三,赵匡明、姚洎二人抵达了太原府。

    嗯,气氛有点不对。

    他们遇到了途径此处的威胜军。这没什么,但全军上下两万多人尽皆缟素,这就……

    稍一打听,终于知道南衙枢密使、食封五千九百户、清河郡王折宗本薨于鄂州,春秋六十有九——活到这个岁数,其实算长寿了。

    又一打听,南衙枢密使朱叔宗、北衙枢密副使折嗣伦即将联袂抵达太原府,安抚威胜军将士。

    “全军缟素,不愧折家军。”赵匡明低声说道:“他们本是要去辽东的吧?”

    “应先至北平,由圣人检阅之后,再发辽东。”姚洎说道。

    “那南边怎么办?”

    “或会遣一支禁军南下。马殷其实也不太敢北上,有没有人过去,都无所谓的。”

    “就这副做派,威胜军前景不妙啊。”赵匡明说道:“圣人眼里可揉不得沙子。平生最恨这些私兵,早晚给拆没了,或许打渤海打没了。”

    邵圣的套路,大家都看出来了。堪称杂牌军之敌,威胜军这个鸟样,一定会被打压。

    “也未必。去了辽东,不就归秦王节制了么?”姚洎说道。

    赵匡明拍了拍姚洎的肩膀,道:“姚掌记,你没当过一镇官长,不知其中的弯弯绕。不会的,至少也要拆得七零八落之后,再归秦王节制。秦王对威胜军越亲近,这支部队的下场就越惨。”

    姚洎哈哈一笑,道:“有道理,一时不察,想岔了。”

    赵匡明抬头看了看晋阳的街景,酒楼茶肆林立,但食客甚少。缓了一年了,河东竟然还没恢复过来,难道以前更差?

    “让开,让开。”前方街道之上,响起了一阵呼喝声,不多的行人纷纷走避。

    赵匡明拉住一人,问道:“何人来了?”

    此人cao着浓重的河东口音,道:“还能是谁?保宁军的武夫呗!从江州返归后,终日耀武扬威,今日奉命送一批少男少女去古交城。”

    “去古交城作甚?”赵匡明问道。

    古交城在晋阳以西的山中,位置非常紧要,但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耕地少,穷。

    “内务府在那弄了个皇庄。恰好俘获了一批契丹、奚人少年,便送过去了。”行人说道。

    “皇庄……”虽然内务府已经办了不下十个皇庄了,但赵匡明还是第一次听闻。

    不需要别人过多解释,一听名字就知道怎么回事。还专用少年男女作为庄户,这是在培养死士么?还是契丹、奚人死士?圣人可真是了得!

    “皇庄占了河东的地,就没人说些什么?”赵匡明问道。

    “占的又不是我家的地,关我甚事?”行人说道:“再者,晋王在时,那地拿来养马,结果却尽是瘦马、病马。河东就这个鸟样,还不如换个人试试。地,尽管拿去,多打点粮食,让我少去晋祠捞一回不死苹也行啊。”

    赵匡明摇头失笑。河东百姓,对李克用怨念不浅啊。

    行人见他无话,悄悄溜走了。

    赵匡明也拉着姚洎离开。威胜军,他们最好少沾,不会有好事。

    第006章 新风俗

    离开太原府之后,一路北上,经忻州、代州、蔚州、妫州,一路抵达北平府。

    忻、代本来就是河东腹地,倒没什么,还是老样子。但蔚州、妫州以及隔壁的云州,则大不一样。

    简而言之,雁门关之外的州县,因为近三十年来的拉锯战,人口已经下降到了一个非常可怜的程度。朝廷不得不发关中、关北甚至河南的曹、宋、汴、滑四州少地百姓移民,充实当地户口。

    而这么一番cao作之后,当地顺眼多了,不再是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芜模样——多富裕谈不上,但确实足够安定,人均资源也多。

    这一日,在蔚州兴唐县外的村庄内,赵匡明、姚洎二人暂避风雪。

    “杖翁是关西人?”赵匡明接过一碗羊汤,连连道谢。

    “灵州盐池县的。那地方没什么地,只适合养马。”老人坐了下来,用缅怀的神色说道:“盐池县其实不错,就是地少啊。我家不在铁柱泉,不然就不走了。”

