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顺治之路在线阅读 - 第88节

第88节

    达/赖的使臣就是为了想开辟商路而来。从蒙古可以通商路去沙俄,通过沙俄后,还可以绕路去欧洲大陆。大清和沙俄一直有商贸往来,这条路虽然遥远且赚钱没有海运来得快,可胜在安全和稳定。福临自然不可能放过,派皇商走了这条路,并让两个公主都参股。

    商路带来的丰厚效益,让科尔沁草原迅速的富有起来,大家都看了眼红,达/赖也是其中之一。福临对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反对的,不过提出了不管他们收入多少有没有亏本,朝廷要抽一成的税。达/赖无奈,只有答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福临不知道,他的这种对宗教不以为然的态度,日后给他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大批的喇嘛从蒙古往青海和西藏迁移,最终形成了一股独有的力量。

    现在,他的麻烦很喜庆,前一阵京城好女婿人选廖侠觐见,厚着脸皮表示,自己看中了一个姑娘,想要皇帝赐婚。

    “臣已经二十了,之前一心读书,总要先立业后成家。现在臣得到皇上的恩赐,终于可以对得起祖宗先辈了,当然会想起成家之事。”在谪仙的风范背后,廖侠是一个很不要脸的奇葩,直接跪在福临面前,用自己的私事来打扰他。

    福临很想踹他一脚。他在议事啊有没有?这货急匆匆的过来,他还以为出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了呢,害他紧张了一下,闹半天就是为了赐婚?范承谟,范文程的儿子,内定的未来大学士,站在一旁,嘴角也直抽。

    廖侠嬉皮笑脸:“皇上就当疼爱微臣吧!若是微臣错过了这个姑娘,那是要孤独终生的,皇上定然不愿意看到吧?”

    不,朕现在想下旨让你直接出家当和尚!福临心里吐槽,不过还是对廖侠看中的姑娘表示好奇,冷着脸问:“是谁家的女儿,被你看见,遭此大罪?”

    廖侠笑着:“是微臣刚来京城时,租住房屋人家的女儿,姓秦,是个好人家的闺女。”

    好吧,就连觉罗氏都想出个庶女和你联姻了,你居然看中了一个小房东的女儿?福临有些无奈,遇到这种脸皮厚的,还想要重用的人,他也没有办法。他直接将人踢去了慈宁宫,布木布泰现在生活很满足,也挺喜欢给人做媒的,就交给她吧。

    太后好奇之下自然会召秦姑娘入宫觐见。据说秦姑娘长相只是清秀,不过举止稳重大方,穿得虽不好,也干干净净的,挺好。再加上廖侠提到秦姑娘后就是一脸的傻笑,布木布泰下旨,让探花郎与一个小房东的女儿成了亲。

    旨意一下,伤透了京中多少闺秀的芳心。廖侠却觉得挺好:以他这些日子的观察,皇帝喜欢直臣。他的缺点就是没有根基,偏偏他的优势也在这里,皇帝重用的桑吉也是个没有根基的。满洲贵族的联姻以他的地位根本就无法拒绝,而如果答应了,他便会绑上满洲贵族的战船,优势就会消失不见。不如选择同样没有根基的秦姑娘,虽然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帮助,但也不会拉他的后腿,他可以继续他的直臣之路。更何况,他也挺喜欢秦姑娘的,太后亲自赐婚,说出去也体面。

    他想得没错。之前他一直在翰林院做个小翰林,地位不高不低,有些尴尬,就是和他的婚事有关。他的婚事存在太多变数,一日不定,福临一日不敢用他。如今他自己想通了,在太后旨意下去之后没几日,福临下旨,让他进了南书房,做个笔帖式。

    虽然这只是平级调动,可南书房是什么地方啊,整个国家的政权中心。廖侠大喜,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步走得没有错,以及,他也隐隐的发现,要用什么方法来讨得皇帝的欢心。

    作者有话要说:

    范承谟,廖侠,以后是他们年轻一代的舞台了

    第九十一章

    “meimei,meimei,快喊我啊。”珊瑚拿着一个小小的拨浪鼓,叮叮当当的转着,而悠车里的小婴儿却丝毫不理会她,自顾自的吐了个泡泡。

    顺治的第二个女儿终于降生,生母为西林觉罗氏兰格格。宫里但凡长眼睛的人都知道珊瑚公主的受宠,皇帝几乎把她宠到天上去。珊瑚今年虚岁才五岁,想去念书,皇帝二话没说的让她进了上书房,想出去玩,皇帝立刻让她隔三差五的去摄政王府,还特地让二阿哥陪着,想学骑射,皇帝毫不犹豫的亲自带她骑小马在校场上溜达,十足的一个二十四孝老爸。

