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顺治之路在线阅读 - 第36节

第36节

    其实,小皇帝很清楚,这些大学士们想要的就是和明朝一样的待遇和权力。明朝的票拟还是有他的成功之处的,起码某个木匠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还是运转正常。可这在现在是行不通的啊,兵权分散,八旗虎视眈眈,想挪用也要看实际情况好不好?

    这里福临纠结着,那里的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倒是甜蜜。

    他们已经是中年人,早就过了一见面就滚床单的年纪了。多尔衮拿起布木布泰书案上的佛经,笑道:“你怎么在抄这个?”

    布木布泰笑着将佛经掩了:“我的字又不好,你看了笑话。”

    “哪里,我的字也不好看。”多尔衮强行将她的手拉下,见字虽不好,却写得端端正正,可见是下了功夫的。

    “这是给谁写的?”多尔衮盘算一下,莫不是给皇太极?心里便有些醋意。

    布木布泰低头,也不说话。苏茉儿在一旁笑道:“是给先太妃娘娘写的呢。主子说过两个月就要到太妃娘娘的忌日了,便想着要抄经,说要供在佛前……”

    她还没有说完,布木布泰低声呵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话,还不快下去?”

    苏茉儿告了个罪便退下了,多尔衮却是心潮激荡。原来是为了阿巴亥太妃,他的额娘。阿巴亥被逼着殉葬,死得凄惨,到现在,除了自己弟兄三个以外,也就只有玉儿记挂着她了。

    “玉儿,玉儿……”多尔衮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只能将她搂入怀中,一遍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作者有话要说:

    so,小皇帝先清一清多尔衮的血槽,布木布泰再放大招,皇叔父摄政王被k.o.

    冯铨很有才,但是也相当不要脸。历史上,多尔衮曾经下过剃发令,后来引起三河人民抗议,他便将这个命令取消了,也没有打算再次推行。这个时候,冯铨、李若琳、孙之獬手拉手的出现了,他们剃了头发,编了辫子,跑到多尔衮面前献媚,说剃发是满洲国俗,既然已经归顺了,就一定要服从,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忠心。于是,多尔衮开心了,又兴起了下达剃发令的心思,这才有了后来的强制剃发。

    冯铨因此得到了多尔衮的宠爱,可苦了万千民众,间接引发了嘉定三屠。他们是汉人啊,就这样为了一己私利跑去做满洲人的奴才,活该被唾弃死。

    在这里,小皇帝迟早会把他解决掉。

    第三十五章

    阿巴亥的忌日在八月,说实话,还真的没有谁记得她。就算多尔衮势大,礼部也没有安排她的祭奠。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是她的死和皇太极有关,皇太极执政期间,从来就没有提起过她一次,礼部也没有她忌日的记录。

    多尔衮的心情明显不好,换了任何人都会一样。他心情一不好,朝中的人都会遭点殃,例如鳌拜,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通。

    鳌拜不服,跑到福临面前去诉苦。鳌拜此人,在后世的小说电视里面是相当出名的,在没有看到他前福临脑子里对他的印象就是根根竖立的胡须,嚣张跋扈的神态。可实际上呢,这个人比电视里的温和多了,虽然个子高,长得也壮实,可不是个大胡子,对自己也很恭敬。

    “主子,他摄政王的奴才就是比您的奴才高贵不成?”鳌拜哭得很伤心,“他欺负奴才,也就是不把主子您放在眼里!”

    这么个恶名昭著的大汉在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实在是让人很看不下去,福临劝道:“行了,朕会给你做主的。”

    鳌拜大喜:“奴才谢主子恩典!”抹了把泪,立刻就像变了个人一般。

    其实事情很简单。摄政王府上的一个家丁不小心撞了鳌拜的马,两个都不是肯谦让的人,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鳌拜武力值高,随从也个个孔武有力,把那个家丁打得亲娘都认不出来后扬长而去。那家丁自然会找多尔衮诉苦,多尔衮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鳌拜骂了一顿,还罚了他的银子。

    多大点事啊。福临很是不明白,这些成年男人居然会因为这么点小事记仇,最后还上升到“两白旗的人不把两黄旗的人看在眼里”这样的高度。要不要这么小肚鸡肠啊,福临望天,还是不得不和多尔衮打个招呼。

    很快,鳌拜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在朝堂上被小皇帝褒奖了,多尔衮的那个家丁也被赶到京郊的院子里。鳌拜大喜,又跑来对福临表忠心,顺带抹黑摄政王。

    他好不容易说完了退下后,福临还是有些回不过神。这可是后世传说中把自己儿子逼得无路可退,不得不借着玩布库的戏码来抓的鳌拜啊!对了,他还有个得力干将叫做索尼,这位老先生家的儿子索额图据说以后是要参与到九龙夺嫡之中的,但这个风云人物现在才刚刚十岁,还是个没有长开的包子……