    “可是缺水?”赵匡明喝了一碗羊汤,赞不绝口。

    “缺。”老人点了点头,道:“圣人治灵夏那会,修了不少陂池,但还是缺水。没有水,再多的地也只能放在那里,无法开垦。也就养点牲畜了,甚至牲畜都养不多。”

    “蔚州不也缺水么?”赵匡明问道。

    “比盐池县好。”老人说道:“冬天的雪都比那边大,天暖后化冻,正好春耕。你看看外间的牧草就知道了,都是草场,但草场也不一样哩,分三六九等的。”

    赵匡明回忆了一下。确实,蔚州的牧草长得还是挺茂盛的,但似乎没法与汝州广成泽相提并论。那里气候更温和,有山林,有湖泊,有草原,有温泉,怪不得自汉以来,天子都在那边修行宫,检阅骑军部队,确实好啊。

    但河南那种地方,种粮食有更高的收益,不可能变成牧场的。广成泽至今没法扩大,且面临着草场缩减、开辟耕地的威胁,与阴山一带大不一样。

    “杖翁这碗羊rou汤不错。冬日天寒,喝上一碗,浑身舒坦。”赵匡明喝完羊rou汤后,示意了一下,随从摸出半缗钱,放在案上。

    “用不着这么多。”老人推辞道。

    “一会还得买点熟rou呢,收下吧。”赵匡明笑道。

    听他这么说,老人才收下,又嘱咐正在院中杀羊的儿子,挑几块好rou蒸煮。

    赵匡明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忙活。

    杖翁有三个儿子,长子是府兵,被征发戍守牛皮关去了。

    次子在刮羊皮,三子在杀羊。

    他们的动作很熟练。羊儿脖子上有个尖刀捅出的伤口,铁钩从伤口内穿入,钩住整个脖颈,悬挂在木梁上。

    老人次子用尖刀小心翼翼地刮着羊皮,发出沙沙的声响。这会已近尾声,羊皮被完整地揭了下来,置于一旁。

    没了皮的羊悬挂在那里,随风轻轻摇晃。一身材健硕的妇人走了过来,将羊从钩子上取下,然后放在一旁的砧板上,用刀斧切割。

    “嘭嘭!”健妇的动作很稳、很准,也很有力。如果被征发打仗的话,至少可以站在城墙上拿斧子砍人。

    “哗哗!”屋檐下另外一位妇人就要秀气多了。

    她正在腌制羊rou。

    这是从关北带来的习惯。自从三茬轮作制大兴后,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杀掉一部分牲畜,腌制咸rou。

    rou大部分拿到市场上售卖,小部分自己留着吃。

    这种行为是广泛性的,几乎整县、整乡、整村地这么做,已经有风俗的雏形了——再过几十年、百余年,肯定就是正儿八经的风俗了。

    腌rou也是需要成本的。除了粗盐之外,似乎还添加了一些香料,这让赵匡明看着有些稀奇。

    江陵府那边牲畜比较少,腌制时也不怎么放香料,因此他觉得很新鲜。

    “这里的盐没有胡落盐池的青盐好。”见赵匡明盯着,妇人也不觉得害羞,落落大方地说道:“听闻是北边草原池子里捞出来的,不太好。要说最好的盐,还得是丰州印盐,那可是贡品哩。圣人有福气,打小就吃印盐。就是到了现在,圣人天天都要吃丰州白面做的蒸饼,蘸着印盐吃。”

    “你怎知道?”赵匡明笑问道。

    “四里八乡都这么说,那还能假?”妇人理所当然地说道。

    “四里八乡都是哪里人?”

    “灵州的、宥州的、夏州的都有,不过还是绥州人最多。”

    赵匡明哑然失笑。

    “这是香料么?”他问道。

    “胡椒,可以去去腥气。”妇人讶异地问道:“官人不知道此物?”

    “知道。”赵匡明笑道:“昔年元载大肆敛财,骄纵无比。后被唐代宗赐死,抄家之后,搜出珊瑚数十株、钟乳五百两、胡椒八百石。”

    “元载是谁?”妇人问道:“怎么屯了那么多胡椒?”

    “唐代宗时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