    因此,兰格格一点都不为自己生了个女儿而伤心,女儿好啊,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皇帝明显更疼女儿一点。

    事实证明,珊瑚对自己终于多了个meimei很开心,时不时的就要来看,但却从来不带着皇帝。有时候皇帝也来看小女儿,遇到珊瑚,还要被她三言两语的拉走去坤宁宫。兰格格气得牙疼,却又不得不顺着,谁让这个公主受宠呢?她的女儿都满百日了,连名字都还没有呢。

    珊瑚又跟小meimei玩了一会儿,觉得无趣,决定去校场找哥哥们。福全和景额带着几个伴读在练习射箭,小胳膊小腿都像模像样的拉着弓箭,见meimei过来,都冲着她笑,等一轮练习结束了,便跑了过来。

    福全自持大哥,装作大人样,一本正经的问道:“meimei这个时候过来做什么?不去读书吗?”

    “我还小,阿玛说了,不用读得这么用功。”珊瑚皱皱小鼻子,“大哥才是,到现在只能射中这么近的靶子,要多努力哦。”

    被小自己三岁的meimei教育,福全很有些抹不开面子,一把将身边的伴读纳兰性德扯了过来,道:“他连靶子都射不中!”

    珊瑚摇头晃脑的叹一口气,踮起脚尖,很怜悯的拍一拍纳兰性德的肩膀,一言不发。纳兰性德脸红透了,他是读书人,成绩是上书房最好的,偏偏武力值还暂时比不上福全。不过,他还比福全小上半岁呢,比不上是正常的!公主你这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是做什么啊!他又不能跟公主闹别扭,人生真是灰暗。

    景额笑嘻嘻的过来推了推珊瑚:“meimei,今儿个玛法要进宫,上次他说要带一把上好的匕首给我的,我们去看好不好?”——大哥的这个伴读多好啊,经常帮他做功课,上课先生提问还在一旁打小抄,可不能被meimei吓走。

    几个孩子对纳兰性德的印象很好,福临对纳兰性德他爹明珠的印象也不错。明珠在上一次的科举中终于出了头,中了第四十七名进士。名次是低了些,可对于满洲人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明珠的儿子是个公认的天才,又是大阿哥伴读,日后定是有出息。

    那拉家对这个旁支得不能再旁支的明珠也开始正眼相待了,并觉得阿济格有眼光,提前下手,敲定了这个女婿。

    明珠在礼部任职,官位不高,从五品的员外郎,是没有资格单独进宫见皇帝的。不过他会做人,在礼部呆了没有多久,便和上下人等都混熟了。他比较穷,可他老婆的嫁妆却相当丰富,又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因此,他时常可以拿出些钱来,买点烤鸭烧rou什么的送给官位比较低的同僚们。礼部是清水衙门,外快很少,不少低等的官员们就靠这么点俸禄过日子,几乎都吃不起rou。吃人嘴软,明珠在低等的官员中混了个如鱼得水。然后,礼部如果有个加班加点,他老婆会派人送点心过来,明珠便会拿去孝敬上级。上级们并不把这些点心放在眼里,却对明珠的尊重表示满意。于是,这么一个机灵大方,长得又好看嘴巴还甜的男人,很难让人不喜欢,这次,这个见皇帝露脸的事情,光荣的落到了他的头上。

    “玉牒?”福临翻了翻手上的折子,一点头,“准了。”

    “嗻。”明珠没有想到会这么容易就完成任务。玉牒是前明遗留下来的,清朝一开始并没有沿用。只是现在皇帝的子女增多,宗室也子孙繁衍,总是要有什么东西来记录身份的,否则会出类似柔福帝姬的故事。明珠还准备在皇帝问起的时候阐述一下详情呢,都打好了长篇大论的腹稿,偏偏皇帝一个字都没有问,让他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过,明珠还是很好的克制了表现的欲望,低头告退,福临饶有兴趣的看着他,在他快退到门边的时候喊了声:“且慢。”