    自己果然是老祖宗啊!福临摸了摸自己的小脸,忽然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小皇帝提出一个很意外的要求,要追封阿巴亥太妃为皇后,理由很扯淡,说他晚上做梦道武皇帝了,武皇帝说阿巴亥太妃自愿殉葬,深受感动,要赐她一个恩典。多尔衮眼睛都亮了,抬头看着宝座上的福临,满脸的感激,福临则是冲他笑笑,小脸红扑扑的。

    完了完了,这叔侄两个又开始腻歪了。满朝文武都见怪不怪的低头:嗯,朝靴厚重大方,款式不错,礼部还是很能干的。

    能干的礼部不单单要制定靴子的样式,现在还要纠结阿巴亥太妃的封号了。这个差使不难做,不过是册封一个死人而已,小皇帝和摄政王同时下令,满洲贵族也没有异议。礼部很快便定下了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以皇后的礼仪进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奠,同时,又制玉册玉宝,供在了太庙。

    多尔衮感动非常。给额娘一个名分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终于得到实现,他对福临是越看越顺眼。

    他也问过福临是怎么想到要追封阿巴亥的,小皇帝红着脸,有些扭扭捏捏的道:“叔父对朕好,朕也想对叔父好。朕知道,叔父从小就没有额娘,朕的额娘最好了,叔父的额娘一定也很好。既然好,就能够追封做皇后。”

    那红扑扑的小脸,那黑葡萄一样的大眼,多尔衮一下子将小皇帝举了起来,顶在脑袋上转了两圈。之前福临要求他将得罪了鳌拜的家丁驱逐的时候,他心里还略有些不乐意,觉得小皇帝为了两黄旗的人落他的面子。现在终于放心了,小皇帝原来还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至于那个家丁,一个奴才而已,打发了就打发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经过鳌拜一事后,小皇帝和摄政王的关系有那么一丝细微的裂痕,不过很快就被福临出手修补了,两人更为亲密,甚至同坐同卧。多尔衮都有些不愿意回府了,宫里多好,有玉儿,有福临,这两人时时刻刻给他一种家的感觉。

    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据说江南造反了。

    没有剃发令,也没有了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自然也没有了嘉定三屠。福临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接到这个急报的时候,他大吃一惊。

    起因是李成栋。多铎派他去太仓镇守,结果他的兵跑去嘉定jian/yin妇女,抢夺民财,胡乱杀人,导致乡民暴动。多铎上书,希望多尔衮能够允许清军将这些暴民压制下去。

    多尔衮刚要在折子上批一个准字,却见一只小手从旁伸过来,抢过折子,狠狠的摔在地上。他回头一看,福临站在一旁,似乎甚是愤怒,小脸苍白,小小的身子不停的颤抖。

    “皇上,这是怎么了?”多尔衮连忙将他拉到身边,伸手去摸了摸他的额头,生怕他病了。

    福临指着地上的折子:“叔父,李成栋烧杀抢掠,难道不该治他的罪吗?为什么还要帮着他去滥杀无辜?”

    多尔衮松了一口气:“那些暴民本就该杀,没有什么的。”

    什么叫没有什么?福临瞪大了眼:“叔父,一个好皇帝要爱民如子,这是你教给朕的。现在朕的子民被人欺压,难道朕不帮他们报仇,还要杀了他们吗?”

    “皇上,爱民如子没错,但指的是那些顺民。至于暴民,还是杀了吧,难道皇上忘记李自成和张献忠了吗?”

    “那是不一样的!”福临抓住他的衣襟,“我们不是已经派人治理江南了吗?他们不是已经降了吗?我们不如去杀了李成栋来平民愤,好不好?”

    多尔衮见他一脸恳求,心软了,却还是没有松口:“皇上,李成栋兵马不少,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若是他再反了,又是麻烦。”

    “可是嘉定有数十万百姓啊!这数十万百姓若是反了,岂不是更糟糕!”福临死死的看着他, “叔父,算我求你了,不可以准,好不好?”

    多尔衮叹息一声,俯身将他抱了起来,拍拍他的小脸蛋:“皇上,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若是不杀他们,日后如何立威?”

    “令豫亲王以议事为名,出其不意擒住李成栋极其副将,派人发下安民告示,将一切错误统统推到李成栋军的身上。再将几个闹事得厉害的军官抓出来,连同李成栋他们一起控制起来。随后将李成栋军剩下的人散编入清军,从最低等的伙头兵做起,不许他们串联,若有违抗可先斩后奏。接着,就可以处理李成栋这几人,游街也好枭首也好凌迟也好,当众杀之。可以再发一次安民告示,言明清军纪律严明,若再有人随意欺压百姓,百姓可上告,如属实,李成栋便是榜样。”福临想都不想,一连串的话便倒了出来,“若李成栋残部想要谋反,便可发动百姓群起而攻之。如此,百姓定会对清军感恩,不需刻意立威,自然就有了威信。叔父,这样不好吗?”

    多尔衮定定的看着福临,心里如同波涛翻滚。他一直都知道小皇帝聪慧,却没有想到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能随口说出这样一个没有大纰漏的计划。难道说,他之前都小看了这个孩子?