    果然,现在的明珠还是很嫩,眼里立刻就带了一丝雀跃,老老实实的低头等着吩咐。福临却没有开口,曼斯条理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过了大约半盏茶的时间,才抬起头,见明珠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一动不动。

    年轻有一定的城府,且有上进心;出身那拉氏,满洲大姓,背景却不强大,只是有个好听的姓氏;阿济格的女婿,可以得到宗室里一定的肯定;儿子教育得很好,老子应该也不差。福临觉得,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这个人不去用一用,那太对不起自己了。

    “你的大公子读书不错,上书房的先生向朕夸奖了好几次。”福临缓缓的开口,明珠心里一喜,这个儿子一直是他的骄傲,很是恭敬的回答:“奴才儿子也就是一点小聪明,皇上不嫌弃,让他能够伺候大阿哥,是奴才和奴才儿子的福分。”

    福临又问:“在礼部做得怎么样?”

    明珠答道:“托皇上的洪福,奴才一切都好。”

    “嗯,年轻人,好好干吧。”福临有些老气横秋的嘱咐,让明珠退下。明珠一直走到礼部自己的桌前都有些反应不过来,自己在皇帝面前挂了个号,绝对是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要感谢让他去面圣的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于是,他又派人去京里的老字号买了不少烧鸡烧鸭,礼部上下人人有份。

    是个会做人的。福临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提笔在备忘录上记下一行字:年后调明珠入户部。

    顺治十八年的冬天特别冷,就连京城都冻坏了不少人。有些老人是从明朝末年的寒冷中熬过来的,又想起了那些冰冷彻骨的日子,都有些慌乱。慢慢的,谣言四起,说是当年的寒冷又要回来了,会一连几年颗粒无收。百姓们忙忙的开始囤积粮食,粮价飞涨,临近过年的时候,米价居然高达二两一石,比正常的八钱涨了翻倍还多。

    皇家救助会也很忙。这些年救助会一直运转正常,博果儿很是尽职尽责。他从小在福临的耳濡目染下,对贪腐也恨之欲绝。救助会的成员多是宗室贵族,不差钱,就算差钱了,在博果儿的震慑下也不敢动救助金的主意。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一个办事员,是觉罗家的分支,家里的儿子赌博借了高利贷,他不得已挪用了不到一百两的救助金,结果被查了出来,差事丢了不说,还被博果儿当众脱裤子责打了八十板子,里子面子全没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伸手到救助金上。

    京城寒冷,救助会设立了粥棚,这也只是能解一时之饥。朝廷出手,抑制粮价,用火药炸冰,从江南将粮食运到北方。同时,朝廷还惩处了一些哄抬粮价的商人,钦天监也保证这只是偶尔的寒冷,不可能再有极端的天气,再加上,冷了一个月后便开始逐渐回暖,百姓才慢慢安定下来。

    可福临安定不了:多尔衮病了。

    自从退休后,一直有太医常驻摄政王府给多尔衮调养身体,偏偏多尔衮最是个讳疾忌医的,总是不愿意遵从医嘱。福临和布木布泰只好在宫里准备好药膳,每次多尔衮进宫都给他灌到肚子里面去。

    时间长了,多尔衮也习惯了这种一进宫就被药膳和汤水包围的生活,再加上宫里多了几个馋嘴的孩子,布木布泰会准备两种不同的汤水,孩子们喝一种,多尔衮喝一种,让他经常哭笑不得。

    原本,福临以为多尔衮的病就和以往的几次一样,很轻易的就能好,也没有太在意。不想,多尔衮一连四天都没有入宫,也不让孩子们去他那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福临退朝后,立刻就让宋院首亲自去到摄政王府,看一看多尔衮的情况。

    结论很是不好。多尔衮年轻的时候东征西战,受了不少的伤,再加上战时饮食不规律,急行军时在马上啃干粮喝生水都是常有的事,肠胃本就不好。种种事情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对人身体很是损害。年轻的时候还好,可以撑过去,现在年纪大了,一切埋藏在身体里的病痛都仿佛活过来一般,叫嚣着让主人为年轻时的行为负责。

    宋院首小心翼翼的说完诊断的情况,一言不发,御书房里安静得仿佛能够让他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许久,他听到皇帝冷冷的声音:“此事还有谁知道?”

    “微臣只禀告了皇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